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如果沒有這一點紅(紅冠水雞獨立在蓮花池上的橫木條),整張照片將會顯得暗

沉;正所謂"一燈畫破千年暗",一點丹心也可提升人生過往中的不堪與無奈。信

仰的智慧如果無法成為丹心來勘破過往的傷痕,那麼信仰的方式是需要修正的,

信仰必須產生智慧,以解決自己的難題,就像小孩子必須成長'成熟,不能把所有

問題都丟給父母親,這種依賴成性的小孩子只會變得遲緩。十字架是要人挺住,

走在十字架前面,而非躲在十字架背後,因為心中有神,所以挺得住;因為心中

的神是虛的,所以躲在十字架背後。人必先有受傷的觀念,然後人家才傷得了你

,你聽過上帝被傷害嗎?耶蘇有被傷害的觀念存在嗎?為祂哭,等於在羞辱祂,因

為這樣的人,心中充滿被傷害與恨,將心比心,所以他認為耶蘇被傷得很嚴重。

上帝會為耶蘇流淚與撫慰嗎?上帝會為你流淚與撫慰嗎?過多的禱告與祈求,徒增

人性的貪婪與無能,為了滿足所願,動不動就集合眾人之力,禱告祈求,而且演

變成競相出招,如何禱告才能應驗以廣招信眾──以利誘之。

 

 人生到處知何似 / 恰似飛鴻踏雪泥 / 泥上偶然留指爪 /

鴻飛那復計東西.........蘇東坡---和子由澠池懷舊 (子由=蘇轍)

 人生雖然有所缺憾,那麼又該如何來看待人生過往所經歷的一切?蘇東坡有他瀟

灑放下一切的比喻,每個人也都有他應對人生的一套見解,各自有不同的追求與

期待,面對缺憾,如何看待與因應?當然會左右你的人生!

 

*宗教雖然強調愛與慈悲,但是當宗教強調只有自己的教理才是唯一的真,再多

的愛與慈悲都彌補不了否定對方的傷害。信仰是一刀兩刃,拿捏不當,弊多於利。

 

*如果花開如佛教禪宗六祖慧能了悟金剛經所言:應無所住生其心。心是無形,

既無所住,黑點是沾不上的。只有自心迎接黑點、擁抱黑點,黑點才能進駐為心

上人。(白河花苞若開花,在其上的黑點是否會自動脫落?──黑點喻傷痕)

 

*心窗透過眼睛看到他所要看的,所以窗內要先豐富,窗外才能深邃感人。這樣

子說,好像在拍照。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創造者真的是貼心。日出日落的美景,讓有些人為之瘋

狂。這個美意,現在已經不容易享受了。小時候,我的家離海邊大概 一公里 ,每

天的晚霞就是晚餐時間,現在我是在網路上看夕陽。

 

*雲的故鄉,有天空那麼大的畫布任由揮灑,加上風與太陽的大力贊助,難怪千變

萬化,牽引著無數人的心,也撫慰多種心境的有心人。

 

日來日來去山不動 , 草生草滅牛自知 .

 

*紅塵千山外  ,  白雪心中住

 

 *朱槿是正名,別名就跟它的種類一樣多。台灣通稱扶桑,因為葉形像桑樹,與

日本無關。山海經所說的扶桑,引發後世的詩詞經常用之,但是與朱槿不相干。

兩者被混用是明末以後的事 .

 

++愛沒有固定內容,不管任何種類的愛,每個人都可依自己的 特性、

能力、環境去展現個人特色的愛,但是不要以自己的 方法去否定

別人不同的呈現方式。

 

"未知生焉知死'',對於生命起源的認知,決定了一個、一個學

說 、 一個宗教以及科學與國家的人生走向, 不同的系統對於人

生的解讀與因應也大異其趣,對於孩子的管教與期許也極不相同。

所以一個人如果想改變想法,甚至想改變自己的人生,最好先了解

一下自己對生命的起源能接受那一種說法,再來決定接近那一種領域。

很多人走了老半天,自相矛盾也不知道,甚至背離了自己的信仰也

渾然不覺。

 

  *思想或思考方法是可以引導或教導,如何深入去探討問題,

從各個不同層面去思考,而不是只看表面,這是有方法可敎的。

西方哲學有些書專敎思考方法 ,養成思考習慣,就會三思而後行,

也要配合閱讀的廣度,沒有知識,思考的深度有限。

 

*佛教的中觀與唯識各自有方法論,西藏的辯經採用唯識的因明學

,幾乎與西方的理則學是相同的,只差名稱不一樣,這些都是在教

導思考時避免以偏概全。

任何宗教、哲學、生命思想首重的就是實踐性,沒有實踐,一切

言論只能說是 戲論,意義不大。唯有實踐才能脫胎換骨 。所以

新約聖經雅各書(一般書信的第一封,寫給廣泛信眾,建議他們 如

何實際過基督徒的生活) 1:22-25 "只是你們要行道,不要單單聽

道,自己欺哄自己 。...... 這人既不是聽了就忘,乃是實在行出

來,就在他所行的事上必然得福 。" 孔子也說:思而不學(實踐

之意)則怠,學而不思則惘.。佛法講悲智雙運---有悲無智長愚癡,

有智無悲長慢心。

 

*阿羅漢以智慧解脫之後,還是要繼續行四無量心---慈悲喜捨,

才能邁向佛道。在西方哲學雖非每位哲學家都強調實踐哲學,不

過,康德也提到:

 

沒有理論的實踐是盲目的,未經實踐檢證的理論是空虛的。 佛

教中觀所說的:不依世俗諦,不得第一義諦。與六祖所謂的:離

世覓菩提,猶如覓兔角。其實講白話一點,也就是一般所說的: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因此修苦行或躲入深山修禪定,都只是前置作業,最終還是要面

對世間的檢證。

各種學說與宗教的實踐內容是不一樣的。各有所本。

 

*教育界常指責說我們的學生不會發問,沒有好奇心,也不會思考

,只會死背。很多學者也將矛頭對上了老師,認為教法有問題。可

是我認為該檢討的是我們的教科書。(提出問題者)

 

*如果發問可以加分,發問就會很踴躍。在FB上有幾個人願意表

達意見?我們似乎養成沒有獎賞就懶得開口的心態。如果如教育

界所指責,台灣應該是個死氣沉沉、沒有創意、沒有競爭力的國

家,但事實上卻相反。台灣人很務實,不做沒有獎賞的白工。做

善事還得附加是在積陰德、功德無量、功 不唐捐。

 

*雛鳥的驚慌與無助 、母鳥的著急,相互呼叫,完全寫在臉上的

表情,基本上與人類母子之間因小孩子的走失,其情節是一模一

樣。所有生命的親情都一樣,不是人所獨有。當然,不負責任的

也同樣都有。

 

*大多數的男人就像是樹枝上垂吊的葉子,在空中隨風擺盪。但是

少數人卻像是固定不動的星星,目光精準,少有阻礙,過程中沒

有風波,縱然有風波,他們的堅定總會斥退風波。---赫曼赫塞

 

*微細的物質在空氣中只會散播和平, 就像田園裡的花朵,它們

相信它們的香氣會隨著空氣一起薰染所有的一切。---喬治.

 

*我們要生活得像是不朽的童年(哥德之語)----純真與快樂。

 

 ++*翻譯很難閱讀,試圖改寫如下:如果你把手擺在眼睛上方,試圖欺騙自己,世界

 是渺小的。然而這種縮小視界的生活,在現實中卻無法掩藏地球充滿巨大的氣

 魄與密祕的事實。任何人只要把手拿開,開拓自己的視野,馬上就可看到這個世

 界是多麼的輝煌與豐盛。---- Martin Buber

*應無所住 寫于2004    從佛法的觀點,一切畢竟空寂,證入空性是生命最後的

 歸宿。所以不和虛幻的世間相應,唯與空性相應,因此對於世間應生無所住心.

 如果從賽斯創造論的觀點,因為一切都在變為狀態,創造是永無止盡,生生不

 息,永無完美與完成之日,因此創作也要有"應無所住"的決心,不可滿足於當

 前的成果,創作要不斷尋找新的可能性。

*道德經經過英文或歐洲語文翻譯後,慘不忍睹,歐洲人幾百年來所看的道德經,

 根本就不是道德經。道德經與柏拉圖的理想國有異曲同工之妙,為政者致力於

 防微杜漸、杜絕一切犯罪的可能之後,對於老百姓根本無須以法令管教,這就

 是無為而治。斬斷上游製造犯罪的可能,這是無為而治的先決條件。

 

 

++"觀飛",以前我的師父寫這兩個字,我不清楚它的真意。家師說"

飛"的速度很快、瞬間的,所以當我們發現自己錯了,要即時認錯,

當下改過。"即時"是很大的力量,行動力才能完成理想。

 

*有值得思念與懷念的父親是幸福的,有些人不敢去想這兩個 字,

寧願沒有,這是悲哀的,監獄人滿為患,作奸犯科的人 那麼多,

這裡頭很多都是為人父 、為人母的。

 

 *我們因為世界而豐富,世界也因為我們的加入而更豐富,這是個

  一切共有的星球.

 

*強勢的大圓陽光也會適時變成小星.卻無損於它的大圓.

 

*如果花開如佛教禪宗六祖慧能了悟金剛經所言:應無所住生 其

心。心是無形,既無所住,黑點是沾不上的。只有自心迎接黑點,

黑點才能進駐為心上人。

 

* 海浪有無數對翅膀,速度敵不過只有一對翅膀的水鳥,經過

 幾番追逐,水鳥終究還是被沒有翅膀的相機逮到了。

 

 *很難得,平躺的綠葉竟然起身觀看,裡面太熱鬧了,似乎大 夥

圍繞著在迎接新生兒,忙碌中的歡笑聲,驚動了休息已久 的綠

葉。 看圖說故事,小孩子也很喜歡這種天馬行空的編故事。

 

 *斑剥的老紅磚壁,如同枯槁的幾根樹枝,大概不會引起人注意。

但是枯枝突然像變魔術一般的迸出一堆紅枝粉花,喜氣洋洋,充

滿了朝氣與歡欣雀躍,美自不在話下,色彩繽紛,看了 開心,不

笑也難,不注意它更難。它已熬過寂寞的歲月。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留言
    全站熱搜

    也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