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rijini National Park, in Western Australia's Pilbara
卡瑞吉尼國家公園是澳洲第二大的國家公園
Photo Copyright © Neither Haven NOR HELL
**這個小瀑布流下的水,決定了這潭水的性質。小瀑布就像人的
念頭,你的念頭帶動了你的人生、健康、疾病與死亡。一般人
都輕忽了念頭的威力,所以自己的人生充滿變數,無法自主,
卻不知是自己主導出來的。
賽斯如是說:你們的觀念仍然形成你們的實相。沒有一個人是
沒做要死這個決定就死了——而且沒有一樣疾病是被盲目接受
的。簡而言之,你們的念頭可被看做是看不見的病毒、帶菌者,
像個火花,不僅在體內引發了反應,並且在你們所知的整個實
質系統內引發反應。
*當你的眼睛閉著時,有一些形狀及構成物會出現,那是原子、
分子與細胞之完美複製品,但你們卻沒把它們認知為如此。
賽斯:我所有的死亡補足了我的人生,因為對我而言似乎別無
他途。
──每一世的角色轉換以及環境與主題的變化,就是為了價值
完成:一世無法完成"試圖以所有可能的變奏完成它自己的潛能"
。轉世系統(非六道輪迴)是生命的慈悲與富足,有它的美感
本質。不能因人的犯錯痛苦而否定轉世的美意。大異於無明
而起的六道輪迴,認為人類無盡的悲苦永無出期,所以要尋求
解脫。而且身體完美的多功能,因為無知不解不會使用,而以
誤用的貪嗔癡等負面行為來否定身體的寶貴,視它為臭皮囊、
觀身不淨等等。佛教以負面的視角觀察人生,以偏概全而認定
人生是苦空無常,急欲逃脫;無法看到生命價值完成的積極意
義。
悲哀、無望、仇怨的人會覺得生命是無止盡的輪迴,所以
期盼解脫逃離。 嚐到生命甜頭的人,就像一首曲子在與不同的
樂器、演奏者的合作中,發現了變化無窮的奧秘。 一期生命經
歷各種年齡層的不同體驗,加上學習程度與體會的不同,又組
成了無盡的變化。每一世來又都扮演不同的角色,有如演員的
角色更換,如是又是幾番揮彩多變的組合。生命的慈悲,讓你
不斷的重溫童年的安適與歡樂;青春的好奇與探險,中年的建
立與責任, 晚年的孺慕憶往,構思下一趟旅程。多美的設計,
是人自己把自己推入哀怨的輪迴。夢、孤獨、記憶、愛等等任
一元素都有無窮的變化,像音樂一樣,你覺得音樂會有窮盡或
不斷重複的一天嗎?年輕的夢多如髮絲,年紀大齒危髮禿,夢
也跟著稀疏。是啊,點滴到天明的聲聲入耳,無眠又如何入夢
?
*七情六慾各種情緒都是生命內具的元素,
所以人能反應出來,
生命中沒有的,我們反應不出來。
但看我們如何界定各種情緒,給它們新面貌,
然後,決定讓什麼情緒在我們的生活中馳騁。
就像你對苦樂、無常與有常的界定一樣,
然後你決定了你的快樂及對待之道。
對人生的反應與感想,確實掌握在我們的手中。
*內在實相沒有的,人就不可能發展,
所以了解人體究竟具備多少功能可發揮,
就像了解電腦具備多少功能可運作一樣,
了解越多越能創造出不可能。
潛能確實無限,
而所有生命都朝向「試圖以所有可能的變奏完成它自己的潛能」
只有透過轉世系統,個體生命才能達成此目標。
轉世與愛一樣,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問自己,內容是你自己編
寫的。
***
疾病是健康的一部分,沒有疾病,人不可能存在;賽斯如是說。
所以,我們面對疾病的態度是錯誤的,對治的方向也錯誤,所
以疾病的種類越來越多。同樣的,勇敢與脆弱也是同時並存,
是我們把脆弱汙名化,面對脆弱的態度不對,改變的是態度,
而非跨越它。整體來看待一切,而非以偏概全。大自然展示給
我們看的是強弱並存,並非菁英式的強者天下。牙齒的堅硬與
舌頭的柔軟是並存和諧的,所顯示的是剛柔並濟之理,如果互
相較勁,恐怕你不會有好日子過。
*迷思:人類的文明、文化創作、個人事件與世界或群體事件,
甚至是宗教、科學都是由此升起。
迷思並非是一個對事實的扭曲,卻是事實必須由之而來的子宮
。「迷思的形成」是一種自然的心靈特性,一種心靈成分與其
他成分組合在一起,以形成對內在實相的神話性表達。然後那
種表達又被用為一個模型,你們的文明就組織於其上,而它被
用做一個感知的工具,透過它這個透鏡,你們詮釋在歷史範圍
裡你們人生的個人事件。(人生的林林總總其來有自,有其價
值完成的積極意義,不是佛教所說的無明緣起。)
(參閱個人與群體事件的本質第三章 p.88-92 方智版)
**觀身不淨與懺罪:
**佛教四念處(四念住)之觀身不淨:
釋迦牟尼佛臨入涅槃時,告訴阿難陀及弟子說:「 我入滅
後,汝等比丘,應依四念處安住。」由此可知四念處之重要性。
佛教最怕的就是這個身體,就像老子所說的吾所以有大患者,
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對佛教而言,身體似乎無法
控制愛慾,所以想盡辦法醜化身體,讓你對它毫無遐想,專心
修道。
欲愛、色愛是生死的根本,只要有一點點貪愛的念頭,將來還
是要繼續受輪迴的果報,所以修習觀身不淨,來破除我們自己
及他人對身體的愛著,以及破除欲愛、色愛的根本煩惱。
在日常生活當中,看見自貪愛的人,我們就會開始打妄想,想
那個人的頭髮很飄逸,身材很勻稱,或者面貌姣好、清秀、有
氣質等,種種念頭就會開始念念遷流,所以用「觀身不淨」的
道理來思惟,破除對「淨」的執著。不淨的觀法很多種,例如
:五種不淨、七種不淨、九孔流不淨及白骨觀等。
(欲愛這一段引自中台世界觀行法門之四念處)
針對觀身不淨,賽斯的看法:
就如動物撿起了牠們主人的特性,細胞也極受你的行為和信念所
影響,如果你肯定你實質存在的「正當」,那麼你就幫助了在你
體內的細胞與器官,而在無意間仁慈地對待了它們。如果你不信
任你肉體的天性,你也會把這種感覺輻射出來,而不論你採取了
那些保健的措施。甚至就像動物一樣,細胞與器官也知道你不信
任它們。
以某方面而言,你使抗體與你作對,只因你不確認你的肉體存在
於時空中的正當性。(佛教說比丘要常帶三分病,三分病有各種
不同解讀,不管什麼說法都與賽斯大不同。出家人身體普遍不很
健康,是否起因於對身體的不信任?賽斯認為身體是可見的靈魂
,兩者是二而一,何其慎重:你要做的是儘可能信實而美麗地
在你的身體中創造你的心靈。)
對身體的不同看法也導致往內探索的不同方向,
賽斯是搭升降機直上,在其內體驗到內我天生具有的知識以及
基本內在宇宙的法則,而引出價值完成的意識擴展。
佛教是搭直升機直上頂樓(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一超直入),
只看到一片空蕩蕩,所以強調證入空性為究竟,錯過了內我天生
具有的知識以及基本內在宇宙法則的認知。以致一切都變了調。
**佛教認為人為了這個臭皮囊,無始以來不斷造業,幾乎是惡
貫滿盈,所以在六道輪迴永無出期。惡業還不完,所以聰明的人
類就想出懺悔法門,藉著五花八門的懺罪方法,莫非是想要懺罪
清淨,讓自己可以順利解脫(有興趣可參閱:中國佛教早期懺罪
思想之形成與發展 釋大睿)。
*關於有罪的自己,賽斯當然也有話說:
如我的確暗示過的,身體是一個奇蹟式的有機體,而你們只不
過才學會其最簡單的構造而已。你們並不了解靈魂或身體的屬性
,然而,身體被給了你,所以你可以藉由身體來學習。
地球的屬性是要領你進入靈魂的本質。
你們創造了物質的實相,然而你們卻不知道如何做到的,
如你所了解的大自然是要做你的老師,你並非其主人。
所以地球的美好構造是要引領你去質疑你自己的來源。
世界遠比你們假設的更多,你的物質性身體就配備好去感知
比你現在容許它所能感知的要多得多。
肉體生命的誕生既不是偶然也不是錯覺,而是一個了不起的
自發秩序的結果──由意識單位的能量創造性自發地形成的身
體秩序(自發性是基本內在宇宙所依據的法則之一)。
*思想與身體息息相關,思想與身體相互作用,而變成身體的
一部分。
對於是非的概念和你身體的化學性是密切相關的,而你不能
把自己的道德價值和你的身體變化分開。如果你相信自己是好
人,凡事問心無愧,樂於助人,你的身體會工作得很平順,身
心愉快。但是你如果時時自責,時時懺悔自己的罪過,認為自
己罪孽深重或不夠好,沒有信心也走不出去,那麼你的身體就
會逐漸出狀況。
你們的宗教強調罪惡,你們的醫學界強調疾病。許多復辟的玄
祕學派都推崇慾望的死亡(無慾,如宋明理學所推崇的存天理
、去人欲,一般所說的無欲則剛)、自我的滅絕(無我,犧牲
小我、完成大我),以便把物質元素變煉到一更精細的層面。
在所有這些例子當中,個人清晰的心靈與生物的健全性受到矇
蔽,而無法把握當下這寶貴的一刻。
人間的生活應是獨特的、有創造性的、活生生的經驗,
然而在他們眼中,卻變成只是一個更高境界的黯淡倒影。
(空中花,水中月)
身體變得迷失了方向、被蓄意破壞了。在身與心之間清楚的
溝通線路變得阻塞住了。
於是個人及團體的,疾病與其他狀況就產生了,那是意在
把你們領入其他的了解裡面去。(疾病與災難是要讓你去找出
錯誤之所在,進而加以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