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憍薩羅國在恆河上游,屬於純種雅利安人所建構的雅利安文化,

 奉行婆羅門教。釋迦雖自認是憍薩羅國人,但是憍薩羅國的雅利

 安人卻不認為釋迦族是純雅利安人,有點鄙視。雖然釋迦的整個

 佛教的重心是在舍衛城,但是城中的婆羅門還是經常逼害釋迦。

 波斯匿王雖然也接近釋迦,但信心不足,認為釋迦太年輕,而且

 對於釋迦所說的有愛必生苦,也是心存懷疑。問題更大的是他竟

 然把讖比丘尼留在深宮十二年。

  摩竭陀國在恆河中下游,打著反雅利安文化的旗幟,沒有種性

 制度的歧視。釋迦在摩竭陀境內悟道,當時的國王蘋婆娑羅王

(瓶沙王)還皈依釋迦,兩人交情不錯。在釋迦悟道前的數十年,

 佛教所謂的六師外道已存在,釋迦的一些弟子也來自六師的徒弟

 ,當時有將近兩百種的宗教與哲學,真的是百花齊放。而釋迦

 王舍城主要是與極端的苦行者以及縱慾者論辯。

  憍薩羅國與摩竭陀國這兩大國經常在交戰。釋迦族的舍夷國內

 部分成兩派,有傾向摩竭陀國,也有傾向憍薩羅國。因此當琉璃

 王篡位成功後,遂舉兵欲消滅釋迦族,以解決種族鬥爭。釋迦族

 分成主戰派與主和派,琉璃王利用這個分歧滅了釋迦族。當時

 城中有一些婆羅門教徒同化於釋迦門下,稱為執杖釋,只要表明

 身分,都可免於一死。

 

 *舍夷國──釋迦族是城邦制的國家,一城一聚,各有高度的

 自治權,總名之為舍夷國。附屬於憍薩羅國。(參閱 印順法師

                     以佛法研究佛法)

 

**雙要品第十 23 善惡自有報

  昔,長者(須達),買太子園田,共造精舍,奉上世尊;各請佛

及僧,供養一月。佛為二人,廣陳明法,皆得道蹟。

 太子(祇陀),歡喜還東宮,歎佛之德,作樂自娛。

 祇弟(琉璃),常在王邊。

 時,王素服,與諸近臣,及 後宮 夫人,往詣佛所;稽首禮畢,

一心聽經。琉璃在後,典衛御座。(琉璃留在宮中,保衛國王之

御座。)時,諸佞臣(阿薩陀)等,奸謀啟曰:「試著大王印綬,

坐御座上,如似王否?」

於是,琉璃即隨其言,被服昇座。諸佞臣等,皆共拜賀:「正似

大王,千載遭遇,黎庶之願,豈使東宮(祇陀太子),窺覦於此?

此之御座,豈可昇而復下也?」

 即率所從,貫甲拔劍,自就到祇洹精舍,斥徙大王,不得還宮;

與王官屬,戰祇洹間;殺王近臣,五百餘人。

  王與 夫人播迸(出走);晨夜至舍夷國,中道飢餓,王噉蘆菔,

腹脹而薨。於是,琉璃遂即專制,便拔劍入東宮,斫殺兄祇。祇知

無常,心不恐懼,顏色不改,含笑熙怡,甘心受刃;命未絕間(尚未

完全斷氣之際),聞虛空中,自然音樂聲,迎其魂神。

 佛於祇園,即說偈言:

   造喜後喜,行善兩喜,彼喜唯歡,見福新安;

   今歡後歡,為善兩歡,厥為自祐,受福悅豫。

 是時,琉璃王,尋興兵眾,伐舍夷國,殺害釋種、道飢之人,

殘暴無道,五逆兼備。

  佛記琉璃:「不孝不忠,眾罪深重,郤(ㄒㄧˋ 退也)後七日,

當為地獄火所燒。

 又太史記,記與佛同。

 王大怖懅,即乘船入江:「吾今處水,火焉得來?」

 七日日中,有自然火,從水中出,燒船覆沒。

 王亦被燒,恐怖毒熱,忽然沉終。

 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造憂後憂,行惡兩憂,彼憂唯懼,見罪心懅;

   今悔後悔,為惡兩悔,厥為自殃,受罪熱惱。

 佛說是已,告諸比丘:「太子衹等,不貪榮位,守死懷道,上升

天上,安樂自然;琉璃王者,狂愚快意,死墮地獄,受苦無數。

一切世間,豪貴貧賤,皆歸無常,無長存者;是以高士,殞命全行

,為精神寶。(犧牲生命也要保全道行)」

佛說是時,莫不信受。

 

 

**惡行品第十八 39 業報不可避

  昔,佛在舍衛國,精舍之中,為諸天、人說法。

 時,國王第二兒,名曰琉璃,其年二十,將從官屬,退其父王、

伐兄太子,自禪為王。有一惡臣,名曰耶利,白琉璃王:「王本為

皇子時,至舍夷國外家舍(外祖父家),到佛之精舍中,王為

諸釋種子所呵罵詈(ㄌㄧˋ 罵也),無有好醜(出言不遜);

爾時見勒(宣示):『若我為王,便啟此事!(報復此事)』

今時已到,兵馬興盛,宜當報怨。」

 即勒嚴駕(隨即下令準備車駕),引率兵馬,往伐舍夷國。

 佛有第二弟子,名摩訶目犍連,見琉璃王,引率兵士,伐舍夷國

,以報宿怨,今當伐殺,四輩弟子;念其可憐,便往到佛所,白佛

言:「今琉璃王,攻舍夷國,我念中人,當遭辛苦;我欲以『四方

便(四種神通)』,救舍夷國人:『一者:舍夷國人,著虛空中

;二者:舉舍夷國人,著大海中;三者:舉舍夷國人,著鐵圍山

間;四者:舉舍夷國人,著他方大國中央』,令琉璃王,不知其處

  。」

 佛告目連:「雖知卿有是智德能,安處舍夷國人;萬物眾生,有

七不可避,何謂為七?『生、老、病、死、罪、福、因緣』,此七

事,意雖欲避,不能得自在;如卿威神,可得作此,宿對罪負

(宿世罪業),不可得離。」

 於是目連,禮已便去,自以私意,取舍夷國人,知識檀越,

四、五千人,盛著缽中,舉著虛空、星宿之際。

 琉璃王伐舍夷國,殺三億人已(太誇張的數目),引軍還國。

 於是,目連往到佛所,為佛作禮,自貢高曰:「琉璃王伐舍夷國

 ,弟子承佛威神,救舍夷國人,四、五千人,今在虛空,皆盡得

 脫。」

 佛告目連:卿為往看,缽中人否也?

 曰:未往視之。

 佛言:卿先往視,缽中人眾。

 目連以道力下缽,見中人皆死盡,於是目連,悵然悲泣,愍其

辛苦,還白佛言:缽中人等,今皆死盡,道德神力,不能免彼,

宿對之罪。

 佛告目連:有此七事,佛及眾聖、神仙道士,隱形散體,

皆不能免。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非空非海中、非隱山石間,莫能於此處,避免宿惡殃;

   眾生有苦惱,不得免老死,唯有仁智者,不念人非惡。

 佛說是時,座中無央數人,聞佛說無常法,皆共悲哀,念對

難免(想到業報難以免除),欣然得道,逮須陀洹果。

 (經文引自 法句譬喻經解讀 潘文良 註述 頂淵出版)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也乎 的頭像
    也乎

    問風部落格

    也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