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心不老"這句話是那些過來人的真心話,保持生命的熱
度。在正常狀況之下,老人進入意識的開放階段,對於生命的未知
部分開始有漸進的接觸,這種新的感知狀態,如果沒有基本常識與
心理準備,常被歸入老人的幻覺,老人無法進入新的生活領域,反
而懷疑起自己的精神狀態。老人的逐漸凍結思考實在是醫學及人類
錯誤認知所逐漸形成的。就像有些醫生所說,有些癌症病患是被癌
症嚇死。正確理解老年階段的身心變化,才能讓自己進入開創新生
命的老而有智慧的、有如燦爛晚霞般的晚景,而不是烏雲罩頂的灰
暗且老邁的殘存餘生。
**先教會思考及補充知識的重要性,自然會有不同的思考,而且
找出自己的想法。空洞的腦袋沒有遵循的方向,卻要自己找方向,
恐怕會迷惑而錯用。
**宗教如果沒有進入教主所呼籲的去發展人性潛藏中的神性,而
一昧朝向祈福與消災的貪求方向發展,那麼,宗教會是一種災難。
已故中國哲學思想專家徐復觀先生曾說:宗教必轉向於道德、立基
於道德,然後能完全從迷信偏執中脫出,給人生以安頓、消劫運於
無形。.......。宗教的前途,完全決定於此種轉換的能否順利進展。
很可惜,古埃及的宗教精神並沒有在埃及傳承下來。老子的軍事智
慧與非洲的某些古老智慧相呼應,他們認為驅敵不能四面包抄,必
須留一缺口讓他們退出。
**大自然顯示給我們各種景象,老年也可以如是熱血。不要讓自己
的晚年走入寂寥清冷的混沌歲月。
**人的問題來自於對自己的懷疑,懷疑則是因為人與自己存在的
價值失去了連繫。如果人相信自己存在的源頭,那股存在的神奇力
量就足以幫助人找到成就、了解、豐富與平靜。如果我們事事仰仗
別人幫我們解決問題,只會否定自己的力量而加深了自己的無力
感。因此,肯定自己存在的價值與意義(天生我材必有用),就能
產生信心幫自己解決問題。---賽斯
**自然農法是人與土地的默契,找出共同創造植物生命的契機所
在,土地的可能性經由人的心靈感受進入生命藝術的真實變化。
"在耕種的過程中,了解作物、土壤、微生物、自然界之間就是一個
和諧的八部音合唱,設法找出自己能與之共鳴的位置,這才是最大
的課題吧。
田地就是內心狀態的反射。為什麼木村爺爺的蘋果會這麼感動人
心?所有的栽培技術都可以系統化的說明,但唯有心與自然的調
和,是無法用言語向外人表述,也是無法被教導的。
經由一再的重複,讓身體的每個細胞都記得種子滑過手指的觸感、
腐植質潮溼而柔軟的氣息、定植時微妙的深度與水量多寡、蔬果熟
成時散發的明亮歡快迫不及待的信息…,有堅實的基礎,才能夠從
心所欲的展開各種嘗試。"----引自內文(自然農法二年生—在振翅
之前) http://www.newsmarket.com.tw/blog/36088/
**對土地與農作物的重新思考,務農不再是無奈的謀求溫飽.。
http://www.newsmarket.com.tw/blog/36120/
(蘭陽平原上的倆佰甲,夢想與新農育成場)
本文摘要:位在宜蘭的草根組織『倆佰甲』,在蘭陽平原推廣友
善耕種,以志工為基礎,不僅幫新進場農民找地、租地,還提供技
術資源與「心靈陪伴」,第一年已培養8位新農。發起人楊文全說,
他們的目標是讓整個蘭陽平原都從事友善耕作,「一年增加5個農
民,每人種2甲,20年後就有2百甲了!」
**一幅攝影作品,對拍攝者而言,最大的差別大概是身歷其境與
涉入的程度。心路歷程是每個人最大的收穫,旁人無法分享的。
**以前流行追尋自我,現在則是創造自我。
**你的意圖與目的形成了你的中心思想,你的人生依此核心向外
擴散。中心思想隨著你的改變而改變。但是由核心向外擴散的原理
則不會改變。所以一個沒有意圖與目的的人生,不可能會有中心思
想。
**在自己還能輕鬆的感恩這個世界、感恩生命所賜予的一切之
時,要提醒自己,千萬不要因為一時的貪念、一時的憤怒難平以及
一時的愚癡意氣之爭,做出毀滅這一切的愚行,把自己逼到死角,
縱然後悔也來不及。
**(群鳥停在十幾條電線上)貝多芬看得懂的五線譜,聽說他也
常聽大自然的聲音,轉化成他的音樂。
**打開心窗,有生命的泉源,生活所需的能量就會源源不絕,善
於轉彎,不固執一處,也就是金剛經所說的"應無所住生其心",如
果我們被現實綁住了,被習俗綁住了,被葉落歸根綁住了,被所有
限制性的觀念綁住了,我們的人生就會陷入不甘與抗爭,紛紛擾擾
反而被物象把我們綑綁得死死的。人生貴在從物象的變化中習得智
慧,而不是為了保護物象犧牲了自己寶貴的時間與生命。
**進入知識之門,先學會謙虛。
**廣闊的音樂心靈是學習音樂技巧的目的
**雖然資源豐富,但也要懂得適可而止的展現.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生與養之間的最佳典範,
拿捏不當則是雙方痛苦之源。
道與德生化萬物,並不視為一己之私有,默默佈置生命所需之
成長環境,卻不依恃要脅萬物聽命;萬物化育成長,聽其自然而不
加以主宰掌控。這就是玄德---道的德性,萬物受德而無負擔-
-百姓皆謂我自然。反觀人之德性--受恩者常感於大恩大德無以
回報的壓力。因此為善不欲人知可說是體道者之行為,也是玄德的
複製。父母生養兒女應該效法道的精神,從旁協助,讓其順性發展,
而不是以生養的恩情來要脅兒女聽命。
**邏輯思維、理性分析可以引領你從A點到B點,但是想像力卻
可帶領你到任何地方。愛因斯坦這麼說,他自己也不是純粹理性思
維,而是理性與直覺並用----這也是賽斯的中心思想,賽斯所要傳遞
給人類的訊息就是這個觀念。賽斯也認為就愛因斯坦而言,他看到
的多過於他以為他看到的,而他自己也不只是他認識的他而已。
**賽斯講那麼多,無非是在證明他的呼籲的可信度,我們對生命
與宇宙的局限性,加上科學的誤導,讓我們忽略了直覺與想像力的
力量以及來自內在世界的訊息,過於強調理性就像過於強調陽剛的
一面,都不是生命發展的正途。
**賽斯說我們創造了我們的環境、我們的人生,如果不滿意,不是
要求改變環境而是改變我們的想法。
愛因斯坦說我們創造了我們的世界,那是我們思維的產物,想改變
世界,必須先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
賽斯與愛因斯坦告訴我們,人生不是受害者而是製造者,人必須改
變等待、祈求等被動等待的心態,積極的去充實自己,然後勇敢的
去展現自己的理想,在實現過程中再去反省修正,以利於呈現自己
的想望。
**張揚 郎靜山大師受了東方畫理的長年薰陶,他的靜物作品充
滿中國味,在1955年的《畫竹》作品中,可能是為了減少反光,我
們看到他讓助理細緻地在竹葉上塗上黑色的墨汁,在助理工作的過
程中,他按下了快門,不知道是無意還是蓄意的效果,彷佛相中女
子是在畫一個浮凸於紙上的竹子,竹子瞬間活了出來,我們非常相
信這是一個有趣的實驗,人物攝影與靜物攝影已經結合在一起了,
透過後面磚牆的襯托,人物活躍在畫框之外,竹子也突然立體了。
這時候,上半部的留白中赫然出現一隻蜻蜓,這是個郎大師在留白
處特別塑造的意境,因為如果是偶發的話,以當時的照相機是不可
能拍出這樣清晰的翅膀,因此極可能是蜻蜓標本黏在紙上,這樣看
似即興偶發的作品,其實一定是創作前經過深思熟慮的結果,蘊含
了很多突破,不僅有畫裏畫外輝映成趣的哲理,更表現郎大師在原
創的框架上非常不拘泥於形式。
**有郎靜山的創造精神起頭,照理說我們的攝影藝術應該比西方
更突破,可惜我們把攝影定調在日本早期的寫真,大家強調的是一
次到位的拍攝技巧的功力,好像寫書法一筆到位,再修筆就不自然
了。這種迷思,讓我們的攝影走不出寫實的框架,民眾對攝影的認
知也一直停留在留影紀念。
**地球的生態已嚴重失衡,糧食也嚴重不足,但是一般人為何感
受不到?都只是聽報導而已,因為有一部分的人恆處飢餓邊緣,他
們無法分得足夠糧食,所以其他人就可以多分一些,因而感受不到
這些不足的問題。就象一般人也無法理解吃肉與水源不足或穀物不
足有什麼關係?知道了就放棄吃肉嗎?今天也知道使用智慧型手機
的年耗電量比一台中型電冰箱還耗電,我們會因為這樣就拒用智慧
型手機嗎?只是當我們在使用智慧型手機時,如果也要喊反核電,
聲音可能也會變弱。節能減炭又怎麼去反省?我們捨得減少種種的
享受嗎?
**"Meditation is not meant to help us run away from difficulties. It is
meant to allow positive healing to take place. To meditate is to learn
how to stop being carried away by our regrets about the past, our anger
or despair in the present, or our worries about the future."
~ Thich Nhat Hanh ~
靜坐冥想的意義並非幫助我們逃離困境,而是引導我們積極的去療
癒所發生的事;靜坐冥想是教我們學習如何停止失神散形,因為過
去的遺憾、現在的憤怒或絕望以及對未來的擔憂。----一行禪師
釋一行禪師,生於越南廣義省廣義市,是現代著名的佛教禪宗僧侶、
詩人、學者及和平主義者。入世佛教主要的提倡者。 在漢傳佛教傳
統中,出家眾都以「釋」為姓,法名澄光,法字逢春,法號一行。
一般人都尊稱他為一行禪師。 維基百科
**給別人自由才能保障自己的自由,互相尊重的自由須要時間學
習,已學會的人必須有耐性等待還未學會互相尊重的人趕上來。
**知識之門無法搭昇降機直上或挖地道直通,必須堂而皇之登堂入
室,循序漸進,求知的過程會觸類旁通,等著人家的研究結論,所
知有限。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