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如晤:

   天地悠悠,置身大自然中,確實是一種幸福,不可言喻的契

合,尤其在諾大的天地中,只有你一個人在呼吸時。有臉書可分享

一些生活的點滴,似乎生活中多了一些真實的互動,雖說天涯若彼

鄰,眼見總是有著更深一層的意義。妳以為何?

   1983年七月25日,當時我住在中橫天祥的祥德寺,記錄了當天

的巧遇,如下:

        傍晚在祥德寺與谷寒松神父(奧籍,任教於輔大神學院)

相談甚歡,兩個多小時匆匆溜過,在惋惜中互道再見。神父風趣、

開朗,深得宗教三昧。與道安法師、張曼濤都有來往,不固守於

狹隘之宗教觀念,相當難得,是位好神父,來台已21年。

 由神父口中得知陳春齡神父因意外跌倒,至今已四個月仍昏迷

不醒。甚悵!神父告訴朱秋華(2015年12月奉派至馬祖南竿之天

主堂,補記),神職人員已不屬於自己,而是屬於天主、人群。這

話正是佛教菩薩道精神。唯有放下自己,全心照顧人群時,才有

解脫之一天。

 

  不厭生死、不欣涅槃;不斷煩惱(生死無明之根本煩惱)、

不求禪定。這才是釋迦之真精神。佛教所有的修為、理論都是嘗

試要說服吾人放下自我,提起大無畏的精神去驗證慈悲之深意。

 諸行無常——並非否認一切,而是因為無常,所以我們才能

              改變一切。

 諸法無我——並非消極的否定我之意義,而是因為有了無我之

       徹底自覺,才能貫徹慈悲之精神。

 涅槃寂靜——並非正面的提倡我們去追求涅盤境界。而是在我

       們體現無常、無我之後,自能得此涅槃之寂靜性。

 

 匆匆二十九個年頭將過,那年我也不過三十歲,文中所提之人

物,除了朱秋華還見過面,其餘已不得而知。

  二十九年一路走來,既匆匆又漫長,對於四十幾、五十幾我

是如此陌生,時間好像一直停留在三十幾。然而一切已改變許多

,我還是在這條路上,風景不同了,心情也不同了。

 

 p.s  1983年4月5日 記錄了羅丹傳書上的一段話:

    艾瑪德神父:在這裡修行一定會埋沒你的天才。並非所有的

        人都適合過靜思的生活。

        我認為你應當回到塵世去,重新拾起雕刻刀。

        在這裡你會枯萎的。

 羅丹大聲嚷道:我會因為服事天主而枯萎?

 艾瑪德神父:服事天主有許多方式,你若要好好服事祂,你最

       好回到塵世去。別傷心。我相信你肯為雕刻而獻

       身、修持、克己——為雕刻而不是為天主。

 羅丹:那麼當初我為甚麼要來這裡?

 艾瑪德神父:因為你想尋求慰藉。那不是你所需要的,你所須

       要的是信心和希望。

 

arrow
arrow

    也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