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如來藏的根本論題:
我與我界(界,猶如礦藏,金礦才能提煉出金;我界,猶如佛礦,
我指的是大我、真我,其中藏有成佛之性,人的修法有成,才能
讓本有的佛性呈現出來;不知有真我的人類自我因為貪瞋癡諸種
煩惱,猶如佛礦中的塵土殘礫把佛性掩埋住了),眾生與眾生界,
都是如來藏、如來界、如來性、佛藏、佛性的異名。真我(如來
藏我)是如來藏法門的根本論題,也是生死與涅槃的主體;更是
迷則生死流轉、悟則如來顯現的迷悟之所依;是修證所見的內容。
這樣的如來藏我之論說,在佛法中,的確是初期大乘所不曾見過
的。
如來藏般涅槃的四德──常、樂、我、淨,其中之我最為特
岀,也是傳統佛教所難以接受的。因為從释尊說法以來,佛法一
貫的宣說無我;諸法無我是三法印的一印,是以無我來印定為是
佛法的。到了如來藏的興起,掲示如來藏我的法幢,在佛教、大
乘佛教界,可說是劃時代的變化,意義太不平常了。如來藏說的
宏傳者,從如來的常樂我淨,說到一切眾生有如來藏我。
如來藏是就如來性在眾生身中而說的,眾生身中有如來藏,
主要是說明眾生本有如來德性,所以眾生有成佛的可能。而眾生
身中的如來藏,明確的說就是我的別名。印度神學中的我與梵同
體,是生死中的主體。而在如來藏法門中,我與如來不二,依我
而可以成佛,也就是眾生的主體。(如來藏我只承認佛性的真我
是不空的,肉身的自我一樣是空的,論師的巧妙解釋,和無我說
的意思實在沒兩樣,只是換個說法,但是一般百姓卻容易接受也
聽得懂。生死與涅槃是同一個主體,不分種性貴賤,人人平等。
)所以眾生入涅槃,從眾生而成為如來,不是減去眾生,眾生就
是如來,眾生界是不增不減的(眾生是佛礦中的未來佛,迷悟的差
別,數目並無增減。)眾生本性清淨而為煩惱所覆,當然可以稱為
如來藏。然而如來藏在眾生身中,不一定能發菩提心,求成佛道,
問題在雖有厭苦求樂的動機,但沒有遇到、親近善知識,不曾有
修習大乘的信心,所以或學二乘法(聲聞、緣覺),或但求世間
樂,不過總是要依如來藏才能成佛。
4.如來藏的空與不空:
如來藏也說空,但是與空性論者所說的空是相反的,如來藏的空
與煩惱相呼應, 空性論者的空與煩惱卻是不相應。如來藏自體與
如來藏相應的不思議功德法,是確定不空的。所以如來藏有空與
不空兩層意義,虛妄法是空,真實法不空,正是如來藏的立場。
不空──如來藏不生不滅,常住不變,本來清靜,與無邊佛法不
相離,更具有充實的內容,法身遍滿而無所不在,真如無差別乃
至佛與眾生都同一如來藏,一切眾生確實都有佛性。空──[為
虛妄分別、客塵煩惱所染],所以有生死,煩惱是空,煩惱是造
業受苦的根源。如遠離虛妄分別,出煩惱藏,猶如虛空回復本來
的明淨,那就是菩提與涅槃了。p.132-181
*一切萬有與如來藏之比較:
宗教與哲學探討生命的問題,都以人為主要對象,要處理
人的問題,就須要先搞清楚人的來源問題以及人的生命究竟有
多大?所以幾乎都環繞著我在討論,印度哲學、佛學與賽斯學
比較是從生命的形上本質去探討人的存在,而中國哲學思想似
乎一開始就已認定人的生命來自更廣大的存在,在天人合一的
思想引導之下,主要的工夫都擺在內聖外王的實踐上。在賽斯
學未岀現之前,佛學對於生命的形上本質之探討,挾著佛陀
開悟的威力,後人想一窺生命之堂奧,大概都不能忽略佛學之
分析探討,儘管有人認為佛陀不探討形上問題,但是整體的佛
學面對印度的現實環境,卻是非談不可。聖經不談生命本質
的問題,以聖靈及屬靈就把生命的方向定調了,只要信仰,
無須探討上帝的創造問題。西方哲學以理性思維所作的形上
推論,東方人比較沒興趣,大致上還是偏向修行開悟的聖者
所說的形上生命,東西方認知上的差異是由歷史傳統所造成的
。因為形上的世界,一般人看不見,所以只能選擇性的相信。
西方人對於我的處理,相對的簡單得多,就好像天堂與人
之間只有天使的存在;然而,東方世界的天卻是多重宇宙,相
當的繁複與精彩,所以人的生命結構也相對的複雜得多,這之
中還是以佛學為主。我的名詞雖然一大堆,但不外內我與外我
的問題,外我就是一般人所唯一認識的人類──所謂的自己,
至於內我算是比較玄的,不是人人感受得到,所以也不是人人
能接受,就像看得見的外我,大家的看法還是不一樣。
佛教空有兩宗都重視內我而輕忽外我,認為肉身只是因緣
和合的幻像,這種說法近乎進化論,既然是幻像,死了之後應
該像無神論、進化論,甚麼都沒有,偏偏佛教又斥責這種說法
為斷滅論,因此生死輪迴與解脫總該有個所依托的主體,空宗
一路空到底,如來藏斥為不究竟,認為空之後還有不空,所以
佛身仍具有三十二相,以賽斯學及如來藏的看法,空宗對於
生命的領悟,恐怕只到本體的階段,本體之上的創造性存有
就不知道了。如來藏(有宗)是生死及涅盤解脫所依托的主體
,但是如來藏不像梵具有創造性,因為創造所以讓梵內化於一
切生命之中,形成梵我一體,這是合理的。但是佛教既已否定
創造在先,又提倡無我,可是又不能把版圖、管轄權拱手讓給
婆羅門教(空宗幾乎是棄守的,反正在野黨無權,比較無所謂
;然而當權派的上座部必須與婆羅門教爭國教的地位可不能不
管。)所以空降如來藏(佛性、法性)到一切事物當中,甚至
一微塵也不放過,法身周遍一切、攝受一切、入於一切眾生身
中(顯然一切只是局部,其他宗教不容許越界),然而這種解
釋又極不合理,物質生命既然如幻如化,就讓它緣起緣滅、
幻起幻滅,像吹泡泡一樣自生自滅,不就得了,反正這些因緣
和合的東西又無自性,不能自己產生自己也無永久性,生滅無
常。好端端的如如不動、究竟完美的如來藏幹麼要淌這趟渾水
,把自己推入火坑不打緊,還讓這些無知的生命開始感受痛苦
,陷入生死輪迴當中,這實在是說不通,佛教也一直避開這些
矛盾的關鍵問題,好像憑著無始以來就已存在,就可從問題脫
身。為了不違反無我及否定創造的原則,必須靈肉分離,如來
藏雖藏在眾生身中,卻永不受污染,肉身既不是如來藏所創,
祂無須也不能提供生命所需的能量。肉身永遠是個麻煩製造者,
就像維摩詰所說經說的:[身以欲貪為本,欲貪以虛妄為本,
虛妄分別以顛倒想為本,顛倒想以無住為本,無住則無本。]
所以如來藏入住萬物當中,目的只是要讓這些物質生命不再
作用,不再現起,徹底摧毀這些幻像。可見這些幻象猶如
金鐘罩、鐵布衫護身,堅固得很,到如今更加茂盛。
反觀,一切萬有雖無直接創造物質宇宙及其中的生命,然
而存有們想創造物質宇宙的決心,一切萬有是支持的,所以創
造物質宇宙所需的原物料──意識單位也只能由一切萬有提供
,而一切萬有也內化於任一意識單位之中,給了他們智慧、創
造性與靈性,而且不干預,所以保證了個體性與自由意志之發
展。因此當存有們創造了物質宇宙,存有的分靈進駐肉身是為
了豐富肉身的感受性以及體驗物質世界的實體性,演變到後來
,地球生命成為一個特殊的訓練場所,有其積極的目的與特殊
的歷史任務,整個歷程有其內在的連貫意義,每個環節的演變
交代清楚,創造的心理及流程也不含混,賽斯學的資料自古以
來,無人能及。在靈魂知多少的篇章裡,已解釋了靈肉合一的
互助意義,一切萬有的創造沒有靈肉必須分離的問題。所以
肉體不會比靈魂低下,也不是麻煩製造者,該調整的是人的信
念,是人在創造自己的實相。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