生命的學問------牟宗三 (1961年 52歲)
西方的哲學本是由知識為中心而發的,不是「生命中心」的。
我們這幾十年來的哲學界是以學西方哲學為主的。所以只注意了
他們的「知識中心」的邏輯思辨,接觸了一些邏輯問題、科學問題
、以及外在的思辨的形而上學的問題,而並沒有注意生命的問題。
讀西方哲學是很難接觸生命的學問的。西方哲學的精采是不在生命
領域內,而是在邏輯領域內、知識領域內、概念的思辨方式中。
所以他們沒有好的人生哲學。讀西方哲學而接近生命的,不外
兩條路:一是文學的,一是生物學的。然這都不是正宗的。文學的
進路是感性的、浪漫的,生物學的進路是科學的、自然主義的,
都不能進入生命學問之堂奧,表面看起來,多采多姿,實則皆未入
生命問題之中心。
西方人有宗教的信仰,而不能就其宗教的信仰開出生命的學問。
他們有「知識中心」的哲學,而並無「生命中心」的生命學問。
他們有神學,而他們的神學的構成,一部分是亞理士多德的哲學,
一部分是新舊約的宗教意識所凝結成的宗教神話。此可說是盡了
生命學問的外在面與形式面,與真正的生命學問尚有一段距離。
就是這一點,亦是中國知識份子的學術方向所不接近的。對於西方
如此,對於中國的生命學問,則更忽視而輕視了。實則真正的生命
學問是在中國。但是這個學問傳統早已斷絕了,而且更為近時知識
份子的科學尺度所窒死。
(上引自 生命的學問)
基督教自有其精采,我一向極其欣賞而尊重。
若一般基督徒只知祈禱與信仰,則其衝勁正是上下跌宕之激情。
此是「衝勁」之劣義。基督教因以神為中心,重客觀性,開不出
正面的真實的主觀性,故在基督教衝力之足,常不免落於激情。
故我以同情心,即言基督教,亦不願以寡頭無原則以冒之的「衝力」
作為西方宗教之本質。基督教正是以靈魂得救與消除罪惡為其本質。
(這就是基督教的核心信仰----因信稱義 , 出自於保羅的羅馬書 ; 但是
耶穌的核心教義是寬恕 , 要怎麼收穫先怎麼栽 , 強調先付出 , 而且要
實踐律法 . 耶穌所宣揚的就是牟先生所說的主觀性 . 所以賽斯說保羅
往教會組織的方向走 ,是違背了耶穌的本意 .)
此是傳道者所天天講說的。但因不重主觀性,開不出正面的真實的
主觀性,並不真能照察出甚麼是罪惡(罪惡之具體意義),而期從
根上消除之。所以基督教之表現上帝的意旨,常移向客觀方面,
在政治社會上,表現而為義道 (正義公平),在階級對抗方式下
表現公平。然在客觀方面雖有成就,而在靈魂得救、消除罪惡之
主觀方面,則常無真切的表現,因主觀性原則不足故也。而此
方面卻為宗教當體之本質。
儒教的中心落在「如何體現天道」上 (孔子所說的下學而上達 ,
孔子慨歎知我者其天乎 , 他所講的就是性與天道的實踐之道 , 而學
子們卻說夫子罕言性與天道 ),橫說層層擴大,與天地萬物為一體
,豎說以無限歷程的盡心盡性上達天德。衝力或衝天勁正是十分充
足的。
慎獨、誠意、明明德、致良知、涵養察識,這些是如何體現天道上
的工夫語。 (慎獨的工夫與佛法的明察起心動念是相呼應的 , 莫見
乎隱 , 莫顯乎微 ; 魔鬼藏在細節裡 , 修道重視細節就是這個意思)
(上引自 儒教耶教與中西文化 1957年 48歲)
生命的學問可以從兩方面講:一是個人主觀方面的,一是客觀的
集團方面的。前者是個人修養之事,個人精神生活升進之事,如
一切宗教之所講。後者是一切人文世界的事,如國家、政治、法律
、經濟等方面的事,此也是生命上的事,生命之客觀表現方面的事
。如照儒家「明明德」的學問講,這兩方面是溝通唯一的。個人
主觀方面的修養,即個人之成德。而個人之成德是離不開家國天下
的。依儒家的教義,沒有孤離的成德。因為仁義的德性是不能單獨
封在個人身上的。仁義是一定要向外感通的。「義以方外」,
義一定要客觀化於分殊之事上而曲成的。就因為仁義的德性一定要
客觀化於人文世界的。且進一步,不但要客觀化於人文世界,且要
擴及於整個的天地萬物。成己成物──儒家的教義就是要這樣
充實飽滿,才能算是成德。有這樣的生命學問,始能立起並貞定
吾人之生命,而且真能開出生命的途徑。(賽斯說生命的誕生來自
合作性的冒險 , 所以互助合作 ' 互相提攜也就是成己成物或自覺覺
他 ' 自立立他 ,是生命永續發展的不二法門 )
(引自 生命的學問)
(生命的學問 三民文庫 牟宗三著 上引兩篇文章收錄在此書)
*風:來無影去無蹤,不眷戀,永遠在變動中,剛柔並濟,生命力無限,
不可捉摸。
風的特性與生命的流動相當 ,
所以用問風代替問生命 , 屈原的天問也是問生命 ,
不過 , 屈原是問蒼天 , 得不到回應 , 所以自殺了。
問風也是問自然 , 如賽斯所講大自然中有生命的答案 ;
所以孔子也開悟了 : 天何言哉 ! 四時行焉 ,百物生焉 ,天何
言哉 ! 因而孔子成了萬世師表 ,屈原沒學到 ,可惜 !
屈原及後世儒家都只看到孔子的前半生 , 卻看不懂五十知天命
之後的孔子 ,非常可惜 , 把孔子的思想拉下到世俗的奮鬥。
五十之前的孔子是人能弘道 ,非道弘人 (此時的道是人倫禮法)
; 五十之後的孔子是朝聞道 ,夕死可矣 ! (這時的道是老子的
自然之道 , 也就是賽斯所說的自發性 ) 孔子的孫子子思即是
銜接此自發性(天命) , 從天命之謂性開始了中庸 ( 道在平常
日用中 , 上接孔子的學而時習之 ,不亦樂乎 ! 如是才能完成
孔子所說下學而上達 , 也就是中庸所說誠者 ,天之道 ; 誠之
者 ,人之道。 中庸的至誠盡性也可以說是孔子所說求仁得仁 ,
都是所謂的證道之境界 ) 之闡述。
看懂了這些 ,就能看出論語與中庸的細膩處 ,其實就是龍樹所
標榜的若不依俗諦 ,不得第一義諦 ; 上下已差了五百年 ,如果
拉到六祖慧能所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
恰如求兔角。」那已離孔子一千多年。到了民國太虛大師所說
人成即佛成 ,那已超過二千五百年 , 真看懂了 ,就知孔子為何
是萬世師表 (至聖先師) , 因為看不懂 ,才西行求佛法 ; 結果
反而偏差了 ,把修行拉離人世間(方外 '出世 ,誤以為那才是修
道。
讀懂賽斯才能還原孔子的思想。 中國的道統文化透過賽斯才能
找出正統的解說。 為何萬世師表是孔子而不是老子 ,這不是政
治操作的問題。 印度、埃及、西方、中國各有不同的天界來傳
授道法 ,這是首先要了解的 , 也是賽斯所說因時因地各有不同
的傳道者下來佈道 , 但是事後被曲解了 , 造成偏差與差異。
賽斯略有解說此問題 . 後世宗教以偏差為上乘 , 所以把孔子
看扁了。
真要問生命 ? 不必問天、問風、問佛、問上帝、問科學 ,
直接找賽斯問就可以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