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czo2NDoiTzArYTNVNm0ycDgzQVJZSmg2bHhWY2g2RG5KdXBQTUp4Y2tvck1yaUM5Wkx5WWtiMFJUOThVZDh6c01lMHlZKyI7  
 
 
 
**行動也可以被簡單想成是,內在生命力的自發本質,透過各種
 
  不同的物質化來表達它自己。
 
  行動是一個存在次元,行動比較是成長而不是力量。它是任何
 
  實相的一個副產品,也是所有實相的一部份。所以行動涉及的
 
  不只是動作,因為價值完成就是行動
 
  行動變成結構的一個部分行動從內在開始,是所有實相之內
 
  天生具有的內在生命力導致的一個結果。行動不是單一的東西
 
  。行動會改變本質
 
  任何實相或任何經驗都是即時的行動。
 
  你的肉體持續的存在,是由行動決定,但是在意識上,你大部
 
  分的時間對這點是沒有知覺的。
 
  行動是內在生命力的呼吸,任何一種物質化全都是由它組成。
 
  它代表未表達的內在生命力與物質化的生命力之間的關係。
 
  行動盡可能接近內在生命力或能量之中,行動不會在表面現象
 
  或是已完全物質化的那個部分之中,所以行動本身也因為這個
 
  原因而無法被直接感知其存在行動不是一個外在力量,某種
 
  程度來說,它是內在生命力企圖以物質化來完全表達自己,可
 
  是單憑內在生命力又無法做到,所以升起行動來組成物質化
 
  (參閱:早期課3 p.468--473)
 
p.s 

  構成一切萬有的宇宙生命力是無法觸及的。而這個宇宙生命力

也是我們這個宇宙以及所有宇宙的生命力宇宙生命力也是內在生

命力,它有很多實相,形成所有的宇宙和所有的場域。它其實在你

內,就像你在它之內一樣。它不是沒有形式的,而是採用很多形式

。它尤其是永不靜止也永不完結。(所以宇宙生命力,其實就是意

識能量或意識單位或第五次元空間的另一種稱呼。它們的性質與功

能都一樣。)

意識單位的本質就是,在你們物質宇宙及其他的宇宙裡每件東

西之後那賦予生命的力量所有的可能性都被探索並且經驗,而

所有可能的宇宙都是由這些單位創造出來的。它們是有活力的、

覺察的、帶電的、有著所有生靈的條件所有的心理結構都是由

這種組織所組成的。它們天生被賦予了生長及創造性的組織之

欲望與癖好,那麼它們不是單獨而孤立的。所有的物質都是建立

在意識單位上。意識單位是物質的建材而一切萬有則內化於

一切極微小的意識單位中 ,否則整個宇宙萬物無法被創造與生

存,但是一切萬有又超乎一切之外,所以說一大於整體之總和

 

第五次元空間——生命能量本身是活的,擁有無止盡的轉化能

  力,形成所有的存在,甚至形成你們熟悉的偽裝宇宙(即物質

  宇宙),你們試圖探查它卻又徒勞無功。

 第五次元空間就是所有存在本身的生命力和原料,充滿活力且

 生氣盎然,所有其它的存在從中織就。)

 

精神性酵素即是行動本身:

 實際上,在一個精神圍場<mental enclosure>內發生了一個反

 作用。一個精神性圍場將它本身一分為二、二分為四地增殖,對它

 自己的各不同部分作用,而這產生了一個物質的顯現這「物質」

 是物質的,然而它是精神性地產生在圍場內的精神性酵素是發

 動那行動的因素,而它們也是那行動本身。

  換句話說,精神性酵素不只在物質世界產生了行動,而且它們

 變成了那行動。如果你再讀讀以上三、四段話,你幾乎可以看到

 精神與物質變為一體的地方

  你倆都知道愛和恨是什麼東西,但如我先前告訴你們的,試試

 看以新的方式去思考。舉例來說,愛與恨是行動。它們是行動,

 而它們兩者都暗示了在肉體內的行動。)

 

 

p.s  為甚麼回歸本體不是終極目標?

 為了平息本體之爭(所有宗教、身心靈團體、外星文明都導向

回歸本體合一,這是嚴重錯誤導向,回去休息一段時間,感到

沒進展,又會重新再投入生命的啟動。),所以這一篇就很重

要了。道或一切萬有都不知源頭何在,如何回歸?如何與存在

合一?生命的個體性唯有不斷創造發展變成另一個一切萬有。

了解本體存在的意義與價值完成,才能真正理解生命的前進方

向。由此也才能理解賽斯價值完成的重要性。不懂價值完成的

重要性,賽斯學等於白看。

 (阿卡西紀錄一書的作者提到:我相信阿卡西紀錄的原初

目的是為了要擴充所有的存有,也是要擴充神(道或一切萬有)

。如果神是"所有已是"的,我們為何不把這個看法也考慮進去

?我們為什麼選擇去過一個不是神的生活?事實上,擴展神的

方法,就是要去從不可分離的存有中分離出來,如此才可以

創造新的經驗(一切萬有賜予一切受造物皆有創造性的能力)

,這也意味著所有的經驗都有其價值;而那些被人們共享的經

驗,從不同的觀點來看,也有其用處。

  在我們擴展、培養對於可能發生事情的覺知的同時,以上

的想法益形重要。如此共享的經驗才得以擴增所有已是存有的

全息圖。如此一來,紀錄著所有經驗的阿卡西紀錄,也擴展了

所有已是的存在。<阿卡西紀錄 p.7>)

 

 

 
 
 一.行動的本質
 
(由行動的本質可看出意識、行動與本體是三合一,由此也可知為
 
 何生命恆處變為狀態以及沒有完美的可能。這個變為狀態,老子
 
 以大成若缺來形容,為什麼道的創造行動不是十全十美?而是若
 
 缺,老子只說莫知其極,也就是沒有完美之日,才能長長久久、
 
 生生不息。賽斯從本質上來述說為什麼無法完美,如此可以解開
 
 完美與不完美之爭,人也無須再去責怪為何把人創造的如此不完
 
 美,不完美,因而保留了成長的空間,了解之後就會感謝無常的
 
 奧妙,不再視無常為痛苦之根源。)
 
          行動的能量,行動(action)在它自身之內及之上的作用形成了
 
本體(identity) 。但是,雖然本體是由行動形成,行動與本體並不能
 
被分開。那麼,本體即是行動對它自己的影響 。沒有本體,行動便
 
無意義,因為那樣就沒有行動可以遂行的東西了 。由於行動的本質
 
,由於它本身與它本身的作用,行動必須創造本體。這適用於最簡
 
單到最複雜的情況 .(p.247)
 
     再說一次, 行動並不是對某物作用的外力,反之,行動是內在
 
宇宙的內在活力-----它是在內在活力想完全具體化的欲望及衝力,
 
和它的無法完全只靠自己這樣做之間的一個兩難之局 。(p.248)
    
(本體的形成:本體可以說是意識到它自己的行動。為了我們討論
 
的目的,行動與本體這些名詞必須分開,但基本上這些分隔都不存
 
。一個本體也是存在的一個次元,行動內之行動,在行動本身之
 
上再開展出行動---經由這行動與它自身的互相交織,經由這個
 
"再行動",一個本體便形成了。------p.247) 
                    
 
 (p.280)------  欲望 、 希望 和 期望 統治所有的行動,
 
                    並且是所有實相的基礎。
 
 因此在一切萬有之內,創造的希望 、欲望和 期望存在於所有
 
 其他的事實之先。這些欲望和期望的強度和活力而後變得如
 
 你們所謂的不可忍受 , 因此 一切萬有被迫去找產生他們的
 
 方法 。(老子在道德經第一章所講的欲字,道體本來渾然
 
 一體,為何會產生創造而變化?重點在""字,欲也是借用
 
 字,有意為之即是創造,所以""提示了未來的可能性, 
 
 為創造的原動力,變化之因。所為何來?為了"妙與徼"。)

 

 

 
 
      續上 (p.248) ,    這第一個兩難之局終於導致了 行動
 
內在活力想具體化的欲望及衝力,但是卻無法完全只靠自己可完
 
 成,在此兩難之下而激盪出行動)
 
 而由行動在它自身上的作用,我們看到了 本體的形成 , 而這兩者
 
是不可分的。因此 行動是所有結構的一部分 。
 
 行動,由其本身並因其本質而形成了本體,而也就因其本質反而
 
   像是會毀掉了本體 。因為行動必然會涉及改變,而任何改變似乎
 
   都威脅到本體。
 
 不過,本體依賴穩定性是個錯誤的觀念。
 
    本體 ,因為它的特性,將會不斷的尋求穩定,然而穩定
 
              卻是不可能的 。
 
           這是我們第二個兩難之局 
 
    也就是在"本體"的經常希冀保持其穩定性,與"行動"天生求變的
 
衝力之間,進退兩難 ,結果造成了那 平衡 ,如此反而成就了
 
極精緻的創造性附產品------對自己的意識 。
 
** 因為意識與存在並不是由微妙的平衡,卻是由缺乏平衡而使之
 
        成為可能 。
 
**它是 如此豐富的富創造性,如果平衡一旦能維持住,就不會有
 
        實相 。  我們有一連串創造性的緊張 ,
 
  本體必須尋求穩定,而行動則必須求變化,然而本體無變化
 
     則無法存在,因為本體是行動的結果,並為行動之一部分。
 
    本體從不是恆常不變的 ,(不可能如如不動)
 
因你自己從這一刻到下一刻,在意識上及無意識上已不是同樣的了。
 
每個行動是 一個結束,如我們先前討論的,然而沒有這個結束,
 
本體會停止存在, 因為意識若無行動就不再為意識。
 
        (所以生命恆處變為狀態)
 
 
    (p.249)     自我意識與對自己的意識之區別 :
 
意識本身並不是一件" 東西 " ,它是行動的一個次元,一個幾乎是
 
奇蹟似的情況,由我名之為" 一連串創造性的兩難之局 "(creative
 
dilemmas) 而使之成為可能 。   可以相當容易的看出第二點是如何
 
由第一點演化而來 。我曾說第二點造成------且不斷的造成-----
 
對自己的意識(consciousness of self ) 。這並不是" 自我 "(ego)意識 .
 
  對自己的意識仍然是直接與行動連接的意識。
 
          自我意識則是由第三個兩難之局而來 。
 
 
它發生在當"對自己的意識"試圖將它自己與行動分開時 。既然
 
這顯然是不可能的,而且沒有行動則沒有意識或本體能存在
 
        我們便有了第三個兩難之局 。
 
     再說一次: 對自己的意識包括了對在行動內的(並為其一部分
 
的)自己的意識。在另一方面, "自我"意識牽涉到一種情況,
 
  即  " 對自己的意識"企圖將自己與行動分離-----是意識方面的
 
      一個企圖,想要以有如一個物件般的來知覺"行動"-------
 
         因而把"行動'' 知覺成是為自我所創始,
 
       並將之視作是"自我存在"的一個結果,
 
       而非產生"自我存在"的原因 。
 
  
 
         這三個難局代表了實相的三個區域,在其中 "內在的活力
 
能體驗他自己 "。
 
   而在這兒我們也有了 "為甚麼內在活力永遠不能完成完全的
 
具體化'' 之理由 。活力之企圖將自己具體化,所涉及的那項行動,
 
就已加大了活力本身的內在次元 。
 
行動(內在的活力)永遠不能完成自己 。(所以完美是不可能的)
 
不論它是如何的具體化,它立時增加了更具體化的可能性。
 
 同時內在活力是自己發動的。
 
 只需要內在活力極微小的部份就能播種一個宇宙 。
 
             -(靈界的訊息,p.247--249 方智出版 王季慶 譯)

 

 

.行動在現實世界的意義:

   行動在時間架構內的出現,實際上是與你們之開始有關的一個

最重要的發展。

        以最基本的說法,伊甸園的故事講的是人突然覺悟到現在他必

在時間之內行動了。他的經驗必須被神經性的結構,這立刻帶來
 
在一個與另一個之間選擇的重要性,而使得做決定這件事變得極為
 
重要了。

 

  這種時間架構在地球經驗內也許是最重要的,並且是最影響到

所有生物的那一個。在時間之外的經驗或存在裡,沒有做某種判斷

的必要。在一個「時間之外」的狀態裡,理論上說,數不進的指令

能同時被跟隨。可是,地球的時間架構給經驗帶來一個非常清晰的

新焦點───而在時間的壓力下,再次的,某些活動相對的會比另

一些更令人喜歡或不喜歡。在一個更多林林總總的可能行動之中,

人突然面對了做選擇的需要,而那是在那範圍內他「以前」沒做過

的。

  以你們的時間而言,早期人類仍有一個神經上較大的餘裕,有

替代的神經途徑。那實際的說,在那時比現在要更可能。那些途徑

現在仍舊存在,但它們卻已變得像在神經活動的背景裡幻影般的訊

號。

     再次的,這很難解釋,但自由意志在所有的意識單位裡作用,

不論其程度為何───但它在那程度的架構內作用。人擁有自由意

志,但那自由意志只在人的程度之內運作───那是說,他的自由

意志多少為時空的架構所侷限。

  他有自由意志去做他能做的任何決定,這意謂著他的自由意志

是受限的、有意義的、有焦點的,並且是被他的神經結構框住的。

具體的說,在時空裡他只可以選擇在某些方向移動。不過,那時間

架構給了他的自由意志意義及一個在其內運作的範圍。我們現在談

的是你們所認為的有意識的決定。

  你們只能做這麼多有意識的決定,否則你會被淹沒,而且陷入

一種做決定的經常難局裡。在有時間組織裡可以做選擇的難局。

那麼,先前所提到的覺醒,發現人由其先前的「作夢情況」醒了過

來,突然面對行動的必要:在一個時空世界,一個「選擇」變得不

可避免的世界,一個他必須在其中從可能行動中做選擇的世界裡

───並且從一個無窮的形形色色可能行動中,選擇他想具體實現

的事件。假若每個物種沒被賦予它自己的表達與活動途徑,而使得

某些物種比較容易以某些方式行動(這樣就會造成進化論所說的弱

肉強食,物競天擇;其實不然,自然界自始至今依然是強弱雜然並

,在食物鏈的妥善分配下,萬物相互依存。),然而這種情況幾

乎是不可能會發生的。而且,每個物種有它自己整個的特性及癖好

也因此更進一步界定了它的影響範圍,它也只能在其中行使它做

選擇的能力。

  每個物種托組成它的意識單位之福,也都被賦予了其他每個物

種情況的一個整體的內在畫面,而進一步被基本衝動特殊化,使它

被導向於選擇最能滿足它自己的發展潛力,同時也增進整個世界意

識的整體利益。而且這樣子也不會削減自由意志,就如人的自由意

志並不會因為他必須由胎兒長成成人,就被削減。

  在所有物種之間的差異是由這種組織引起的,所以,選擇的區

域被清楚的畫出,而自由活動的區域也被清楚的界定。所以,可能

行動的整個完形已然多少聚焦於物種的分化裡。可是,在可能活動

的廣大結構哩,更多的分化仍是必要的,而這就透過轉世存在的內

在通道被提供出來。

  舉例來說,每個人都生而有他獨特的個別一套特性與能力、喜

好與厭惡。那可用來在一個世界裡組織個別的行動,在那世界裡有

無數條可能的路都是開放的──而個人的衝動基本上是要引導每個

個人,朝向最適合他的發展的表達途徑及可能活動。所以,那些

動是幫助組織行動的輔助,並且是要令自由意志更有效的發生作用

不然的話,以實際的說法,自由意志會幾乎無法運作:個人將面

對如此多的選擇,而使任何決定都近乎不可能。如此一來,基本上

,個人就不會有朝向任何一個行動的特殊傾向了。

  「等到」伊甸園的故事被寫成你們聖經故事的時候,整個畫面

已經被看作是善與惡的觀念,這實際上是在人類發展上很久以後才

出現的。人類心靈的內在轉世結構,在人類肉體的存活上是非常重

要的,因而,他們能夢見前生而記起,比如說,如何走路與說話。

他們生而有如何思想的知識,生而有語言的癖好,他們被他們隨後

忘掉的記憶所引導。

  時間架構裡,每個個人的私人目的也出現在較大的歷史舞台

上。因此,每個人形成他自己的文明的角落───而在一個既定時

期裡,所有的個人都有私人及整體的目的、設定的挑戰,以及他們

會試圖在歷史舞台上演出的可能行動。  

   ( 夢、進化與價值完成  p.170-173 方智版 王季慶 譯)

 

p..s 賽斯在早期課第四冊也談了不少行動的解說 ,有助於對本文

     之理解 .

       至於行動對現實世界的影響 ,有書的人看書 ,沒書的人可

     參考我在另一篇文的補充 :

   ☆☆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被遺忘的十三歲 (增附賽斯談人類人格

                結構與自我意識的可變性)

arrow
arrow

    也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