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40718160135  

唐 鑑真和尚 688年-763

 

1107 詩偈  鑑真大師─居日遺偈  

 

居日遺偈 山川異域,日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唐‧

 鑑真大師 (日本書家所寫書法)

鑑真東渡,不僅點亮日本佛教的戒燈,也將大唐的醫藥、建築、雕

塑、書法藝術等文化傳到日本,對日本文化的發展有深遠影響,至

今仍被尊為「日本文化之父」。

 【賞析】

鑑真和尚以六十六歲高齡東渡日本弘傳戒律,暮年時自知歸鄉無望

,寫下這首遺偈。前二句「山川異域,日月同天」,意思是他的故

鄉在中國,而今越過重洋來到日本,雖人在異鄉,但是太陽和月亮

仍然同在一個天地裡。不管中國也好,日本也好,他還是同在一個

天下裡弘傳佛法。

「寄諸佛子,共結來緣」,希望所有的佛弟子們,彼此不要對立,

要互相幫助;不要糾紛,要互相和諧;不要傲慢,要尊重包容。大

家和平互助,共同在一個佛陀的信仰之下,再結來生的緣分,繼續

將菩提種子播灑於世間。──節錄自《星雲說偈》

 

 

 

 

☆☆道德經:第50章 善攝生者,無死地。如何能達到?

   善攝生者,修之於身,含德之厚,比於赤子,其德乃真,是謂

 玄德──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

 矣,然後乃至大順

 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故不可得而害

 

 

            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兵甲。

     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注釋:

 1.出生入死  從別的地方來,我們稱投胎轉世、出生,但是我們

        去別的地方生存卻稱之為死亡這是就肉身的有意 

        識存在而言。來地球生存須要肉身,忘了過去重新

        開始,所以說是轉世、出生;離開地球不須肉身,

        所以是前往某處,而非投胎轉世。對於我們的生前

        死後,我們無所知,從何而來?往何處去?而主張

        沒有創造與靈魂的人,則是偶然的來,斷了氣,一

        切也就結束了。但是道德經或我們在此的討論是基

        於創造論與有靈魂的存在而言。

 

 p.s 賽斯談人死後的情況,多少了解一些,不無小補:

 a.死後身體的樣子在離開肉體之後,你將立刻發現自己在另

          一個 "身體 "裡。這是與在 "出體" 時你用

          以旅遊的同樣的形體。這形體看起來會像是

具體的。但一般說來仍在肉體內的人看不到它。它可以做任何你

現在在夢中所做的事,所以它會飛,會穿過固態的物件,它是由

你的意志直接推動的,你想到哪兒去就會在哪兒。可是,通常你

不能操縱物質的東西。

 

 b.死後的世界在那裡?這些死後環境不一定存在於其他的星球上。

  它們不占空間,因此 "所有這些在哪兒發生?" 這問題基本上

 是無意義的。這是你們自己對實相本質誤解的結果。因此沒有一個

 地方,沒有一個特定的地點。這些環境存在於你們所知道的物質世

 界之中,而不為你們知覺。其實只是你們的感知機制不允許你調準

 到它們頻率的範圍而已。你只對一極為特定而有限的範圍反應。如

 我以前說過的,其他的實相與你自己的實相共存。在死時你只是捨

 棄了你自己的物質行頭,對不同的範圍對準頻率,並且對另一套設

 定反應而已。不過,的確有分隔它們的能量場。你們全盤的空間觀

 念是如此扭曲,使得任何真正的解釋都極為困難。

 

 c.靈魂剛脫離身軀之狀況及往後的去處

  "死者" 的經驗並不相同,所經歷的情形與情況有所不同。

  一個在解釋他的實相的人,只能解釋他所知的情況。

    你的有意識的自己,按照當時的情況,你的意識(靈魂)以

  不同的方式離開肉體機制。在這時,許多不同的行為出現了,每

 一種皆是個人背景、知識與習慣的結果。死者發現它自己所處的

環境常常是因人而異的。思想與情感形成物質實相,而它們也形

成死後經驗。這並不表示那經驗是無效的,正如思想與情感形成

物質實相也不表示肉體生命是無效的一樣。

 

 在死後,有無限的不同經驗對你開放,全都是可能的,但按照

你的發展,有一些經驗比其他的可能性高些。剛死之後被帶往轉

世機構或待轉區,此區有專人輔導。待轉就是等待發落,就東方

而言就是往地府、神界、仙界、天界等等,賽斯是以實相稱呼。

按照你的發展也就是按照你在陽世的所作所為去發落。宗教徒或

修行者或所謂開悟者也不例外。結果不是由人自己說了算。

   以上是賽斯的說法,請參閱:

 死亡之後的最初階段(上)---賽斯

 死亡之後的最初階段(下)--賽斯

 

 賽斯:你們認為的死亡,所擁有的基本實相,並不比你們的時空觀

 念來得大。死亡其實代表你當下感知的能量轉化、甚至是價值完成

 能力之中的一個盲點。死亡只不過代表你自身感知的終止,也就是

 你的了解終止。也可以說你的理解能力進入一種完全的的縮減。

 的感官並非配備來感知能量從一個轉化為另一個。

   所有生物性的有機體都知道,肉體的生命依賴著意識與形體的

 一種經常轉換。

 當然,以你們的說法,我是在說,實質的說,死亡給予生命。這個

 生物上的知識,在微觀層面上也切身的被承認。甚至你們的細胞

 也知道,為了你的肉體形式的持續,它們的死亡也是必要的。

 只有對你們有意識的信念系統而言,這整個死生的取向才是奇怪

陌生的。

 

 

 2.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歷來對十有三有許多不同註解,依道德經的行文習慣,如

     果十有三有特殊意義,下面的文章會加以解釋。但是經文

     中並無特別注解,所以應該只是表面易解的意思。

     這裡的生死是接著上面出生入死續講。如果來投胎出生的

     有十個人,其中三個可以生存下去,走完這一生的生命歷

     程;十個當中有三個是無法順利生存下去的,屬於短命么

     折。

 

 p.s 也有人把十有三解讀為七情六欲,道德經沒有七情六欲,所以 

   應該不是指七情六欲。對於七情六欲我們常聽到,簡述如下:

         徒是類之意,十有三即是十三類,也就是七情六欲。生或

     死?皆由七情六欲的運用而起。人的生命在生死之間也就

     是呼吸之間,一口氣提不上來就結束了。這其間,究其實,

     人生所處理的不外乎七情六欲,中庸所說「喜怒哀樂之未

     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

     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賽斯說的情緒管控,宗教說的修心養性,總的來說就是七

     情六慾的問題。

     儒道的七情 《禮記·禮運》「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

           欲,七者,弗學而能。」

    《呂氏春秋-貴生》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所謂全生者,

     六欲皆得其宜者。」東漢哲人高誘對此作了注釋:「

     欲,生、死、耳、目、口、鼻也。

 

     修真錄這樣說 

道家云: 

大道無情者,非無情感也 ,人無情感則如木石之類 ,是執空也。 

故大道無情者何? 當喜而喜,喜而不過其常度。當怒而怒,以慈

愛之心言之苦切。當哀而哀,哀而不傷其心。當懼而懼,常存戒懼

心而無恐懼心。當愛而愛,吝嗇於奢侈而不吝嗇於善。當惡而惡

惡而發悲心, 憐憫感化他。當欲而欲欲功果而不欲名利也。 

 

 *七情六慾各種情緒都是生命內具的元素,所以人能反應出來,

 生命中沒有的,我們反應不出來。

 但看我們如何界定各種情緒,給它們新面貌,然後,決定讓什麼  

 情緒在我們的生活中馳騁。

 就像你對苦樂、無常與有常的界定一樣,然後你決定了你的快樂

 及對待之道。對人生的反應與感想,確實掌握在我們的手中。

 

 

3.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

          人都想長壽過好日子,可是卻反其道而行,偏偏往死地走

    ,這也是佔十分之三,也就是無法壽終正寢,半途而逝。

       如何說呢?老子說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

    吾無身,吾有何患?也就是大家都為自己的色身著想,所

    以問題一大堆。為了長壽過好日子,想方設法、處心積慮

    ,勞神傷身、身心俱疲豈能不往死地走?

 

 

 4.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人在生死之間存活著,不知生命為何事?只知好好的活下

 去,以為死亡是個結束,所以懼怕死亡,把生死看的太嚴重,無法

 隨順自然。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殊不

 知肉身的存活只是方便靈性修養進入道性長存。愛惜此肉身而有生

 死迷途,貪生怕死,妄想長生不死、萬壽無疆、富貴榮華,用錯方

 向,而有種種意外死亡之悲痛。

 

 

5.善攝生  這是本章的主角人物,也是本章的重點,如何能安然 

       度過此生而返樸歸真,不負此生之可貴生命。但是如

       何是善攝生?老子沒講,只說了善攝生者的無死地,

       故能歷險無虞。所以善攝生只能從以下之篇章找答案

       。這麼神奇的無死地,怎能草草以養生來帶過?對照

             於第55章所說: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

       (ㄓㄜ),猛獸不據(豦ㄑㄩˊ之借字),攫(ㄐㄩㄝˊ)

            鳥不搏。可知善攝生者,含德之厚,比於赤子。

        見素抱樸的含德之厚豈是五色五音五味的生生之

       厚者所能相比?含德之厚又是什麼?

 

  善攝生者,修之於身,含德之厚,比於赤子,其德乃真,是謂

 玄德──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

 矣,然後乃至大順。(體悟萬物一體,中氣以為和的充滿慈悲的意

 識狀態,與萬物同為一氣,和光同塵能不大順?)

 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故不可得而害(這就是善攝生者之所以能無死地)

 

 *塞其兌,閉其門,隔絕外境、靜心往內與道契合,是上同於道。

     挫其銳,解其紛,銷解銳氣而內斂、不使盛大之光芒外露,不突 

            顯自己。

     和其光,同其塵,和萬物共同生活在相同的陽光、空氣、塵土之

          中,不特別享受。是謂玄同,這是真正了解天

          地萬物本為一體的悟道之人。

 p.s 參閱 老子與莊子的養生觀念-----道德經第55章

 

 

 5.無死地  每個人都有他的死穴,因為七情六欲透不過,所以容

       易被攻擊或自斃而亡,此即是動之死地。大多數的人

       都是為七情六欲自找死路。善攝生者體悟萬物一體

       ,七情六欲已融於見素抱樸的體道生活無欲無爭

       傷不了他也恐嚇不了他。和光同塵,彼此共存共榮。

       他既不往死地走,也無死穴可被攻擊他攝守在道性

       的素樸長存,不在人性的咨意上下工夫

 

 p.s 隨著一個人的心靈進化,振動速率也會提高到一定程度,他們

就能真正察覺萬物都是一體的,並保持充滿愛的意識狀態,那就

不會害怕任何東西。這是由於這時候的他們不只是在理性上接受了

事實,了解全宇宙的生命是一體的,而且對此還有更深的領悟。於

是便能接受萬物原為一體的道理,不再介意生物的外觀形式不論

目前的地球覺知如何,一個人只要達到宇宙一體的狀態,懷抱著對

萬物無條件的愛,即使見到再怎麼怪異的生命形式恐懼都會消散

恐懼不再是那個人的實相。(心經則是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

厄。心無罣礙,無有恐怖。 外星人則認為恐懼是人類最強大的一

種情緒。當人類遇見不了解的事情就用恐懼來渲染,好讓它符合自

己心智的架構。理解了那個經驗,恐懼就會消失。)

     ──迴旋宇宙1  p.446  宇宙花園出版

 

 p.s 當你流露自然本性將自身的神性實體化之後,進入萬物一體,

   不再有外在的敵人與威脅(無死地):

 因此,必須首先認知和尊重你的身體──它本就是一台精緻、獨

 特的儀器。 你的身體是你最忠誠的伙伴,它響應你所想、所感受

 和看到的一切,它是你靈魂的鏡子,希望能夠幫助你的靈魂彰顯於

 地球。如果你能夠再次感受到這一點,並放下對你身體的一切外在

 評判,你就能夠再次與它建立內在的連結。因著這一內在的連結,

 你更能跟從自身的感受。和其他的所有人和事相比,你的身體更能

 告訴你什麼是你內在最深的需求和願望。它將你帶回「自己的家」,

 使你更接近你的自然本性

 敢於再次做一個孩童,敢於擁抱你的脆弱,臣服於超越你的力量

 要自我覺知且承擔作為一個創造者和激勵者的責任。 你是未來之

 神,只有當你覺知萬物一體,覺知自己與那一偉大的生命之網──

 它承載著你並使你的存在成為可能──的連結你才能將自身的神

 性實體化。一方面懂得謙卑和臣服,另一方面能夠自我覺知和自我

 尊重,這些品質合在一起就能夠重新恢復人類和地球之間的取予之

 。 ── Pamela Kribbe

 

 

 

 譯解:

    出生入死,人在生死之間存活著,如同大自然的一切生命,

 生死是極其自然之事。但是人慨歎生死兩茫茫,視死為畏途,越想

 長生越是往死裡走。舉凡出生十個,大概有三個可以走完這一生的

 生命歷程,另有三個是短命夭折無法順利走完;在生活中努力,想

 長命百歲、榮華富貴的活著,卻反而橫死的也有三個。為什麼會有

 這些情況?因為把生存看得太嚴重、太強調,凡事物極必反,違反

 自然之道,所謂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生生之厚則服文

 綵,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謂道夸。非道也哉!(第53章)

 

曾聽說過擅於攝守生命本真的人,善攝生者,修之於身,含德之厚,

 比於赤子,其德乃真,是謂玄德。這種人是悟道體道者,見素抱樸

 、無欲無爭,視萬物為一體,所以心無罣礙、無有恐懼,氣順平和

 融於大自然之環境中,萬物視其為同類,所以不管在山中或平地行

 走都不會受到猛獸之攻擊;入於軍隊中也無人感受他的威脅,因此

 無須避開帶兵器者,可自由行走。他的赤子情懷無害於萬物,所以

犀牛角、老虎爪、兵士利刃都無用武之地,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

他的和光同塵廣被接納為同類,已經沒有被殺的誘因,它散發出的

是生命本真的和諧之氣,中氣以為和。

 

   

 本章之探究:

   本章從另一個層面來探討生死問題以及生存的態度與方向。

 絕大多數的人面對生死的恐慌,一心想著如何維持生命,甚至更好

 的生活品質,乃至如何趨吉避凶、延長壽命。但是越用心,往往適

 得其反。因為我們真的不知道生命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憑著理性的

 思考與感覺,有點像急病亂投醫。基本方向沒掌握住,古今以來一

 直是雜亂無章。所以老子歸納出人生的死亡情況,主要出在生生之

 厚,太重視與太強調活著的重要性。卻不知死亡如賽斯所說是生存

 的一部分,就像疾病是健康的一部分一樣,必須一體看待其意義,

 而非只看重一面而否定另一面的意義。所以老子提出善攝生者,生

 死一如而無恐懼,萬物一體而和光同塵。重要的是德行的涵養,而

 不是身體的養尊處優。所以老子說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

 吾無身,吾有何患光只針對身體作文章,那是本末倒置。我們不

 知身體的真正形成與變化是怎麼一回事,只能在身體現象上粉飾,

 因而百病叢生,各種恐慌如影隨形。

   我們喜歡講面對壓力要釋放壓力,卻不知懼怕死亡與疾病也是

 要釋放死亡與疾病,而非如臨大敵與之大作戰。身體是反應你內在

 的狀況,了解死亡與疾病是自己造成之後,就可針對問題改善,並

 釋放恐懼。所以總的來說,德性的涵養,才能給自已一個健康的身

 體與生存環境,甚至讓自己無死地。

 

為天下渾其心-----第49章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也乎 的頭像
    也乎

    問風部落格

    也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