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樟13之3  

           赫塞素描自畫像

 

 

 

  一即一切,全面的、整體的去看待事情。

  不偏頗、不以偏概全去論斷事情。

   

         道德經第22章

     曲則全,枉則直,漥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夫惟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註解:
 
  1.曲則全,枉則直: 
 
 歷來把曲解釋為委屈,把枉解釋為彎曲,如果原文是這個意思,
 
   應該直接寫成屈則全,曲則直。但是這種解釋與聖人抱一為天下
 
   式有何關係?
 
 抱一是本章的重點,對於抱一的理解會影響本章的解釋方向,
 
   甚至整個道德經的理解也都受到影響。
 
 曲,局部之意。枉,邪曲之意。則,猶如也。
 
   (其次致曲,曲能有誠:次於聖人一等的賢人,不能如聖人完全盡
 
   天命之性,而能致力於推動局部之道理,終久亦能有成,而達於
 
  至誠。------中庸第23章 曲:局部,偏於一方。)
 
 
  2.抱一:     
 
 歷來把一解釋為道,道是本書的主角,直接點出即可,不須假借
 
 。道的特性很多,依不同的須要而有不同的稱呼,以彰顯其特性。
 
 本章的抱一是強調道的"混而為一----14章"、"大制不割----28章",
 
   道的存在是整體合一,每一個存在皆有其意義,所以必須從整體
 
   的觀點來看待一切,不可以價值觀或愛惡而單一取向、有所偏執
 
  從第二章開始老子不斷在強調這個觀點,表面看到的只是冰山之一
 
  角,看不到的部份更大,所以必須全面的、整體的去觀察一件事。
 
  "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58章 "  禍福是一體的,一隱
 
  一顯,不能只看一面;這個例子是最明顯的,42章 "萬物負陰而抱
 
  陽,中氣以為和 " 完整的說明了這個意思。而且"堅強者死之徒,
 
  柔弱者生之徒。---76章 "、"弱者 道之用---40章 ",道是傾向於以
 
  柔弱來顯示全體,而且是存活之道,所以知白守辱、曲則全等等
 
  所顯示的就是這個意思,也就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之意 。不
 
  能只是單方面來看,因為它們代表了道的整體性之正面意義。
 
 
   3.少則得,多則惑:
   
   取、枉、漥、敝、少,間接顯示了整體之存在,所謂一花一
 
  世界,由小觀大,如此才能知足知止。如果多則惑解釋為多慾多
 
  得猶如迷亂疑惑,那麼宇宙與大自然森然羅列之多要如何解釋?
 
  而且與整段文字的意向不合。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抱樸守一雖少而能得其母,科學追逐
 
 現象界之多卻是迷惑。見素抱樸呼應了少則得。損之又損之少
 
 才能悟道了知整體抱一之意義。
  
  蘇格拉底(Socrates):「幸福的秘密不在尋求更多,而是
 
 培養出享受更少的能力」蘇格拉底所說呼應老子所說的多則惑
 
 、少則得;現象界雜然並存,多而亂,追逐則迷惑,
 
 有如莊子所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
 
  殆已!
 
 人類文化與物質的發展五花八門,耗盡一生所得有限。
 
 所以哲人都往本質去探尋,享受更少的純然境界。
 
 這也是蘇格拉底之所以說他承認自己無知(對於生命本源的
 
 無知),但他也看不出誰比他更有知(他不知中國有老子)。
 
 
   4.歸之:      
   
 論語顏淵篇: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歸不是歸向,而是稱許
 
    之意。
 
 本章的歸也是稱許之意。79章"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與也是
 
    稱許之意。
 
 
譯解:局部猶如全部,邪曲猶如正直,低空之窪地猶如滿盈之池,
 
   舊猶如新,少私寡欲猶如得道之真,眾多紛然猶如不定無盡。
 
   在此所說的取、枉、漥、敝、少、多間接顯示了整體之存在,而
 
  且充滿了未來的可能性,莫知其極。因此不以謙下退讓為吃虧、
 
  為恥辱。
 
 所以聖人謹守道的整體性,從全面的意義來看待不足的事物,
 
   不以偏執而漠視;而這種整體觀正足以作為天下人之典範。(由
 
   此才能理解老子的見素抱樸以及孔子的君子固窮)
 
 後其身、外其身,所以不展現、不凌駕、長而不宰,此乃真明道
 
   之理。不自以為是,隨順自然之物理、事理,必然能彰顯道之理。
 
 功成而不居,不自我誇功爭耀,其功反而常存。為而不恃,不依
 
   恃自己之才能而看不起人,柔和待人接物,必能長久。
 
 以上皆呈現了道"不爭" 之特性,處處謙下退讓,不彰顯自己,不
 
   誇耀自己,無所得;既無所得,天下人也沒有理由與他相爭。
 
 古時候所謂局部猶如全部,實在並非空話而且是十足的真理,應
 
    該稱許這種整體性的去看待事物之理。
 
 p.s 23章''同於道、同於德"所呈現的待人處世之道,即是本章所言。
 
****有關"一" 的問題 , 從莊子天下篇 "道術將為天下裂",來看
道術與方術的分野就可一清二楚.

  方術學者以偏概全而沾沾自喜 , 道術源於一,一體兼備 ,內外

如一 ,如老子所言: 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以及孔子:吾道一以貫之 .

一指的就是道術源於一 . 後世之學者,不幸不見天地之純,古人

之大體。道術將為天下裂。

   百家齊放就是方術時代 , 各執一方 , 各領風騷 , 整體被分割

得七零八落 ,從此只見一隅 , 不見整全 , 所以說整全的道術為

方術所裂解 .

而當今教育與學術都落在方術大作文章 ,

老子、孔子、釋迦、耶穌所講的道是道術 ,

但是道教、儒家、佛教、基督教所宣揚的是方術 . 各宗教內部派

系眾多 ,有路線之爭、誰才是承襲正統之爭 ,各執其是.各自宣揚

自己所認定的 ,以己意擴張教義 .這些都是方術之列 .為了拉攏

信徒不惜曲解教義以迎合信眾之口味 . 也因此宗教為有心人所

詬病 .

道術與方術要能善加分別 ,

才不會落入老子所說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

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道德經第七十章) 以及 第六十七章 :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 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

細也夫! (當今所謂博士就是越鑽研越細)

 

***賽斯的說法:

  只有在你們自己的實相系統裡,"對立性"才有意義。對立性是

你們的基本假設的一部分,因此你們必須把它們當做基本假設來看

待。可是,對立性卻代表了你們不了解的深奧的統一性(對立性效

果是欠缺感知力的結果)。你們對善、惡的觀念大半是來自你目前

所採用的這種意識。

  你感知不到全體(道術),只感知"部分"(方術)。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老子 抱一 道術與方術
    全站熱搜

    也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