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帶著妳的心,再度
進入曾經屬於妳我的彩霞
秘密地攝入方寸之間
我知,妳已游離於方寸之外
陌生的黑,不可捉摸
我的名字,不再是妳的心事

**一紅一黑遙遙相視?相契?
漠然等待?默然靜心
?
素顏本就是它的風格

鼓譟嬉戲的是喜歡變化莫測的風雲
等待夕陽?等待風雲?
等待風雲在夕陽中的變身?

 **"放下與放棄" 是兩個及物動詞,沒有附帶對象,很難去下定義

或者進一步去申述。

舉個例子,佛家的"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若以金剛經的三輪體

空(沒有布施的主體、客體與布施物,因為一切皆空,不應該再

有任何念頭。)而言,沒有放下不放下的問題。但是就一般人肯

定身心世界的真實性來說,他能夠布施他的所有物已不簡單,這

種布施多少已放下某些佔有與執著,然而就佛法的理想而言,能

夠認清身心世界的虛幻不實而放下身心世界,這才是真正的大布

施。如果放下之後是歸隱山林、不問世事,這能算大布施嗎?所

以佛法說,在放下之後才能真正的行慈、悲、喜、捨四無量心,

也就是盡形壽對世界的不離不棄,直至佛境。老子的意思也一樣,

一個人能放下身心世界,這種人才能把天下託付給他——及吾無

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

若可託天下。

     放下之後才能盡心盡意、無私無得的去擁抱身心世界。

 如果是放棄身心世界,後果難設想,最壞是胡作非為、咨意破

壞,其次是自殺,其次是自私自利,再其次是行屍走肉。至於遠

離人群可說是放下,也可說是放棄,但看他的心境而言,都是消

極的隔離。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迷思 : 1.心經是大般若經的一小段,有七個

版本,後面的咒語是那些不懂空相真意的人亂加上去的,實在是

對大般若經的侮辱.2.玄奘法師推崇唯識宗,在印度還與中觀宗

學者公開辯論,不會以心經來護身除魔,這是西遊記的情節。何

況玄奘在取經途中遭搶劫,被洗劫一空,同行者也病死,看不出

誦心經的威力。回程時走水路,滿載佛經,尚未出印度河,就遇

狂風吹襲,部分佛經被吹落河中,也看不出護法神護佛經的威力。

學佛還是老實一點比較好.3.十二因緣是從無明開始而有"

產生 ,並非執著有我而產生無明,不可本末倒置。無明是指對根

本生死的無知.4.瞭解空相,證入空性,是靠身體力行,不是靠

背誦心經。出家人早晚課的心經倒背如流,以及信徒時時口誦心

經,有哪個因而開悟了學佛不要投機取巧,不要妄想嘴巴念念

就可成就.。連聖經的上帝也說,你們如果不照我的話去實行,只

是嘴巴主啊主啊,我必定不認識你。

**十二因緣,佛教重要基礎理論之一,是釋迦牟尼佛陀自修自證

得到的真理,指從「無明」到「老死」這一過程的十二個環節

因果相隨,三世相續而無間斷,使人流轉於生死輪迴大海,而不

能得以出離。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

生、老死這十二個緣起法(也有稱為緣生法)(以上錄自唯基百

科),是佛法對於生命流程的分析,雖然說是生命的緣起,但明顯

的是這是針對生命發生之後的分析,還不是真正的生命起源(這

一點佛法無解)。因此要斷這個生死輪迴,無明是關鍵所在。

 佛法說斷煩惱,斷的就是無明的生死根本煩惱,無明不是一般

的習氣。中論說:諸法無所有,如是有,如是無所有,愚夫不知,

名為無明。 印順法師:眾生,是由過去的業因而和合現起的幻

相,本沒有實性真我,而眾生妄執,於無我中執著有我,眾生不

知一切法並不如此實性而有,誤以為如此而有,乃因不見法空性,

故名無明。 這些都是以眾生對於根本生死的真相無知,而稱之

為無明。但是眾生還沒產生之前,何來過去的業因?因此如如不

動的真如自性(或空性)為何會產生無明而引動生死輪迴?這是

佛法說不清的地方(雖然有交待)。

**印順法師談修定——修定修得再高,也不能得證涅槃。若要了

生死,必得滅除妄想,斷盡煩惱(指的是根本煩惱--無明,彌

勒不修禪定,不斷煩惱,不厭生死,不欣涅槃。煩惱所指也是生

死的根本煩惱。)空去我執。有些外道以為修習瑜珈,一切粗顯

的心念不生起,甚至一些微細的分別也不生起,這就是了生死而

得真解脫。但是依佛法來說,內心的妄想分別,如不將這錯誤的

認識糾正過來,只是以心力將妄想降伏下去,這只能離一部分的

煩惱(人生的煩惱)而得定,根本煩惱(無明)還是潛在的,所

以生命之流仍然存在未斷。

 

**老子:用其光,復歸其明——當你用真理之光,依道而行,直

到生命再度充滿了光,你就悟道,再度與道合一(與神對話 第

二冊)。很多人都在尋找光,等待光來充滿你的內心。但是生命

再度充滿光,並非等待可得,而是當你被告知光的意義之後,必

須用其光,用真理之光,依道而行,以實際行動來讓你的心充滿

光。如此才能再度與道合一,也就是清心見神、明心見性,你自

己必須先達到那個境界,才能見自己內在的神或自性佛。天賦的

神性、佛性、道性讓你成為這個可能。

**父子在道路上可同行,但是在人生的道路上,未必能同行。父

子都這麼難了,何況兄弟姊妹或夫妻,朋友有選擇性,一樣要碰

運氣。難怪許多宗教教友的感情勝過親情。

**終於想通了,拿開就見光了,就是這麼簡單,以前因為擔憂不

安而不敢拿開,以致遍尋不著。拿開可輕如鴻毛,也可重如泰山。

 

**(深層的韻律在暗沉的角落騷動/但/只能小心輕輕滑落另一個

  宇宙)---林

**雖是輕輕滑落卻已打開另一扇窗,多重宇宙與生命一直對我們

開放著。如果我們不動手去畫,永遠只是在逛畫廊,看自然。對

自然的看法也許與生命一樣,有各種不同的見解,兩者是相對應

的。如果認為它們是變化的,我們的努力將可增益它們的內容,

因為我們是它們的一部分。如果它們是完美的,我們只能靜靜的

觀察,默默的學習,我們不能動它們分毫,我們的存在也無法增

益它們,我們活著只是為了洗滌自身的雜染與懺罪,直至一塵不

染。所以地球到底是你盡情揮灑的舞台或是囚禁你靈魂懺罪將功

折罪的囚室,就看你怎麼認定了。

 

 

**米開蘭基羅:為什麼要追求更多的生活和歡樂呢?人間的歡樂

 愈是誘惑,欲是對我們有害。

 

 賽斯:你是你自己種種際遇的創造者。如果你真的了解這個事

 實,你馬上就可以著手去改變那些令你恐懼或不滿的境遇。

 沒有人強迫你要用那一種特別的方式去思考。在過去也許你已

經學會了老是將事情往壞處想,你也許會相信悲觀性的想法比起

樂觀性的想法要來得實際些。你甚至會跟很多人一樣,認為悲愴

會令人高貴,是非常具有靈性的一個跡象,一種脫俗的徵象,或

是一種做為一個詩人或是成為一個聖賢之類的人物所不可或缺的

精神裝扮。這種觀念可說是集謬誤之大成。再也難以找到比這個

距事實更遠的想法了。  在每一個生靈的深處都藏著一種永不

止息的衝動,想要尋求能力的盡情發揮、胸懷的開闊以及樂觀進

取的去突破那些表面上似乎存在的種種障礙。

  (個人實相的本質 p.19)

**柏拉圖的洞穴寓言,簡單的講就是所有哲學家與科學家在探討

的一個問題:物質如何產生以及其存在狀態?柏拉圖的觀念論或

唯心論都屬於廣義的創造論,他認為觀念界就是現世感官界(物

質世界)的實體,各種感官界的事物都不過是觀念界的影相,稱

之為現象界,因為是真實觀念的影相,所以也分受了一點真實的

存在,並非完全的虛幻,感官世界以下的影像是不真實的,無法

單獨存在。這種觀念界(本體界或存有界)與現象界的依存關係,

老子稱之為"萬物負陰而抱陽",也就是本體與現象是一體兩面,

比柏拉圖所說更緊密,而不是分受一點而已。老子的說法接近賽

斯的說法,賽斯說架構一(現象界,陽)沉浸在架構二(本體界,

--看不見)之中,亦即架構一是架構二在現象界的顯現(有如

道與德的關係,或者肉體與靈魂的關係),二而一是無法切割的

。這些說法都認為物質是被創造的,無法自己產生自己。

 

 **一切盡其在我,人生的每個階段把自己裝扮好,就不會惹人厭,

老而放棄自己,自憐自艾是最大的悲哀。"老而不死謂之賊"不是

孔子在罵人,他是在安慰兒時玩伴,親戚請他當主祭官,孔子不

至於這麼不盡人情,在這當口還羞辱他,孔子是安慰他,人老了

如果不死,那是違反自然法則的事。因為原壤的老媽媽去世了。

**對你的生活或心情產生干擾或愉悅的經驗與事件,身處其中的

你,到底是受害者或製造者?不管是受害或製造,其中最關鍵的

是你採取怎樣的反應?而這個反應是操在你手上,這個反應才是

對你產生影響的真正原因。這個反應來自你平日的想法或信念,

所以如果你不喜歡那種影響所帶來的感受,你想改變你的經驗或

任何一部份,你都必須先改變你的想法或信念。由其是那些自相

矛盾的想法(觀念),會造成你的挫折感。有些人發脾氣之後,

到很驕傲、很爽快;有些人則是陷入深深的自責,這就是矛盾,

必須要徹底處理。

 

**如果你也相信有生命藍圖,賽斯提供了一個看法:

安排那些人生挑戰的是你自己,為的是克服它;訂定目標的是你,

為的是達成它;布置好經驗的各種架構的是你,為的是讓自己能

藉著它成長、了解及完成某些能力。 你為這一生也許選擇了一

個特別的主題,一個特定的條件架構,但是,在這些條件之內,

你還是有去實驗與去創造的自由,從而改變情況和條件。在你所

選擇的這個界限之內,還是有無數的可行方向以及無限的可用資

源。

 

**大多數男人認為幸福是有條件的,但是擁有幸福的時候,卻發

 現幸福是不須要條件的。----鋼琴演奏家 魯賓斯坦

 

**人是有思想的生靈,我只相信從思想上去改變自己,才有可能

真正改變,其他種種宗教行為或外力行為或許也會改變人的行

為,但是容易走不下去,只要碰上你無法應付的,你就不知所措,

只能再祈求神佛,如果不能滿足所願,大概就前功盡棄了。很多

宗教人士以為思想就只是思想,沒有其他宗教行為等於一般讀書

人。這就是他們不明白思想的威力,釋迦牟尼與基督的特色就在

於他們與眾不同的思想,沒有那些思想,何來佛教與基督教?民間

的拜神是不須要思想的。宗教如果不能在思想上徹底改變你,只

是在信仰上下功夫,那都只是表面功夫。思想讓你的心解脫,心

既解脫,痛苦也就解脫了(並不是說人生從此沒困難,而是困難

不會干擾你或讓你痛苦)。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不就是

樣。

 

**每件事都有無限多的可能性,我們只是選擇其中之一加以具現

化,但是其餘的仍然可能潛在的發展,也許有天你改變主意了,

其中之一就可浮上檯面,有些甚至在夢中演練,也許醒過來之後,

還會影響你的決定。

 

 **(照片)身上插著鬥牛士尖刃的牛,原本可以攻擊已手無寸鐵的

Torero Alvaro Munera,卻只是以無辜的眼神望著他,似乎說著:

 儘管我已被你所傷,但我真的不想傷害你!」 .....

從此,Torero Alvaro Munera不但放棄鬥牛士身分,成為素食者,

還以終結「鬥牛傳統」為職志!

**有些人或動物以自己的犧牲去感化一個人,確實令人敬佩。其

實,為了吃喝,人類犧牲的生命也不計其數,只是少了被感化的

故事,卻多了無數破碎的家庭以及爭執不休的糾紛。

 

 **如果辯證法可以得出真理,生命與宇宙問題就可產生共識,但

至今仍無共識。尤其看不見的世界更不可能,所以辯證法有他的

前提限定。每套思想有它的方法論,只適用於自家思想。

*什麼是惑?什麼是迷?這都是自己界定的,並無共識,宗教或

大思想家都自認為已解答了宇宙與生命的問題,但也只是各說各

話,各擁信眾。有沒有正確答案不是問題,生命都會繼續發展下

去,努力不會白費,不努力確定是生命的停頓。生命問題,各自

表述,都只是參考性質,但看你選擇哪個體系去充實自己,什麼

時後覺得無法滿足想轉向,應該是正確的,告訴你這樣無定性是

無法成就的人,通常是已很篤定他自己的選擇是絕對正確。各自

努力吧!科學不會因為發現新事實就崩盤,生命思想亦然,人類

的思維方向是世代累積的,都有各自的貢獻與盲點。

 

 **安逸惡勞是怕改變的主因,改變必須重新再來,而且好壞難卜.

這種心態主要是不了解生命的意義所造成的,以為能平安幸福度

過這一生是最重要的,忽略了生命成長的重要性,成就是人生所

追求的,但是生命在意的是成長,各種不同的經驗以及不斷的變

動,就是為了刺激成長.無常是因為視生命為虛幻不實而一昧想逃

脫。如果看重生命的真實性,無常就是創造與自由意志的保證,

所以佛教不探討創造與自由意志。也因為中國(包括台灣)社會偏

向佛與道之守靜回歸的路向,所以加深了不愛改變的墮性。如果

你不相信生命的創造意義,幹嘛要改變?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留言
    全站熱搜

    也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