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17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
 
註解:
 1. 太上,不知有之        
 
  最好的在上位者的管理方針是無為而治,就像第27章所說的
 
    "善行無轍迹 "(擅長駕車的人,車行而過,不見有車輪之痕跡。)
 
 此意謂不擾動、不擾民,管理於無形,也就是第64章所說的
 
  "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因此老百姓能感受到 "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帝力於我何有哉! "的自在。
 
 這個觀念引伸運用在個人日常生活中則是 "為善不欲人知",
 
 助人於無形,受助者沒有壓力、沒有負擔。
 
 2.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這句話在本章指的是百姓對在上位的領導者失去信心。
 
 而第23章指的是對道失去信心。
 
 3. 功成,事遂   
 
  顯示聖人並非無所事事,而是暗中防微杜漸、佈置妥當,大環境在不動
 
 聲色中,巧妙建構完成。所以才說功成事遂。第15章:
 
  "孰能濁以靜之徐清, 孰能安以動之徐生。"
 
   有誰能耐心的靜靜等待,等待濁水慢慢 的澄清下來。
 
 又有誰能在安定不動聲色,不張揚當中,慢慢的啟動了一個新生命。
 
    聖人就是有這種不動聲色、成就人事物於無形的能耐。
 
 
譯解:
 最好的在上位者的管理方法是無為而治不擾民,因此百姓皆能順性而生活,
 
   不知有在上位的國君存在。
 
 其次,會讓百姓或受助者感恩涕零,知恩圖報,他的大恩大德、和善慈愛
 
   表露無遺,讓人如沐春風,想要去親近他、讚美他。
 
 再其次,恩威並用,讓百姓或受助者倍感壓力,覺得虧欠於他甚多,有生
 
   之年一定要還他這個恩情。這種有條件的救助,讓人不安而畏懼之。
 
 最差的就像暴力討債一般,欺壓逼迫樣樣來,讓人心生怨恨、謾罵、侮蔑之。
 
   百姓對在上位者的種種表現,有切身之痛,對他的期待與信心也跟著
 
 逐漸流失乃至不再相信。
 
 一個有能力真心想做事且不邀功的人,胸有成竹,掌握全盤計畫,按部就班,
 
 看起來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既不改弦易轍,也不吆暍大家配合,暗中排除
 
 了障礙,讓大家順利進行,所以百姓都很自信的說:
 
             我們本來就是這麼自由自在。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老子
    全站熱搜

    也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