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奧的統一性----整體與對立.......

道德經:第2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說:所謂開宗明義,道德經前三章已把整本道德經的要義標舉出來,其餘篇章都
 
在詳述這三章所列舉之綱要。道德經的論述方式條列清晰,環環相扣,每篇自成一
 
格,各有其主題,深具統一性,不會上下文不相關,這是理解道德經必須把握的原
 
則,否容易流入上下矛盾或上下不相關的困境。
 
既是開宗明義,從第二章下半段到第三章全文,可以很明顯看出老子意欲建構一個
 
理想國的企圖心,更何況全書有六十個篇章都是在談理想治國的問題,重責大任寄
 
託在聖人明君身上,因此強調聖人之氣度、修身養性、思想觀念是非常嚴謹的,比
 
柏拉圖理想國中的哲學家皇帝,有過之而無不及,然而兩者的理想國政策有其異曲
 
同工之妙。老子意不在強調個人之修道行為,然而個人想要以之為借鏡,修身齊家
 
、待人處世、情緒管理亦無不可,後世因為道教把老子奉為太上老君,加上佛教早
 
期進入中國,為了讓國人讀懂佛法,所以利用道德經的語詞做為溝通橋樑,所以
 
道德經逐漸被導引到修道聖典這個方向,原先強調創造論的傳統與理想國的訴求就
 
被淹沒了。易經、老子、孔子都強調創造論的生命觀,在生生不息、循環往復的
 
生命現象中,如何讓個體生命達到己立立人、己達達人,共同創造一個共生共榮的
 
社會群體,乃至薪火相傳。老子以德、孔子以仁欲意把深藏在人性中的神性、道性
 
顯揚出來,顯揚這個神性、道性對於人類的發展有何影響呢?賽斯有一段話可做為
 
  參考:你們結果就會看到在人中的神性。
 
     因此,那些在先前看來彷彿不能被個人或這族類搆到的理想
 
     將會改變他們的個性,而變成可以被有效並且快樂的利用之施工原型。
 
在這個願景之下,理想國才有其指日可待的基礎。可惜的是,那時的人類"自我意識"
 
正急於在物質世界求表現,如脫疆之野馬,神性被分離出,成為神明,進而變成自我
 
衝鋒陷陣的依靠。古聖先賢的呼籲只能成為人性呼喚幸福安樂的種子。
 
  回到本章主題,清靜無為建立在 " 天下皆知.........前後相隨。" 這段文字上,所
 
以這段文字的解讀關係到整本道德經的理解方向。一般都把這段文字理解為相對論
 
,因此上下文變成兩段不相關的文字,各說各話。同時也顯現不出何以這段文字有
 
 那麼重要到足以擺在開宗明義的首要地位。
 
  這段文字談的是整體與對立或分立的關係,也就是第22章所標舉出的 " 聖人抱
 
  一為天下式 ",凡事從整體、從全方位去思考、看待,必能看出創造之奧妙,據此
 
     行事就能莫知其極,達於長治久安。若是偏執一方,則易流於強取豪奪,終至
 
 " 樑強者不得其死 "。因此整體與分立的利弊,老子就常加以討論,抱一(整體觀)
 
 可說是道德經相當重要的思想,由此開展出人倫政經之理想政策。
 
           
       賽斯有一段 " 深奧的統一性:整體與對立 " 的論說,可幫助理解。
 
 並沒有魔鬼和惡魔(魔鬼不會自己產生自己,一切萬有也不會製造魔鬼),除了你們
 
由你們的 信念創造出來的那些以外。如前面提到過的,善與惡的效果基本上是幻覺。
 
以你們的話來說,所有的行為,不管它們看起來是何性質,全是更大的善的一部分。
 
我並不是說一個好的目的能使你認為的一件 惡行成為合理.(一切萬有是最大的純善
 
,一切行為皆在一切萬有之內,所以說所有的行為全是更大的善的一部分。)當你仍
 
接受善與惡的效果時,那你最好還是選擇善。
 
   我是在儘可能簡單地說明這個。可是我的話背後有深奧的複雜性。
 
只有在你們自己的實相系統裡,"對立性"才有意義.對立性是你們的基本假設的一
 
部分,因此你們必須把它們當做基本假設來看待。可是,對立性卻代表了你們不了解
 
的深奧的統一性。你們對善、惡的觀念大半是來自你目前所採用的這種意識。
 
你感知不到全體,只感知"部分"。
 
 意識心以一迅速、狹隘且強烈的光集中焦點,從一特定的實相界只感知道某些"刺激"
 
 然後它把這些刺激放在一起,連結了所有相似的東西,而任何不被它接受為實相的
 
一部分的東西,它都感知不到。於是,對立性效果是欠缺感知力的結果。既然你們必
 
須在如你感知的世界裡運作,那麼對立性將會顯得是"存在"的條件。可是,這些因
 
素是為了某些理由而被孤立出來的。
 
 你們在被教導,你們也正在教自己去處理能量,去與"一切萬有"一起變成有意識的
 
創造者,而"發展階段"或學習過程之一,就包括了將種種"對立"都當作是實相來
 
處理。
 
   在你們來說,善與惡的概念幫助你認識存在的神聖及意識的責任。對發展中的
 
"自我"而言,對立的概念也是必要的指導方針。"內我"對統一性的存在知道得
 
 很清楚。(靈魂永生 p.450-1)
 
          
 
註解:
1.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一般解說都忽略了 "天下皆知 " 這關鍵性的四個字,美之為美、善之為善並沒有甚麼
 
不好,問題出在天下皆知,少數人的想法不會造成一窩風的現象,但是天下皆知
 
不然,人盡皆知可就不妙了,爭相追逐的結果,整個社會將失去平衡,弊端也跟著
 
產生,當今社會的一窩風現象,經常一幕幕上演給我們看。此其一也。道之創生萬物
 
,每個個體生命均有其存在之意義,在整體的生態平衡上都扮演著一定的腳色,維持
 
整體的均衡,地球才能長久平順。但是人類把萬事萬物區分等級之後,造成偏差現象
 
,這才是可怕的地方。也就是斯惡已、斯不善已之緣由。
 
2.有無相生..................前後相隨-----
 
有無、難易、長短、高下、音聲、前後這些自然現象,每組都是一體的,單一無法
 
存在,不可偏廢,第39章進一步闡述這個觀念,第22章更以 "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把
 
整體這個觀念往前推進一大步,成為體道、悟道在心性上必備之工夫。這些現象也
 
揭示了整個地球是立基於合作無間的基礎上,禍福相倚相伏,孰知其極?(第58章)
 
因此不能以人之價值觀作為喜愛或淘汰之標準,如是 "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 之教 "
 
才不會淪於消極、反智的噩夢.人潛在的道性激發出來所產生的效應也是持擔憂態度
 
的人沒有意會到的。如是整體之意義,非但連結了上下文,其非凡之意義也足堪開宗
 
明義之地位。
 
 
  聖經馬太福音第五章論愛仇敵---只是我告訴你們,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
 
    逼迫你們的禱告;這樣就可以作你們天父的兒子。
 
    因為祂叫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
 
    你們若 單愛 那愛你們的人,有甚麼賞賜呢?(你只是回報愛你的人,無法
 
    證明甚麼.) 就是稅吏不也是這樣行麼 。你們若 單請 你弟兄的安,比起他人
 
    有甚麼長處呢?就是外邦人不也是這樣行麼?
 
    所以你們要完整的、全面的(perfect)行事,像你們的天父整全 的行事一樣 。
 
         (詳見未分類資料夾 "與基督徒友人談perfect " )  
 
    天父整全的(perfect)行事也就是老子的 "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 。
 
    這個觀念於人類之重要性由此可見。
 
 
地球上萬事萬物,強出頭只會斷送自己發展的可能性,合作無間才能相得益彰,
 
善加運用,才可千變萬化,妙用無窮。醜、惡是人類自我反省伴帶而出的觀念,
 
道並無創造這些。
 
所以 "美醜 " 、" 善惡 " 不能同 "有無 " 、" 難易" 一樣綁在一塊形成一體,否則認可
 
了醜陋、邪惡等人性之誤用,將會是天下大亂,老子也無須煞費周章的大談防微
 
杜漸之道。我們可以寬容的原諒人性之陷落,期待其轉回正向之發展,但不能認
 
可此等陷落之存在意義。
 
真、善、美是道所創造,各有其整體的意義,不容等級區分,但是人類的價值觀
 
習慣性的把真善美做了等級區分,這是非常危險的,有害的(斯惡已)、不好的
 
(斯不善已)。當我們在鼓吹追求真善美的同時,要特別注意其整體意義,不能
 
刻意去突顯某類事物是極高的美善,否則真的是斯惡已、斯不善已,適得其反,
 
徒增弊端。  (上)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老子
    全站熱搜

    也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