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 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
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譯解: 大的怨恨縱然可以和解,心裡頭必然存留有一些抹不去的
餘怨,這種和解豈能說是好方法?最好還是不要與人結怨。
所以聖人只給予而不索取回報,好像永遠拿著債務存根聯——
左契,等著人家來兌換,而不會向人索取任何的財物。有德
的人如同拿左契的人,只給不取。無德的人如同苛徵賦稅的
債權人,只取不給。
給而不取乃合於天道,天道無所偏私,遍及一切,恆常稱許
那些只給不取的人--------- 執左契之聖人(善人)。
道德經: 第八十章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 使民復
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譯解: 原始部落的小國寡民,假使有戰爭可用的兵器也不需要,
人民重視葉落歸根,所以也不會遠走他鄉,所以縱使有車船
也用不上,縱使有軍隊也無所陳列之必要。老百姓無知無識,
沒有追求,結繩記事即可。縮衣節食,淡茶粗飯,亦覺甘美,
安居樂業,隨順習俗而作樂。
國與國猶如村落與村落之間,比鄰而居,雞犬之聲互相可聞
見,兩國之間的人民,出生至老死,也不會相往來,自給自
足。
本章之省思:
本章與前後章毫無關聯,與整本道德經的精神也不相應,只看
表面文字,顯得有點莫名其妙。夢幻少年遐想這種國度,可以
理解。一個悟道體道、智慧高超之聖人,講出這種不務實的幻
想,就有點匪夷所思了。小國寡民有可能是當時隱士之流的人
物所提倡的論調,流傳於民間。老子特別在末了附帶提出且加
以點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小國寡民很像是大自然只生
存於一地的原生種,但是大自然多的是遷徙移動,並無迫使每
一物種都老死家鄉,大自然若缺乏分工合作,生態平衡必然破
壞,地球想永續經營也不可能。老子既是個悟道且體道者,不
可能違逆自然,去搞小國寡民。
道德經從第二章就開始切入主題,而且全書大半以上都在談
論施政方針,如何建立一個理想國,理想國是根據道的傳承而
擬定,除了為政者必須具有聖人之風範,一般人也可據以修身
養性安心立命。如此大費周章,怎麼可能虎頭蛇尾,急轉直下
,冒然的以''小國寡民"為理想國,而且毫無說明,有人這樣子
寫書的嗎?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就是對這兩種政治主張的評論。依道
而行的政治主張或生活,聽起來是不浪漫也不美麗,但是卻是
真正可達於安居樂業的真實言論。而小國寡民這種論調,聽起
來很美,身處戰亂、渴求安居樂業的人,更加容易感動。但是
這種美麗的語言是不信實的,是不可行的,只是望梅止渴而已
。老子講解道的創造性,不可能把人帶往停滯不前的安養中心
。老子的所有努力就是要把人類已然忘記的——潛在內心底處
的道性,發掘出來,使人領悟到發展靈性比追求物質慾望來得
重要。人類已經忘記太多!!
自古以來把道德經定調在"清靜無為、小國寡民"這個方向上是
值得商榷的。更何況整個宇宙與大自然是一體的,老子既崇尚
自然就不可能切割成一小區塊阻塞其流動性,區域性的彼此陌
生,容易造成侵擾。守望相助與地球一家親,既是生命創生的
本然也是老子的期盼,這個理想大異於莊子的"相濡以沫,不
如相忘于江湖"。老子想改變政治管理而莊子自外於政治圈,
做為人世的一個旁觀者而逍遙遊或是置身於無何有之鄉,享受
無用之大用,不受侵擾。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這就是現代
大樓居民的寫照,大家感慨彼此太冷漠;然而這不就是莊子的
理想,"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老子大異於莊子,主張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貴以身為天下,愛以身為天下。
老子不在乎自己是否逍遙遊,全心全意只想帶老百姓過和平適
性寫意的日子。老莊是不同調性的人格,綁在一塊是曲解了他
們兩個對自然的不同理解。一般人所喜愛的自然主義是莊子的
生活,不是老子的。
道德經: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餘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 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譯解: 信實而可行的言論是不美麗也不浪漫的,美麗而浪漫的言論
是不信實也不可行的。依道而行之善者是無分別的(聖人抱一
為天下式,一者整體之意,以整體為考量不會因價值利益而偏
重一方),做等級好壞分別(作奸犯科不包含在內)的人,就
不是依道而行的善者。 知"道"之人不以"多"為追求,追求''多"
的人就不是知"道"之人。(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所以聖人不以"多"為要務,不積聚一切,盡己之能力幫助人,
為了幫助人,所以不斷的充實自己;盡其所有給予需要的人,
為了不斷給予有需要幫助的人,所以結合知''道"之人,像自己
一樣只給不取的人也就越來越多。(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44章)
天之道,創生一切,只會給予有利的,不會加害萬物;聖人
之道,依道而行,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以其不爭,天下
莫能與之爭"。(天災地變屬於大自然的新陳代謝與自癒)
省思: 末了以''天之道,利而不害"做終極保證,人對天道要有信
心,順性發展即可,莫貪眼前之小利,而壞了全盤之大局。
聖人對道有信心,依道而行,不爭不改道!
做為現代人、領導者、父母師長好好思考道德經所言(如我
所譯解的道德經),應該可以得到深遠的啟發。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