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過去、現在與未來是互相連動的與影響的,構成一個完整生命

才能適意的活在當下。如果過去是不堪回首,未來是未知的恐懼,

我們如何能真正的歡樂活在當下?過去的事件無法改變,但是內

心的感受可以改變,也因而改變了現在及未來。如果對未來有所

惶恐,可藉此而改變現在的所作所為,甚至改變過去的心結。人

無法像動物只活在當前這一刻,記憶、思考與反省是人類進步的

法寶。一個不求文明進展的社會或否定生命真實意義的學說,才

會主張只活在當下。

**過去、現在與未來同時呈現,如果警覺到未來的可能困境,現

在一定要改變,因為細胞的預知性,在新陳代謝中,它已經在為

你未來的身體量身訂做。如果不想未來中風或癱瘓,勢必要改變

現在的飲食習慣、生活習慣以及不當的想法,無論過去是否已經

養成多深的習慣,該改變還是要改變。過去與未來雖然如影隨形,

不會消失,但是在你心中的感受確實是可調整的,而且影響到你

的身心反應,所以不要誤以為過去已經不存在或者不可挽回,重

要的是它在內心的影響力是生生世世的,所以一定要調整。

 

**奇遇記 : 一個離家的孩子來到一個孩子已離家的空屋,,告別家

園的感傷,觸景傷情,讓他思索著為何要離家?天底下所有的小孩

子似乎都要走上這條成長之路  增廣見聞,每個人都異動到別

人熟悉的領域,互相增補自己之不足,增加世界互動的便利性,完

成天涯若比鄰的理想,地球一家親也是建立在彼此的熟悉與互動

上。

 

**6月1日去台南參加高中同學的新書發表會,書名:尋找一棵

生命樹。他也將這本書現給92歲的老母親----不識字,一生含辛茹

苦、受盡風霜,以誠善待人,如今依然健朗。這本書收錄了多年

來他在報章雜誌投稿刊出的文章,點點滴滴記錄了他的心路歷程

也記錄了他周遭的親朋好友的悲歡離合以及他在社會工作上的感

人見聞,也為台南的老樹請命及紀錄,同時也分享了他個人自幼

即今與樹木互動的點滴心酸與歡欣。感性而溫馨的筆意娓娓訴

說,曾經也感動了許多人。如今集結成書,了了他的一樁心願也

為他所服務的教養院募得一些款項。

 

**從我們的角度,我們認為太陽忙了一天,它終於要休息了,因

為因著它的休息,我們也得以放輕鬆休息。可是我們也都知道,

其實太陽是去喚醒地球另一半的人起來工作,我們的夕陽就是他

們的日出,雖然我們看不到太陽,但是它依然努力工作著。我們

的身體在活動,我們看得到、感受得到,我們認為這是真實的。

然而當我們的身體睡著時,我們的意識得以進入意識界,天馬行

空的活動起來,意識是靈魂的屬性與活動工具,在它本來的世界

不受身體之牽絆,如魚得水的活動開來,我們雖然睡著了,照樣

有感受,照樣記得其中或多或少之情境,但是我們卻不願承認它

的合法性,將其視為胡思亂想的夢境,不當一回事。這就是我們

的思維模式,看不見的總是以想當然爾的方式來認定就是那麼一

回事,太陽下山、死亡、睡夢、日常生活的林林總總,這個霸道

的思維,為人類帶來迷信與悲劇,然而人類至今仍無法覺醒過來.

子絕四:勿臆、勿必、勿固、勿我。 孔子這麼說,有其深遠的

人生道理,不是隨便說說而已。

 

**我的學生住宿時代也是經常搬家,主要是找不到滿意的住所,

最後只好將就一下,造成不斷搬遷的原因。畢業後是為了求知上

的需要而不是工作上的需要,很多人因要工作關係而舉家經常搬

,對於小孩子而言會造成干擾,常常無預警的被迫與好朋友及熟

悉的環境分開,進入一個陌生的環境,一切又要重頭來,確實不

容易調適。

大概是心境上的個人因素,我偏向獨來獨往的生活,也喜歡進入

一個陌生的地方,從陌生到熟悉那種探索的感覺。變化加上創作

的觀念,固定反而是焦躁的因素。現在沒有求知的急迫感,倒是

進入隨遇而安的心境。

**有些人喜歡熱鬧,有些人喜歡安靜,人際關係的互動因素,大

 概也是選擇住家的思考重點之一。每個人都有他的夢幻天堂。

**隨遇而安,通常是對外在已無所求,或者無能為力去改變,轉

 而妥協以求平靜。我是長年在外探索,已經走到定下來,往內

 整合的階段,所以可以隨遇而安,心不在外,意識在夢境放懷  

 神遊。

 

**測不準原理其實也是生命變化的原理,因為測不準才能產生變

化,測得準就可以製造完美而停止變化。所以我的不可測不是來

自於深,而是來自於變化,因為我的智慧有限,認識有限,所以

只能與時俱進,不斷調整自己新發現的錯誤,生命的思想既然無

共識,只能靠自己持續摸索,冒然交給某個宗教或某種學說,確

實是很危險的事,人與政府一樣怠惰,懶得檢驗,催眠自己去接

受一個完美的對象,然後跟著走就對自己的生命有交代了。這種

危險不亞於浸泡在有毒食品的美食王國中,而這兩種中毒心態是

一樣的,所以我們既是宗教王國也是美食王國。

 

**人生的智慧與生命的智慧:
古代農業社會,生活較單純,思想較單一,所以人生與生命大概

可以混合為一,說某個人有智慧,是可以通用的。但是現代社會

非常繁複與精緻,思想則是百花齊放,人生與生命已經有顯著的

區隔;人生談的是人類社會的諸種活動,生命談的是生命的本質

與終極意義,如果能結合人生與生命使其合一發展,那是最好不

過了,但是目前仍有其難度,所以分開談,會比較容易一些。

宗教談的是生命問題,一般也給予肯定宗教提供了某種程度的生

命智慧(因為宗教彼此之間南轅北轍的說法並無共識,所以無法

給予最高的肯定,只能各是其所是).至於宗教能不能提供人生智

慧?這就難講了。因為宗教解決生命問題是先否定人的能力以及

人類所發展的物質文明之意義,人必須拋棄這兩者,順從宗教所

提供的方向,如實去實踐,才能得救或解脫來自人類社會的痛苦,

所以宗教所提供的是遠離人類文明的方法,而非解決人類社會所

產生的問題,宗教告訴你要簡樸、放下,人生是個錯誤,沒什麼

好迷戀的。所以可以肯定,宗教無法提供現代社會所需的智慧。

現代社會所需的智慧,必須建立在肯定人的作為與努力發展的真

實意義。各行各業進入專業化,沒有專業知識與經驗,單憑智慧

兩個字是無法解決問題的。所以人生的智慧,必須具備專業與解

決問題的能力,並指引前瞻的方向,而且顧及到整體地球與人類

的永續經營。

 

**體內多餘的糖分會與蛋白質結合,產生糖化作用,製造AGE,

血管會缺乏彈性,身體各部位也會有糖化現象,人會跟著衰老,

身體比實際年齡蒼老。老化的因素有很多,糖化只是其中之一。

老而健康是生命的本質,但是老而體弱多病則是人為因素,如何

才是身心靈的健康之道?一直有人在探討與推廣,適不適用大概

也要看自己的體會。

 

**有人說:不猶豫的人生,才能抓住每分每秒,才能掌握每個機

 會。
真的是這樣嗎?似乎沒有這樣的人生,也沒有人能過這樣的人

生。我們也聽說: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適當的休息可以提

升工作效率。凡事三思而後行,不要操之過急,謀定而後動。所

以,不猶豫的人生,應該是善用時間,善用機會。抓住分分秒秒,

掌握每個機會,這種通吃的人生,恐怕只會累到爆,能不能把事

情做好,也很難說。

**跟著現代社會的步調走與跟著社會事件起舞,心境容易陷入恐

 慌、煩躁與不滿、憤怒當中。事後,為了健康,還得想辦法療

 傷,改變自己。

**我們對世界及人生的認知會把我們導引到一個固定的方向或更

 開放的探索,所以隨著我們的成長、經驗與知識的充實,是有

 必要去檢討自己的認知是否有問題,以免限制了自己的發展而

 不自知。

 

**認為物質的存在比完美的靈性存在要卑下的想法,會限制你的

理解。這種想法顯然不會加強安全、健康或幸福感,而它們扭曲

了你們物質環境的本質。

物質環境並非什麼與你們自己分開的東西,可由你們來控制。反

之,你們和環境以常常逃過你們注意的方式,彼此是互相支持、

加強與鞏固的。環境的所有部分都包含它們自己的那種意識,它

們覺知自己在世界的身體裡所扮演的角色。它們增益了世界的健

康,而你們自己的活力——以及你們還境的活力——是處處都相

連的。(賽斯)(人類現在對環境意識已有高度的關切,深知人

類的健康與環境是息息相關。)

**自然環境之所以能覺知它們自己在世界的身體裡所扮演的角

 色,是因為它們的組成元素和我們的身體都一樣由有意識的能

 量轉換而來,所以整個宇宙能同步覺知與微調,就像我們體內

 的同步運作與微調一樣。

**物質無法產生自己,有意識的能量種類無限多,組合成各類的

物質,所以各自有不同的感覺方式與表達方式,生命的樣態也不

一樣。創造者內化於最基本的意識裡頭,所以整個宇宙的存在才

能產生同步的感知與微調,但是物體或生物體並不知道,就像我

們不知道自己體內的運作與變化。如果細胞無法感知指令,身體

大概動彈不得。狗對於味道的記憶大概比眼識好,植物的感知能

力大概是透過氣場,我們的心思會透過氣場散發出來,所以植物

感受得到,因此植物也記得常在它身旁經過的人,每天照顧它的

人,當然更會記得。賽斯說,植物記得在它存在之前與之後的五

十年所發生之事,家中若有人生病或流產,植物是知道的。植物

也經常發出求救信號.(以上所說,是賽斯創造論的說法)從物體

來看,是個別存在,但是從構成物體的意識能量來看,則是整體

的,就像空氣是整體的一樣,所以就意識而言,意識的任何一點

都可以感受到整體的變化。我們受限於身體意識,所以感知有限.

佛法所說的人人皆有佛性,佛性指的就是基本意識(存在或創造

內化於每一基本意識內),所以了悟佛性就能了悟一切,這是佛教

追求的目標,但賽斯認為是不可能的。這也是賽斯與佛法分道揚

鑣的地方,佛法認為一切是幻化的,所以要回歸存在之中(涅槃

);但是賽斯認為一切是有意的創造,所以個體要依此而努力去

擴展自己,而不是回歸。

**一個健康不佳的人,醫生不該只是看他的身體,連同他與家庭

或環境的關係,也都要一併去看。因為你對於自己的身體、心智

、宇宙及你在其中的角色,或你與家庭、朋友及環境關係的想法

,全都與你的健康狀態、你的幸福感,或你的不適感相連。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留言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也乎 的頭像
    也乎

    問風部落格

    也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