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第三品:「實無眾生得滅度者」試探
金剛經到底在說些什麼?先別管那些玄虛的解讀以及
名相的解說,只管掌握住最主要的觀念——生命是虛幻不實的
,不能當真,不要去管他是否存在,心中如果有生命是虛幻不
實的想法或生命惟一的真實是空相,都不對,這些想法依然是
在和虛無生命唱和,誠如中觀論所說的「若復見有空,諸佛所
不化」,這就是經中所說: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
,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扣緊這個觀
念,人生的一切作為就像呼吸那麼自然,你無須記得你在呼吸
,如果你有一絲絲的念頭,都是不正確的。當你安住在自然的
空相中,就表示你已降伏了你的心。
第一品法會因由分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
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
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
敷座而坐。
第二品善現啟請分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
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
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
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
樂欲聞。」
第三品大乘正宗分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
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
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
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
?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
蔣勳在「美學系列/微笑——吳哥之美」一文裡提到:
「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每日念誦,
而我仍然不徹底懂得的句子,在這尊像的靜定中,我似懂非懂
──不可以有滅度之心嗎?在最殘酷的屠殺 前也沒有驚叫
痛苦嗎?
從這段文字的描述,可知蔣勳對於金剛經的要旨或佛法的
宗旨並無確切的掌握到,而且也問錯了方向。佛法認為生命是
虛幻不實的,根本不存在,因為人類的無知,誤以為物質生命
才是實有的,所以輪迴痛苦不堪,無法出離此生命的幻象。所
以當你脫離此幻象,證入空相,進入涅槃,所有生命的幻影就
消失了,幻影本來就不存在,所以從我們的角度來看,所有的
生命都解脫了,實質上根本就沒有我們所謂的生命,所以說
「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實際上根本就沒有眾生得到解脫。
「法爾如是」一切如如不動,空相或涅槃是生命的本然,無所
謂滅度或輪迴。「不可以有滅度之心嗎?在最殘酷的屠殺前也
沒有驚叫痛苦嗎?」我們所謂的生命只是假象、只是幻影,只
有你把它當真時,才會有滅度的想法,才會有真情流露的驚叫
痛苦。釋迦牟尼面對整個釋迦族被殲滅,並無搶救的動作,也
無愁容滿面,只是淡定以對。如果釋迦牟尼有任何反應,那是
自打嘴巴,否定了自己的證悟,承認生命為真。換句話說,佛
法是否定生命的真實意義,巴不得整個宇宙馬上消失,佛法只
是在幫助你幫助所有的生物認清生命的虛無,一切的努力都是
為了戳破這個幻影,以期回復本來。因此佛法不可能肯定人生
的意義,參與人生的努力建設或文化創作,這些都只會加深你
對人間幻影的肯定,更信以為真,更加覺得人生之可貴。這個
佛法的根本宗旨是佛教與佛教徒最怕提起也最不願面對的,否
定人生的意義是現代人無法接受的,所以佛教一直強調人生的
意義,保持跟社會的親密互動,提倡人間佛教,淨土在人間。
大興土木蓋美侖美奐的寺廟,這些都是違背佛陀教法的。
大乘佛教看似對小乘佛教的批判,其實也是對釋迦教法的
反動。釋迦牟尼在世只是在恆河兩岸走來走去,講說他的證悟
,對於現實社會是不介入的。大乘佛教面對的時代環境不一樣
,對於生命有了不一樣的看法,把解脫證入空相視為終極目標
,菩薩體恤眾生,甚至延後成佛,菩薩道以及慈悲喜捨四無量
心成為開悟聖者進入佛果位的必修課程,也是一般人向上看齊
的努力目標。中觀論所謂的「信戒無基,妄取一空,是為邪空
。」這是針對那些誤以為既然人生是幻影、一切是空,就任意
妄為的人的當頭棒喝,「世俗諦」就是肯定人生還是有其一定
的真理,必須遵守,否則「不依世俗諦,不得第一義諦」。因
此並非說大乘佛教的路線不同於佛陀是錯誤的或背叛的,只是
佛教把釋迦牟尼雕塑得太過完美,才會有這些問題。宗教是集
體創作,非一人一地所能為,總是要與時俱進。現實佛教是這
樣做才能生存,但是亂無章法,如果承認集體創作的事實,就
可名正言順的改革。因為一切推給佛陀,就沒人敢公然提修正
了,私下隨己意為所欲為才造成台灣佛教亂象叢生。
第四品妙行無住分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
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
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
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
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
「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
!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這是本品的重點所
在,不住相才能與空相應,其福德不可思量,指的是證入空性
,脫離幻影,所以說不可思量。如果著相布施就是與世間相應
,雖有世間福德果報,但是依然沉淪幻影苦海不得出離。這就
是釋迦的易行道,不須要背一大堆大道理,那也只是與幻象世
間糾纏不清而已,只要抓住空相應這個觀念,一切如理思維,
一切如理而行,久而久之,自然水到渠成,解脫不須要什麼大
工夫、大道理,觀念對了,隨順日常生活,心不與之相應,自
然切割。俗話說:「錢無兩個不響」這就是「空相應」的原理
,你的內心只與空性相呼應。知行合一,簡單易行,就怕你無
法接受人生只是虛幻不實的幻影,那麼你的親情、愛情,你的
成就、努力、創作等等豈不是兒戲一場,這是一般人在情感上
無法接受的,所以佛教盡量避開這個虛幻的敏感話題,轉到人
生的痛苦解脫上,降低殺傷力。然而佛教也就在念佛、持咒、
誦經與消災超渡祈福解厄中逐漸遠離釋迦的教法,對於空相應
的法門已忘得一乾二淨,所以終日勞勞碌碌奔走於俗事的所謂
菩薩道的美名。
生命就像海市蜃樓般的虛幻不實,根本就是不存在的,牢牢
記住這個觀念,就可看懂佛法。因為我們始終認為生命是真實
存在的,雖然不完美、變化無常、苦多於樂,但是少有人會認
為人生只是幻影,否則所有的努力豈不是笑話一場?這就是我
們很難理解佛法的原因,佛法基本上是否定生命的真實存在,
所以才要解脫回復空相的本質。如果理解這一點,大概很多人
會離開佛教,因為實在無法接受自己的生命竟然只是幻影。理
解這一點就可理解什麼是三輪體空?什麼是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什麼是實相一相?意思都一樣,沒有我們所謂的生命,生命
的真相只有一個——空相。因此你大可忘掉人生林林總總的名
相,這些只是莫須有的存在,那你何苦研讀半天,到頭來還要
費心忘掉它?法尚應捨,何況非法?由此不難想像,為何原始
佛教躲在山林中靜坐,不想進入人世間,何必多此一舉?直至
龍樹領導的大乘佛教才對此現象大加批判,提倡進入人間的菩
薩道,即世間而出世間,即有即空,煩惱即菩提,不再懼怕虛
幻的人世,轉而直接面對,當體轉化,而不是逃避,加強二而
一,一而二的現實生活感,立意不錯,但是實踐起來可就不容
易,到頭來是分不清彼此,反倒是世俗化而不知。因為擁抱生
命而演變出學佛次第,空相應也就淹沒不彰了。
p.s 「迴旋宇宙1」p.247-251 談物質與能量:
(心經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空若以現代名詞來講就是
可創造的意識能量,色指的是物質,由這個方向來解讀就比
較清楚。)
一旦你了解宇宙的原理,你就沒有任何的阻礙,你隨時
可以出現在任意的地點。這是根本的物質與能量。就我們所了解
,這兩者並沒有差別。我們可以把物質侷限為一種形式,不過,物
質和能量並沒有不同(色不異空)。當你了解意識是區分一切形式
的元素,那麼當意識觸及一個可以控制那種形式的空間,不論那種
形式裡面的是什麼,又有什麼差別呢?那只是把聚集的能量放在有
形的物質裡。
有形物質的形式只是具體的能量。時間是能量。我們是能量,
意識是能量。我們能夠引導能量進入一個形式。當你把這個形式放
進它的純粹源頭,意識的源頭,你就可以把它重新導向任何地方。
意識定義能量,意識本身是一切創造的驅動力。不論是在形上
學、靈性、能量、物理和物質等方面。這所有一切都是從意識衍生
出來的。全都是藉由意識來學習或存在。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