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木畫1.jpg

黑色是樹木自我療傷的分泌物

 

道德經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尚;不知知,病。 夫唯病病,

               是以不病。 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這一章文字雖簡單卻不易解,讀起來也繞口,而且本文也有幾

個不同版本。想釐清,必須先確立方向,本章應該是承襲上一章,

老子感嘆他講的道是「言有宗,事有君」,句句有所本,並非以

己意大言不慚;而且他所說的應該很好理解,也很容易就可實踐

。然而問題就出在大家對大道無所知,以至於對老子所說不知好

壞,就不當一回事了。對於這個令人感傷的現象,老子就分析了

知「道」與不知「道」的差別 。

 

  一般都從現代人的觀念去解讀,知道自己有所不知或不知道裝

懂這個方向去解說。如此也接上孔子所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

不知」;佛法法句經第十也提到「知真為真,見偽為偽,是為正

計,必得真利」,這裡的都是針對人事現象或大自然現象的認

知而言但是老子的通常是指對大道的體悟。

    先了解老子的兩個觀念 :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以及「

小曰明」、「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

而名(明),無為而成。」、「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由此可看出老子意在悟道之重要,不在對於現象界或人事界懂多

少。悟道是往內,知識的追求是往外。往內依道而行是寧靜無爭

的,這種生活值得推崇。往外易引發巧奪爭端,以至人生憂悲愁

苦、仇怨日增。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 」、「樸雖小」、「常無欲可名於小」  

 小即是道,道可說是「至小無內,至大無外」,道因為小,一般

人看不到,根本不知有大道這回事(也可參考賽斯未知的實相);

所以能見道之機微即能明白道之光。依道而行,守住謙卑柔靜才

真正是生命的堅強。(弱者道之用。自勝者強)

 

本文譯解:

知道人所不知道的「道」,這是值得尊崇的(尚) 。

不知道該知道的「道」,這是堪憂的(病)。

也就因為視堪憂為憂,努力行道,才不會陷入憂悲愁苦。

聖人不會憂苦 , 因為他知道不認識道的憂苦 ,因而以行道為依

歸,所以沒有憂悲愁苦。

 

++尚不是上,如果是上,直接用上字即可,老子也不認為悟道就

高人一等或是上根之才。世人不識道,這是世間多憂悲愁苦的根

源。識道行道就像心經所說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 聖人識

道行道,所以無憂苦(度一切苦厄) 。由此可進一步了解尚書所說

「道心惟微(見小曰明,所以世人不知),人心惟危(以世俗心

錯解生命,引發憂悲愁苦與仇怨)」。

 

++本章旨在說明聖者的解脫之道,以識道行道為要務 ;世人因不

識道且不行道而憂悲愁苦。

儒釋道重在解脫人世之苦,賽斯重在價值完成(試圖以其所有的變

奏完成他自己的潛能),認為痛苦是人自找的情境,了解生命本源

自可消苦。

 

++孔子 : 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樂記》: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

音療是藉助音樂與身體器官的共振,使失序的器官能恢復正常的節

奏 。大樂與大禮也就是使身體的節奏能和諧於大自然的節奏,如此

身體就能安康舒泰。整體的說就是自己的身體的使用與日常言行要能

合於道。也就是道在平常日用中的意思。中庸所說: 道不可須臾離也

, 可離非道。

人的痛苦來自遠離道而亂了節奏失序。

**道德經: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 明已經是對於道的體悟 . 所以自知

是從道來檢視自己 . 既得其母(道) , 以知其子 . 既知其子, 復守其母 .

知道生命是怎麼一回事, 才能依道而行 , 不至於亂了自己的人生 .

現代人都很自負, 都說我知道自己在幹什麼, 我知道自己要甚麼 ,我知道

自己的人生方向 . 有的為所欲為, 有的為所當為 . 但都沒有走在正確的

道路上 . 所以人生紛紛亂亂 . 也難怪道德經說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

莫能知,莫能行 . 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

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第七十章

聖人被褐而懷玉---我遇到的佛確實都是穿粗布衣服, 內在神通變化, 所以

世人不知他們的存在 . 也不知他們的行事作風, 也不知他們下來幹什麼 .

所以宗教亂編造他們的故事, 世人還信以為真 .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也乎 的頭像
    也乎

    問風部落格

    也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