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8556154_1488376664571056_157180277148007656_n.jpg
 
  ***道德經與老子無關, 這是後人的誤解而把道德經安上老子的
 名號並編了一個老子出關的故事 .古本道德經的作者生存於周朝
 春秋時代 (所說的道理算是盤古系統,有別於後來的伏羲系統 )
  ,為了即將到來的戰國時代而從創造界下凡宣導無爭的思想.
 那時尚無佛的名號,所以都以聖人稱之,祂們在創造界也不是佛的
 稱號,佛是佛教興起才有的稱號 .釋迦牟尼也不是佛教所說那樣,
 所以佛教所謂的佛法當然與佛無關.若要以我們所認知的佛號來
 稱呼聖人,那麼道德經的作者算是比釋迦位階更高的佛,釋迦還不
 是創造位階.所以道德經可說是全世界第一本佛親筆寫下的經典,
 是學佛的不二法門,也因此道德經所說的道不來自中國文化的道統,
 孔子與道統只對應於某一天界.道德經所說的道與賽斯資料所說是
 同一來源,而且祂們彼此都很熟識,道德經是扼要簡說,賽斯資料是
 詳說,因此看懂賽斯資料才能深切理解道德經.
 不過,完整的說,古本道德經是白話文本,只談修心養性,無關政治與
 軍事.屬於盤古系統,孔子確實拜訪過他.今本道德經的作者在戰國
 時代獲得此道德經,經過改頭換面,重新編寫,所以學者會質疑成書
 年代,因為作者想託古改制,編了一個老子的故事.因為這個作者所
 理解的道屬於阿修羅道的道(道可道,非常道--常道'純善'完美具足
 就是阿修羅道所說的道 ,障蔽了人類發展的可能,也無須發展,壟罩
 了各界思想的發展,相當可怕,等於是把人類圈養在他們所設的陷阱)
 經他解讀重新編寫就有些矛盾了.造成後世對道德經疑點重重,各自
 解讀.道可道,非常道---一開始就顯示了阿修羅道的道<常道>,真正
 的道是變為狀態,不斷在擴展,不會有完美之日.所以真要解讀流通
 本道德經,真的會眾說紛紜.老子也不是太上老君 .今本道德經因為
 對道的誤解,所以解讀上會有些混亂.
 (2021 10月補記)(2023 03 再補記)
 
     **為何是無名與有名創造天地萬物?而不是道?
  道的創造平台玄牝之門與賽斯的第五次元空間**
 
      道德經:第1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 欲、(音灌)其妙;
 
     常有 ,欲、其徼(音教)。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註釋:  (1) 道可道,非常道:        
 
   一般都把第二個道字解釋為"講說",可以講說的就不是"常道"
 
 ,如果真是這樣,道德經就是自打嘴巴,從第一章 開始以及全書
 
 十幾章,道德經都試圖解說"常道"之道性及其創生到底是怎麼一回
 
 事?"常道"怎會不可講說呢?在道德經的時代及之後,講道的人很
 
 多,"道"的內容及種類也就多了起來。道德經一開始就先做市場區
 
 隔,他所講的"常道"與一般所講的道不一樣。一般所講的道是有
 
 常軌、規範可依循的人倫之道或為政之道.....,也就是孔子早期
 
 所講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之道,這些都不是他所講的"常道"
 
 ,道德經所講的"常道" 是亙古如一,不會因時因地而隨意改變,
 
 而且有創生的特性,所以不是"無變化"。 孔子後期所講的"朝聞
 
 道,夕死可矣"的道應該就是道德經所說的常道。道德經也強調
 
  "人性稟承道性",所以他必須描繪他所知的道性,人性的展現才能
 
 有所依循,只 要人性能合著道性去發展,就能順性而為,不至
 
 於妄做非為,徒增事端。因此道德經非講解"常道"不可。
 
(充分地了解了心靈之偉大的情感性存在與須要.「學習探索心靈」
 
會使主觀性的自己利用到潛在的內在知識而幫助自己以肉體生活
 
的方式詮釋那內在知識夢境可以被視為資料之一個無窮無盡的泉

源。那麼,可以做一些努力去了解並詮釋私人的象徵,而在一個社

會之內的個人會被教導去利用他們自己的內在資料,以豐富他們的

個人生活,並且幫助那社區。(也就是讓人性潛藏其中的神性或

道性顯揚出來. 不過,賽斯所說的道是導向意識擴展與價值完成,

道並非純善與完美具足.)——賽斯

 

 (2) 名可名,非常名  :      

  要描述道性及其創生勢必借用許多名詞,所以先講清楚"名詞"
 
      的意義,以免徒增名詞之誤解。可以加以名狀且具體指稱的名
 
      相,都不是"常名"。一般人世間的名相都有生滅現象和侷限性
 
      質。但是"常名"卻是和道一樣,亙古如一,無生滅現象,無具
 
      體性狀,無侷限性質。只是為了解說方便,假名安立一個名詞
 
      而已。
 
   常名是個模式,物質世界由意識能量灌注此模式而顯像
 
    柏拉圖的洞窟理論即此意。道德經的常名與柏拉圖都是單向
 
  的創造。賽斯是互動創造,而且物質無變化,是模式在變化
 
  ,所以模式不是恆常不變,一切都在變為狀態,物質現象與
 
  模式的互動是即時的,所以我們才誤以為物質會成長與變化
 
  或說成住異滅、生老病死。這也就是賽斯所說的架構一(物
 
  質現象)是架構二(理型世界、內在宇宙)的顯現。柏拉圖
 
 不知此互動意義,才會說物質世界只是理型世界的摹本。道德
 
 經沒說互動的創造意義,道德經的重點在德的宣揚,道的部分
 
  無法廣說 .架構二的名相透過架構一,由一衍成眾多的價值完成,
 
  因此莊子的齊物論是走回頭路,取消了個體性,所以學術上所說
 
  的老莊都屬於常道系統,講求無待,而賽斯是在尋找生命展現的
 
  可能性與未知的實相)
 
  
 (3)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這句話的"無、有"斷句問題也是議論紛紛。這一句銜接上句的
 
 "常名",故以無名、有名稱之 ,以表示所指並非一般的有無,而
 
 是本體界的兩個分支----無與有,以無、有來稱呼,只是方便顯示
 
 其特徵,而且有意避開"位格神"  之糾纏,淡化其神性。因為"
 
 名"與"有名"正是創生我們這一系列天地萬物的小存有如此也
 
 顯示了"道"不是直接創生我們的大本源,所以道德經後面都以"天
 
 之道"的稱呼代替"道''之稱呼。(在地球守護者一書提到:
 
 神<道或一切萬有>只是個觀察者,看著祂的孩子們<存有們
 
 或無名、有名>,看著祂的孩子們進行工作。神的孩子們進行
 
 任務。神單純地存在。神存在,祂的孩子們工作,就是這樣。
 
 這是很淺顯的白話比喻,卻是一語道破創造之天機,由此可清
 
 楚理解道德經與賽斯的創造論。地球的守護者一書,賽斯的愛好
 
 者非看不可,賽斯講的是原理原則,地球守護者的十二個存有
 
 群講的是技術面的細節,有助於理解賽斯所說,解開生命創造
 
 順序之謎。1984年珍死,他們通過催眠通靈接著講。不了解
 
 賽斯,要看懂這本書所說大概不容易。)
 
   81章更以"天之道"做終結。
 
           25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反過來說則是
 
   "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說明了相互之
 
   間的層次關係。為何說"人亦大''?52章以"母與子"來稱呼
 
   創生與被創生之間的關係,也說明了相互之間,在內在上是
 
   一脈相承的,而非分離的二元關係,所以才會說"人亦大。
 
   (賽斯認為人是創造的存有在地球的分支,以體驗物質性的
 
    存在及繼續創造物質文化。)
 
                        
       本句也透顯出另一個問題: 天地與萬物各有其不同的創造存有
 
 這就像電腦世界----硬體與軟體分屬兩個不同的業界在生產, 兩者
 
 卻是一體共生的,相互激蕩,不斷超越。
 
 (4)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        
 
  這一句也是遇到斷句問題。關鍵字眼是""字,一般都以"觀察"
 
 來解釋,所以問題多多。16章"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萬物並作
 
 是現象界的呈現,我們的肉眼可見,所以可加以觀察,因此有觀
 
 察者""。但是"常無" "常有"都屬於本體界,非肉眼所能見,所以
 
 無法觀察,因此也沒有觀察者"吾",顯然此處不是"觀察"可以解
 
 釋的。
   
             第二個關鍵字"",本體界沒有人世間的欲望,當然不能以
 
 欲望來解釋。""既然不是觀察,所以"欲以"也不能解釋為"用以" .
 
   所以這個 "" 字非同小可。道體本來渾然一體,為何會產生
 
 創造而變化?重點在"欲"字,欲也是借用字,有意為之即是創造
 
  ,所以"欲"提示了未來的可能性, 成為創造的原動力,變化之因
 
 。所為何來?為了"妙與徼"。因此"觀"字在此讀音為ㄍㄨㄢˋ-----
 
  示也。莊子大宗師:逍遙乎無為之業,彼又惡能憒憒然(心亂
 
 之意)為世俗之禮以觀(示也)眾人之耳目哉。
 
  "常無,欲、以觀其妙"--------常無的欲動是為了示現"道"的精微莫
 
                              測,在"常無"所顯現的"無物之象"是千變萬化的。
  
  "常有,欲、以觀其徼"--------常有的欲動是為了示現"道"的廣大無
 
                             際,在"常有"所顯現的"有物之象"是廣大無邊的。
 
 (5)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           
 
  此兩者,指常無與常有,同出於道,但是名稱不一樣,
 
  因為一個是"天地 之始,一個是"萬物之母",同屬於道的分支,
 
  也同樣都是幽微深遠
 
         比幽微深遠更幽微深遠的則是道是"眾妙"之所從出。
                  
 * "眾妙"顯示的是"常無" 與 "常有"不是單數而是複數,也就是說
 
 宇宙有無數的版本。 也可以說是多重宇宙。(參閱p.s的影片
 
    解說多重宇宙之誕生)
 
 道與一切萬有並無直接創造,否則無須講那麼多,直接講道創造
 
 一切即可。從第六章的玄牝與玄牝之門可知,玄牝是道,玄牝之
 
 門則是道的創造平台,相當於賽斯所說的第五次元空間,一切的
 
 實相(宇宙)與生命皆由此而出,所以說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緜緜若存,用之不勤。創造各司其職,常無與常有是眾妙之一。
 
 而這些創造者則源出於道與一切萬有。這個創造平台也就是賽斯
 
 所說的偏離中心的版本,沒有這個偏離,物質宇宙與其生命根本
 
 無法誕生。而且這個創造平台是根據內在宇宙的五個法則來創造
 
 ,賽斯說出五個法則:能量轉化、持久性、價質完成、自發性、
 
 創造性。道德經只講創造性與自發性(道法自然),佛教與量子
 
 力學完全不知,所以否定創造。其中的價值完成就是賽斯學與老
 
 莊的分野,老莊與佛教偏向道性與佛性的顯揚,無意於人世間的
 
 積極創造與變化;賽斯則是秉持價質完成與人世創造的積極意義
 
 而主張理性與直覺並重,讓意識得以拓展來開展物質世界。
 
 (註:第五次元空間——生命能量本身是活的,擁有無止盡的轉化能力,形成
 
     所有的存在,甚至形成你們熟悉的偽裝宇宙(即物質宇宙),你們試圖
 
     探查它卻又徒勞無功。
 
     第五次元空間就是所有存在本身的生命力和原料,充滿活力且生氣盎然
 
     ,所有其它的存在從中織就
 
 第五次元空間是隨手之比喻(就空間而言),賽斯在早期課3用的是宇宙生命力
 
  構成一切萬有的宇宙生命力是無法觸及的。而這個宇宙生命力
 
 也是我們這個宇宙以及所有宇宙的生命力宇宙生命力也是內在
 
 生命力,它有很多實相,形成所有的宇宙和所有的場域。它其
 
 實在你內,就像你在它之內一樣。它不是沒有形式的,而是採用
 
 很多形式。它尤其是永不靜止也永不完結。)
 
 
  道的創生廣大精微不可數,"無名" "有名"(存有群)是單指創生
 
 我們這一系列的天地萬物。物質宇宙先創造出(無名們),其中
 
 之生物有專們播種生物之團隊(有名們)。
 
 
經文直譯:
                
   如果是有常軌、規範可依循的人倫、為政之道,就不是亙古
 
如一具有創生性的常道。
 
      名相如果是可以名狀且具體指謂的就不是亙古如一具有創生性
 
的常名。
 
       道的分支"無名"創始了天地,道的另一分支"有名"是地球萬物的
 
創生之母。
 
      "常無"的欲動是為了示現道的精微莫測(創造恆處變為狀態,無
 
永恆完美之日,故莫知其極。),在常無所顯現的"無物之象"是千變
 
萬化的。
 
      "常有"的欲動是為了示現道的廣大無際,在常有所顯現的"有物之
 
象"是廣大無邊的。
 
     常無與常有同出於道而名稱不一樣,雖然作用領域不一樣,但也
 
同樣可說是"幽微深遠"。 比幽微深遠更幽微深遠的道則是創造無數
 
不同宇宙萬物的眾多"常無" "常有"之所從出。
 
 
 
****道德經的"欲" 與賽斯的"行動"
 
**行動是內在宇宙的內在活力,想完全具體化的欲望及衝力。
    欲望統治所有的行動,並且是所有實相的基礎。**
 
 
一.道德經的欲與賽斯的行動
 
  1.道德經第一章"常無,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
 
                (請參閱上述道德經第1章)
 
  2.賽斯的行動--------(靈界的訊息,p.247--249 方智出版 王季慶 譯)
 
   行動的能量,行動(action)在它自身之內及之上的作用形成了本體
 
   (identity) 。但是,雖然本體是由行動形成,行動與本體並不能被
 
    分開。
 
 那麼,本體即是行動對它自己的影響 。
 
 沒有本體,行動便無意義,因為那樣就沒有行動可以遂行的東西
 
 了。由於行動的本質,由於它本身與它本身的作用,行動必須創
 
 造本體。這適用於最簡單到最複雜的情況 。(p.247)
 
    再說一次, 行動並不是對某物作用的外力,反之,行動是內在宇
 
 宙的內在活力-----它是在內在活力想完全具體化的欲望及衝力
 
 和它的無法完全只靠自己這樣做之間的一個兩難之局 。(p.248)
    
(本體的形成:本體可以說是意識到它自己的行動。為了我們討論
 
 的目的,行動與本體這些名詞必須分開,但基本上這些分隔都不
 
 存在。一個本體也是存在的一個次元,行動內之行動,在行動本
 
 身之上再開展出行動---經由這行動與它自身的互相交織,經
 
 由這個"再行動",一個本體便形成了。------p.247) 
                    
 
 (p.280)------  欲望 、 希望 和 期望 統治所有的行動,並且是
 
    所有實相的基礎。
 
 因此在一切萬有之內,創造的希望 、欲望和 期望存在於所有
 
  其他的事實之先這些欲望和期望的強度和活力而後變得
 
  如你們所謂的不可忍受 , 因此 一切萬有被迫去找產生他們的
 
  方法 。
 
 
 
      (p.248) 續上,    這第一個兩難之局終於導致了 行動
 
 而由行動在它自身上的作用,我們看到了 本體的形成 , 而這兩者
 
 是不可分的。
 
     因此 行動是所有結構的一部分 。
 
   行動,由其本身並因其本質而形成了本體,而也就因其本質
 
  反而像是會毀掉了本體 。因為行動必然會涉及改變,而任何
 
  改變似乎都威脅到本體。
 
 不過,本體依賴穩定性是個錯誤的觀念
 
   本體 ,因為它的特性,將會不斷的尋求穩定,然而穩定
 
   卻是不可能的 。
 
 
 
          這是我們第二個兩難之局
 
    也就是在"本體"的經常希冀保持其穩定性,與"行動"天生求變
 
 的衝力之間,進退兩難 ,結果造成了那 平衡 ,
 
 如此反而成就了那極精緻的創造性附產品------對自己的意識 
 
** 因為意識與存在並不是由微妙的平衡,卻是由缺乏平衡
 
  而使之成為可能
 
**它是如此豐富的富創造性,如果平衡一旦能維持住,
 
  就不會有實相
 
                 我們有一連串創造性的緊張 ,
 
 
  本體必須尋求穩定,而行動則必須求變化,然而本體無變化
 
 則無法存在,因為本體是行動的結果,並為行動之一部分。
 
    本體從不是恆常不變的 ,(不可能如如不動)
 
 因你自己從這一刻到下一刻,在意識上及無意識上已不是同樣的
 
 了。每個行動是 一個結束,如我們先前討論的,然而沒有這個
 
 結束,本體會停止存在, 因為意識若無行動就不再為意識。
 
 
    (p.249)     自我意識與對自己的意識之區別 :
 
意識本身並不是一件" 東西 " ,它是行動的一個次元,一個幾乎是
 
奇蹟似的情況,由我名之為" 一連串創造性的兩難之局 "(creative
 
dilemmas) 而使之成為可能 。   
 
可以相當容易的看出第二點是如何由第一點演化而來 。
 
  我曾說第二點造成------且不斷的造成-----
 
  對自己的意識(consciousness of self ) 。
 
  這並不是" 自我 "(ego)意識 。
 
  對自己的意識仍然是直接與行動連接的意識。
 
          自我意識則是由第三個兩難之局而來 。
 
 
它發生在當"對自己的意識"試圖將它自己與行動分開時 。既然
 
這顯然是不可能的,而且沒有行動則沒有意識或本體能存在
 
 
           我們便有了第三個兩難之局
 
      再說一次: 對自己的意識包括了對在行動內的(並為其一部分的)
 
      自己的意識。
 
 在另一方面, "自我"意識牽涉到一種情況,
 
 即  " 對自己的意識"企圖將自己與行動分離-----是意識方面的
 
 一個企圖,想要以有如一個物件般的來知覺"行動"-------
 
           因而把"行動'' 知覺成是為自我所創始,
 
           並將之視作是"自我存在"的一個結果,
 
           而非產生"自我存在"的原因 。
 
  
 
         這三個難局代表了實相的三個區域,在其中 "內在的活力能
 
  體驗他自己 "。
 
   而在這兒我們也有了 "為甚麼內在活力永遠不能完成完全的
 
  具體化'' 之理由 。
 
  活力之企圖將自己具體化,所涉及的那項行動,就已加大了
 
  活力本身的內在次元 。
 
       行動(內在的活力)永遠不能完成自己 。(所以完美是不可
 
  能的)( 所以說一切都在變為狀態 )
 
  不論它是如何的具體化,它立時增加了更具體化的可能性。
 
       同時內在活力是自己發動的。
 
    只需要內在活力極微小的部份就能播種一個宇宙 。
 
****簡述三個兩難之局 , 請參閱第二個留言

 

p.s 參閱 : 

超乎想像的宇宙 4:多重宇宙 (720p)

 

 

 
 

The Fabric of the Cosmos 4:Universe or Multivers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G0wz04X6ZE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老子
    全站熱搜

    也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