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當生命已虛脫至極,走到盡頭,此時不要慌張與恐懼,要平
 
         靜安詳的去面對死亡。這是創造的法則。**   
 
 
吉隆之2  
 
  希夏邦馬峰偶然奇景(希夏邦馬峰位於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聶拉木縣境內,
 海拔8,012公尺,是世界上14座8,000公尺級高峰中的最低一位,也是唯一
 的一座完全在中國境內的8,000公尺級山峰。 維基百科)

  

 

             道德經:第16章

         致虛極,守靜篤。

         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

         歸根曰靜,是謂復命。

         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

         沒身不殆!

   
注釋:  (1) 致虛極,守靜篤        有兩種解釋:
 
   A. 一般都解釋為"虛靜心",以致虛守靜的工夫來觀察萬物復歸
 
       的過程。
 
       致虛-----消除心知的作用,以使心空虛無知到究極。
 
       守靜-----去除慾念的煩擾,以使心安寧到極靜默。
 
   B.我則認為''致虛極 ,守靜篤"這句話是個命題,討論的是面對
 
       死亡時的態度當生命已虛脫至極,走到盡頭;此時不要慌
 
      張與恐懼,要平靜安詳的去面對死亡。 此時有如胎兒在母體
 
      中,等待著進入另一個實相。死後必然安全無虞,這是創造
 
      的法則。
 
       A的看法,要先有虛靜心的工夫,才能達到觀復的能力。
 
       B的看法,16章全文都在解釋''致虛極,守靜篤"這個命題。
 
     要解釋這個命題之前,先看看易經的第63卦"既濟"卦,第24
 
     卦"復"卦,第25卦"无妄"卦,這三個卦也都是在講面對死亡
 
     時的態度。
 
 
  老子 認為生死循環是極其自然不過的事,順著自然走是合乎道
 
       的原理,也等於合於道。縱然死了,沒了身體,也是非常安
 
       全無虞的。 這是一種保證。  
 
  孟子盡心篇上: "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
 
      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殀(ㄧㄠˇ,夭也)壽不弍(生命長
 
      短不在意)。修身以俟之(等待死亡),所以立命也(完成天命)
 
     。"-------朱熹的解釋:"修身以俟死,則事天以終身也。立命,
 
      謂全其天之所付,不以 人為害之。(不負上天所交付之性命)"
 
        當時的社會,面對死亡的無知與恐懼,只能以人世的種種
 
      去模擬想像,無法平靜的去面對死亡、在靜穆無懼之中走入
 
      死亡。所以極盡能事以求心安,王室廣修陵寢,極盡豪奢與
 
      不人道,活人陪葬或毒死妻妾婢女陪葬,要把他在人世所擁
 
   有的一同帶入另一個世界。有錢的商賈也是繁文縟節極其厚
 
      葬,大肆鋪張。
 
   所以孔子也是多所批評,認為誠敬的哀戚才是最重要的。社
 
      會的 風氣使然,因此學生才會問孔子死亡之事,孔子回答 :
 
      未知生,焉知死。
 
 
                 第63卦 既濟 (坎上離下)
 
    上六   濡其首,厲。(幾近沒頂,危險可知。)
 
     此時生命已走到盡頭,也就是"致虛極",不宜再以人力謀求
 
     ,安於中,順自然之道,聽其自復。(也就是"守敬篤'')
 
                第24卦 復 (坤上震下)
 
    一陽始生至微,故未能勝群陰,而發生萬物,必待諸陽之來,
 
    然後能成生物之功。 其道反復往來,迭消迭息,七日而來復
 
    者,天之運行如是也。消長相因,天之理也。(萬物並作,吾以
 
     觀復)
 
               第25卦 无妄 (乾上震下)
      無妄,元亨利貞,其匪(妄作)正有眚(災禍),不利有攸往.

 

  乾上震下,卦名稱作「天雷無妄」。「序卦傳」說:「復則不

  妄矣 ,故受之以無妄。」意思是返回正道,重新開始就不要

  妄為了 ,亦即依道而行不虛偽妄作,如果虛偽妄作恐遭天打雷

  劈。

       復者,反於道也,既復於道,則合正理而无妄,故復之後,
 
    受之以无妄也。若"動以天"為无妄,''動以人慾"則妄矣。无妄
 
   ,至誠也。至誠者,天之道也。
 
      天之化育萬物,生生不窮,各正其性命,乃无妄也。人能合
 
    无妄之道,則所謂與天地合其德也。  (歸根曰靜,是謂復命。
 
    復命曰常,知常曰明)
 
        雖無邪心,苟不合正理,則妄也。乃邪心也!
 
     人之妄動,由有欲也,妄動而得,亦必有失。妄得之福,災
 
    亦隨之,妄得之得,失亦稱之,固不足以為得也,人能知此
 
    ,則不為妄動矣。
 
 (不知常,妄作凶-----各種過度的葬禮''陵寢'厚葬'法會祈禱'超渡等
 
     等,看似心安,適得其反 .  佛陀 : 這自然規律,豈是靠什麼祭
 
   祀、禱文、獻牲或種種儀式能夠改變的嗎   )
 
                                    ---------易經部分引用自程頤傳---------
 
  
 (2) 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        芸芸,一般解釋為繁盛眾多,如此
 
       則與"萬物並作"重複,與''各復 歸其根"也不對應。所以
 
       "芸芸"當解釋為 "滅除'',萬物並作之後又逐漸走入 滅亡,
 
       所以又各復歸其根。各復意謂不是都回到同一。畢竟"乾道
 
       變化,各正其性命",在上界之原形已各各變化,下界各類
 
       隨其映現之萬物,當亦各復歸其所來自。(上界是架構二 ,
 
       下界是架構一 -----換作賽斯語言)
 
 
經文譯解:  當生命已虛脫至極,走到盡頭;此時不要慌張與恐懼,
 
                要平靜安詳的去面對死亡。這是創造的法則。
 
     請看以下之分析:
 
    萬物雖虛極而滅,卻又油然而生,紛然並起,我由此而看到生
 
    命消長反復來回之道。萬物既生必定又進入滅亡之狀態,隨其
 
    類各各又 回歸到其生命所來自之根源。回歸生命本源是靜靜的
 
    在進行(像胎兒靜處母體中),終至回到"乾道變化,各正性命''
 
    之生命本源處。這種復命再循環乃是創造之法則,始終如一的。
 
 知道這個原理,依此原理去進行,就有明亮之前景;如果不知
 
    此原理,而隨著自己的不當欲望祈求,妄加以種種的外力干擾,
 
   企圖讓自己死後依然擁有種種人世之享受,這樣反而適得其反,
 
    為自己惹來凶險不安。
 
     知道生命創造法則循環往復的道理,就會從容面對死亡,容納
 
    一切未來的可能性,這種心境能使自己廓然大公而無怨無悔,
 
    進而保全了上天所交付之性命,如此天人合一,也就是道的自
 
    然 本質,這是亙古如一,恆常不滅的。
 
   真能這樣去做,沒了身體之後,你依然是安全無虞的,這是一
 
    種無可懷疑的保證。
 
 
 
 p.s 賽斯: 許多人遠在印刷術或閱讀開始之前,就已學會相當熟
 
 練的去閱讀自然,去觀察季節, 去探明"靈魂的季節"。 所以那
 
 些答案就與你們自己後門的台階一樣近,因為在你們存在的門
 
 檻上,你們自動的的站在知識的中心。你們從未在事件的外緣
 
。不論你們的境況、你們在人生中的狀況、你們的專長或你們
 
 的性向,在你們自己的門檻上,你們是站在所有實相的中心.....

      

***宇宙的每個部份都攜帶著所有其他部分的知識,***

  而一個實相的每一點都是那個實相的中心。

  那麼,你在宇宙裡自成中心。***

  這種想法應該自然的在你們內激發出更廣大、更多的、更

       深入的洞見。

 

  p.s節錄"靈魂永生"------seth(賽斯)
 
  1. 甚麼時候進入選擇時間,要看一個人從肉身生活過渡之後
 
      的情形與環境。
 
 2.天堂與地獄,兩樣情況都延後了選擇時間和下一次的存在。
 
   在此我想說明一點: 在所有的情形下,每個人都創造了他自
 
   己的經驗 我不厭其煩的一再這麼說,因為這是所有的意識
 
   與存在的基本事實 。
 
    在肉身死後,任何一個人並沒有
 
    他必得 經驗的一個設定的特別 "地方"或情形或情況 .---p.215
 
 3.你現在就在為你的來生佈置舞臺。你今日之所思,不管怎麼 
 
 樣總會變成造就你下一生的料子。
 
    沒有神咒可令你聰明,可使你充滿了了解與慈悲,可以 擴展
 
   你的意識。唯有你的思想與每日的經驗 ,可以擴展你的意識。
 
      -----p.231 #

 

 

辦法會真能消災超度?看看佛陀在世時怎麼說:

有一國王夜夢其逝世的父親,所以來到河邊想為其父親辦祭祀

超度。恰巧佛陀與弟子經過,國王邀請佛陀主持祭祀之禮。佛

陀要他準備兩個罐子各裝黃油與小石子帶到河邊。兩個罐子放

入水中,佛陀將其打破,頓時黃油浮於水面上,小石子沉入河

底。

佛陀開示:與此大自然同樣的原理,人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無論舉行任何祭祀或吠陀儀式(等同現在的法會消災超度),

可以讓石子浮於水面嗎?當然不能,有違常理。 

若是我們的先祖曾犯下罪行,種下惡果,在他們的有生之年,

自然如石子一般沉到水底。或者在世曾做出善行壯舉,也就

能如黃油浮於水面。(國王:種什麼因,得什麼果。)

不只這具軀體的這一世,甚且在軀體之外的生死輪迴,皆要

承受所做之惡果。再說,這自然規律,豈是靠什麼祭祀、禱

文、獻牲或種種儀式能夠改變的嗎?即使我也無能為力,

只有善行能為您打開解脫之門。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老子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也乎 的頭像
    也乎

    問風部落格

    也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