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範於未然,防微杜漸,老子的無為而治就是建立在這個基礎
上,"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實際作為則是先把導致社會動
亂現象的因子戒絕掉,"使夫智者(有心耍詐作亂圖利的奸巧者)不
敢為。如果不想一發不可收拾或收拾爛攤子,防範於未然是絕對
必要的,適用於個人及任何團體或親子關係。現代政府沒有在上
游做防堵,反而任其發生,只會孳生法令限制老百姓的自由,結
果事倍功半,疲於奔命,吃力不討好,搞得眾叛親離。執政者應
該學學老子的智慧。
***鐘鳴板響常將生死掛心頭/粥去飯來莫把光陰遮面目
*兩袖清風揮雲去/一身瀟灑向黃昏
**顏回曰:回之家貧,唯不飲酒、不茹葷者數月矣,若此,則可
以為齋乎?仲尼曰:是祭祀之齋非心齋也。回曰:敢問心齋?仲
尼曰:一若志(專一你的心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
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理也);氣也者,
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老子說"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為和",氣是道之體也是所有
生命的本質,所以把有形有色拿掉之後,生命以氣存在,這是不
生不滅的真實存在,氣是一體的,所謂萬物一體指的就是氣(也
可以說是意識能量)。唯有物我兩忘,進入氣場才能自化化他(
勸化剛愎自用的人,不是以己意動之以情、說之以理,而是感受
其氣,隨機而應,表現自己只會自討沒趣,只能在同一氣場去轉
化。)氣是一個人的真實呈現,無法矯飾;因此去感受他所散發
出來的氣,而不是以耳以心去聽外在的表述。心齋之法也是老子
所說的"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也就是以同理心,將心比心
,而非說教式的道德勸說。一個人未自化自立之前,想要以理去
化他立他,是不容易的,各自有各自遵循的道理。所以莊子才提
出心齋之法。----莊子.人間世
**"因材施教"有其普遍的意義,有些人需要人家牽著他的手走一
段,有些人喜歡獨來獨往,自己承擔,各種情況都有。如果你尚
未建立自己,卻想幫助別人建立自己,常常是適得其反。如果依
恃自己能言善道,講的是放諸四海皆準的大道理,以此來勸化人
也不太能成功,反而讓人覺得是在"揚彼之惡,顯己之美",這是
災害於人而非成就人。我們習慣於聽對方訴說試圖找出他的困境
或以自己的觀點來評斷他的問題,這些都有其潛在的缺失。老莊
強調放下自己,真心去感受對方的存在,而不是急著去改變他,
當你進入他的節奏,與他產生共振,才能去調諧他。然後他覺得
自己在變化中,而非被改變。如此既非壁上觀也非介入干預。是
有其難度,然而不失為好辦法,適用各種情況,重點是你先要自
立自救而後始能立人救人,急功躁進反而惹人嫌。
**學會舞蹈技巧、繪畫技巧、語文等等就像學會講話一樣的基本,
如果你不充實自己,無法表達有主題的內容,只能人云亦云談些
簡單的話題或是讀譜機、讀稿機,永遠只能聽命於人或抄襲別人;
充實自己只是第一步,如何凝練成專業智慧則須一大步,否則充
實也只是淪為資料庫。蔬果丟入果汁機,打出來也只是果汁;但
是經由咀嚼吞入胃部之後卻能變成血液供應人體之所需,因為人
體內有自己特殊的東西參與混合,才能變成體內之所需。所以充
實知識或經驗也必須心中有自己的方向與中心思想,才能將知識
與經驗融會貫通成智慧,智慧就像血液一樣,否則你盡管廣泛吸
收,到頭來也只是像果汁機打出果菜汁而已——博學多聞的活動
資料庫,但卻比不上一部電腦。
**以畫家馬諦斯的創作方向來說,他的方向是:"我要為心靈創造
一個水晶世界"。他刻意排除生存的黑暗面與悲慘面,以帶給各時
代全人類一個光明肯定的訊息,一個對生命憧憬,一個充滿愛與
友情、幸福祥和的世界,能夠啟發、鼓舞我們大家的畫面。所以
他的中心思想不能只是一個旁觀者或是繼承者,他必須投入更多
他想要的畫面,因此去拓寬他所興趣的領域、開拓新生命而不是
批判就成為他的中心思想。每個人只要有心都可輕易找出他的人
生方向與中心思想。當然,隨著個人的成長與閱歷,在不同的階
段,我們可能會調整,它們不是不可改變的。
** 智慧與好人緣不是靠禮佛或向上帝禱告可祈求到的,必須仰賴
自己對這個世界與人類的誠心和不斷的付出。
**如果彼此以恨意為雙方貼上標籤,要撕下標籤的機會,大概微
乎其微,如果是一般關係,可能就此老死不相往來;如果是親人
至少要有一方珍惜這份關係,不忍撕裂,寧願委屈自己,暫且放
下自己的是非觀念,耐心的去感受對方真正的心意,而不只是聽
而已,因為表達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詞不達意是常有的事。
傾聽與活在當下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能不能做到,差別只在
有沒有興趣,有興趣無論老小都會廢寢忘時專注在當下,傾聽的
能力彷如隔牆有耳,豎起耳朵,洗耳恭聽。因此,激起對對方(
人事物)的興趣是第一要務,能否持續下去,中間的變化很大。
傾聽只是第一步,莊子說: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
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理也);氣也者,虛而待
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用真心去感受對方 )
**衝突來自於渴望相知相契,但是相處的日子久了,也許彼此在
人生的感受與學習的方向上有了些微的差異,不知不覺彼此的歧
異也逐漸浮出,轉折越來越多,直到有天驚覺到怎麼彼此的陌生
感突然加深了?人生的階段總有關鍵點,是該分道揚鑣了?抑或
坦誠以對找出整合的方向?面對生命的成長,這是必然的過程。
**所有生命包括大自然現象都活在當下,人的出生也回應了這個
現象,但是長大後,人卻開始被過去所牽絆,能夠活在當下,反
而需要經過一番努力。但是,善用過去也是人所獨有的特色,群
策群力、世代積累正是人類在精神與物質文化不斷創新的根基,
個人何嘗不是?!
**蝶戀花,兩者可謂極盡美感之能事,吸引了世間之老老少少,
也可說是偶像型的生物,然而牠們並非為彼此的美所吸引,而是
為了相互的利益而結合,人類也常上演這種戲碼,生物之間為了
生存本無可厚非,然而注重情愛的人類則不免有所遺憾。
**花蕊是一朵花的精神之所在,把花蕊剪掉,這朵花的美感與生
機也就消褪了。所以自以為美而整容,未必是件好事,整體的設
計有其現實上的必要性,破壞結構是件危險的行為。
**商業活動的過程,只有一個目的---如何獲取更大的利益,附帶
的促使人類的生活更方便、更豐富,經濟的流動讓人類社會的所
有活動得以順暢進行,經濟的誘因也讓大家動了起來,整個創造
活動更加活絡。至於個人的商業手段如何?那是個人的問題,整
體的商業行為,人類也不斷在調整當中,尤其推動企業的社會責
任,這是很好的方向。環保的呼籲等等都能讓商業活動更臻完善
。人類的各項活動也都在修正當中。也都各有利弊。
***如果你珍惜自己的整個人生過程,你就會感念那些在不同階段
陪你走過人生的摯愛,盡管已經沒連絡或分道揚鑣,他們依然是
你生命中珍貴的資產,不要以現在的狀況去否定過往美好的歲
月。否定過去就是否定自己的生命歷程,對自己沒有好處,殘缺
的美麗不會是唯美的,生命必須整體觀待,不可以偏概全,試圖
掩蓋自己的過去,只會讓陰影擴大。變成抹不去的傷痕。
**陶醉、陶醉再陶醉,展現了不同個性,佛法並沒要求只能一個
表情,諸佛菩薩也呈現各自不同的特色,雖說"實相一相",那是
指生命的本質唯有空相。個體性的問題也一直是佛學爭論的焦點
--無餘涅槃之後,到底是否還存在個體性?
**有時,驀然回首令人驚艷;有時,再回頭看一眼,都覺得是多
餘。生活的瞬息萬變常令人措手不及,大自然也罷,人際間也罷,
只要是互動關係,都不是自己一手所能掌握的,如果心靈上保持
彈性關係,不要固執在單一關係,隨時都能因應調適。信念(彈性
或單一'永恆)能夠左右情感的流動性,甚至是心靈的暢通流動或
乾涸。
**物質世界的擁有雖僅止於物質世界,一絲也不能帶走,然而一
旦烙印到心靈裡,卻是生生世世如影隨形交融於思緒裡,成為你
的一部分,想甩開也要花一番工夫。
** 企業大老講話只看重利益的回收,卻不知教育對人文素養以及
文化傳承的重要性。雖說職業不分貴賤,但是教育背景會讓他們
去思索如何轉變傳統產業,甚至是路邊攤。很多大學科系與現實
生活無直接關係,但是對於文明的進展,卻非存在不可。
**山中寧靜的感覺真好,而且馬匹還能安心的暢飲甘甜的湖水,
確實是生活中不可多得的時刻。如果師長或家長為了獲得寧靜,
恐嚇小孩子不可吵鬧,如此換來的寧靜似乎不太妥當,因為我們
讓小小的心靈不得平靜,甚至也讓他們因襲恐嚇的傳統,導致整
個社會到處瀰漫著恐嚇的戲碼,因為我們知道這樣子很快達到效
果。可是從整體的社會事件來看,實在是得不償失。
**每個人在無形中都形成了自己的某些信念,然後依此信念處
世,有些人犯案也不覺得自己有錯,因為他不認為自己的想法有
錯,也就是說他被自己的想法牢牢綁住了,死不認錯,所以警察
與司法機關忙翻天。監獄裡頭如果無法導正他的想法,出獄照樣
犯案。人確實是依照自己的想法在過日子。雖說"人在江湖身不由
己",但是''身不由己"這個想法已被他接受,有的人卻是寧死不屈。
**【大紀元2013年04月21日訊】(大紀元記者李洗塵編譯報導)
別小看嬰兒的能力!根據一項新研究,即使是五個月大的嬰兒,
也能夠進行有意識的思考,並擁有記憶力。
巴黎國家科研中心的科學家們發現,五個月的嬰兒已經能夠在他
們的「工作記憶」中對看到的事物進行暫短的儲存。工作記憶,
也稱「短期記憶」,是人的大腦對一系列信息的短暫留存和處理
過程,如暫時記一段電話號碼。當一個成年人的大腦意識到某事
的時候,比如一個移動的物體,大腦中就會傳遞一個信號,將這
個圖像暫時儲存起來。
科學家表示,當這個過程在大腦中發生時,可以看到大腦活動出
現一個峰值,與此同時,大腦的額葉皮層部份會收到一個信號。
這個峰值被稱為「遲緩波(late slow wave)」。研究人員還希望
發現嬰兒長到多大,大腦活動才能出現這種「遲緩波」。
他們研究了240個嬰兒的大腦活動。研究者給每個嬰兒看了一張
臉的圖片,圖片顯示的時間不到一秒鐘。最小到小於一歲的嬰兒
也顯示和成年人一樣的大腦活動,而且即使是五個月大的嬰兒,
也顯示了「遲緩波」,但是比年齡大嬰兒的要慢。
科學家們計劃下一步研究這些有意識思考的跡象與學習,特別是
語言學習之間的聯繫。認知神經學家希德•考依德(Sid Kouider)
表示:「我們一直認為,嬰兒能非常快的學習,雖然他們並沒有
意識到自己在學甚麼。但根據現在的研究結果,也許我們先前的
這個假設是錯的。」
**胎兒會作夢:
甚麼是基因性的夢?那是直接被基因的啟動所激發的。這些有
助於形成及指導意識,當它在出生前存在於任何既定個人裡的時
候。胎兒會作夢。當其肉體的生長在子宮裡發生時,其意識的成
形也被基因性的夢所伸展。這些特殊的胎兒取向的夢是最難描述
的,因為它們真的涉及了個人意識的輪廓線之形成。這種夢提供
了主觀的理解,而思惟由之發展。以那種說法,在腦子本身完全
成形之前,完整的思想就是可能的。就是思維的過程有助於將腦
子帶入活動,而非其反面。
現在,這種思維是 "像形成它們自己的磁鐵 " 的電流模式。
在胎兒裡已出現了形成觀念的能力,而且胎兒的確形成觀念。
那觀念成形之精確取向,以及思維模式之精確取向,等待著出生
後,來自父母及環境的某些具體的觸發,但觀念成形及思維的過
程則已建立了。這個建立發生在基因性的夢裡。
嬰兒早在他們能說話之前就會思想了。
思維必須先於語言而來,語言是思維的侍女。
運用語言的能力,是透過精確的取向而基因性地生成的,並且再
次的,基因性地以父母的母語實質啟動。兒童們早在實際說出這
種語言之前,就已在心智上學會了。但再次的,在基因性啟動的
夢裡,嬰兒練習語言;可是,在這種嬰兒聽見父母說話之前,他
們是以心電感應溝通的,甚至在嬰兒裡,基因性的夢也涉及了語
言的密碼化及詮釋。那些夢本身引發帶來自己的實現所必須的實
質上的構成。--夢、進化與價值完成 p.226
**越來越多證據指出兒童具有科學邏輯,然而讓人難解的是:
如果即使連幼童都擁有科學研究的直覺,為什麼這種能力在往後
幾年似乎會消失?研究顯示,從幼稚園到高中生都不太會設計對
照研究,也不知道什麼樣的證據可以支持或駁斥一個假說。古德
曼推測,我們無法發揮幼年時擁有的科學直覺,原因之一是:不
管成人或兒童都擅於解決與現實生活有關的難題,但遇到抽象問
題就一籌莫展;然而教育家卻經常使用抽象問題,來測試學生的
科學思考能力。----<科學人>雜誌
**利根川進表示:「如果你沒有正常數量的新生細胞你可能無法
像健康的人那樣區分兩個事件的異同。」同樣的,若是老細胞的
數量過多,則讓人很容易因為周遭線索的提示而憶起傷心往事。
愛因斯坦有很不尋常的前額葉,在這塊額頭正後方的位置有著錯
綜複雜的腦回結構。他左腦臉部運動皮質區異常膨脹成一大片矩
形腦回,在一段他知名的語錄裡,愛因斯坦曾提及他的思考結合
了影像和「感覺」,對他而言,思考的要件不是只有視覺,還包
括了來自肌肉的感覺。----<科學人>雜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