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3809_566951496713582_779815509_n  

 

  肖形印   來楚生篆刻

 

 

 

 

http://www.buzzhand.com/post_315086.html?fr=after_content

   哲學的微笑

*學習哲學,如果學到了一個了知其局限的境界,知道命運

的不可抗拒與理性的無能為力,我們或許就能測量其間的鴻

溝,越出情理之上。雖在人世,又與世間一切相隔,從容而

有進退餘裕,這是不是佛像臉上的微笑的意義呢?

──哲學的微笑

 

 

*讀哲學的微笑有感

 

 語言哲學、科學哲學等等許多西方的哲學與個人生命無關,不在

"哲學的微笑"討論範圍之內,所以要先縮小範圍到生命哲學才能談

 及個人生命與現實或宗教的關係。康德也談到理論與實踐的

關係:沒有理論的實踐是盲目的,未經實踐檢證的理論是空

虛的。這句話也適用於宗教。

孔子說古之學者為己(所以古悊從心,心口一致),今之學者為人

(所以今哲從口,光說不練)。一個畫家若只談畫不畫畫,大概只

 能說是評論家。只談哲學不實踐,也只能說是學者。所以,

論語劈頭第一句話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把學習的

人生道理時時實踐出來,這是打從內心的喜悅。畫家能夠把

理解的技巧與畫論表現在畫布上,大概也是樂不可支。禪宗

講道在平常日用中,也是強調日常生活的展現,而不是耍嘴

皮。基督教的保羅在書信中,一開始也強調實踐的重要性,

如果只是聽聽而已不實踐,就像照鏡子,人在鏡子前可看鏡

中物,離開後鏡子又空空了。

各家對生命的詮釋不一樣,但是依法實踐是必然的要求。

「所謂的耶穌再來,不再是基督意識單獨地顯現在某一個人身上。

而是喚醒每一個人內在的基督意識,好讓你們能夠真正地在地球上

創造天堂——讓每個人都成為神的孩子。」如果不實踐,可能嗎?

如果不實踐,難怪上帝會說:我不認識你。

人如果如法實踐了,不僅佛陀微笑、孔子微笑、基督也會微笑、上

 帝亦然。大地萬物也會微笑,因為不如法的人類行為讓萬物

過得很辛苦,人類的痛苦自不在話下。

 

 周朝事死如事生,這個觀念沒被老子與孔子導正過來,後來

的廣修靈寢及種種的厚葬鋪張,就擋不住了,一直到今天,

這個觀念還是被民間堅守著,隨個人之財力,鋪張程度不同,

從腳尾飯開始,都是這個觀念傳下來的。

 古文沒有上下文,很難斷定。有了上下文也不一定懂,必須

先掌握住作者的思想方向,方向認知不同,解出來的內容也

會不一樣。論語是孔子的學生編輯,又被刪減過,確實不易

理解。最主要還是要先掌握孔子的思想。

孔子是下學而上達,有他的成長歷程,五十歲前後的思想行

為差異蠻大的,所以看論語也要知道那段話是幾歲之前所講

。孔子無法談 道或生命的本質,所以只能述而不作。老子是

個悟道者,所以他既談本質也談現象,但是不談其他人的著

作。與孔子剛好相反。如果孔子是應病與藥,老子則是根本

治療,雙管齊下才能把病軀救回來,否則醫好了,不久病又

回來了;或者根本還沒來得及固本,早已奄奄一息。所以孔

子的仁政與老子的無為而治都無法付之實行。老子由上講下

來,孔子由下講上去,這也是中國哲學與佛學的兩條修學路

向。看個人的情況而定。也可以說是聖人引導與人本主義的

分水嶺。佛教沒把釋迦的佛法如實傳承,儒家也是,基督教

也是,造成了大混亂。

什麼是如實?就跟生命的探討一樣,各說各話,莫衷一是,

就隨個人自取了。

看別人的缺點,學不到什麼;看別人的優點,多少可學一些

。既是往聖先哲,必有其過人之處。

 

 

生命的抉擇:涅槃之路與創造之路──賽斯也只能是賽斯

 

  生命的抉擇這一篇是在討論生命的根本問題,不像一般問

題的解說那麼好理解。不過,化作佛教語言,也許可以理出

個方向。

東方宗教的真我與假我,賽斯以內我與外我稱之,真假的稱呼已說

明目前的人類肉身是幻化不實的,所以要藉假修真。內外我的稱呼

則是一體的,內我是真正的自己,包含許多個體,外我是為了因應

地球的物質世界而產生的人類肉身,以體驗物質世界的生活及創

造,所以要內外合一,增加外我發展的能力以及意識的擴展。

真我也可說是本來面目、本心本性、真如、佛性、空性、自性、如

來藏。內我則是本體或存有,本體是你真正的自己,也可說是

本來面目,但是有差別。佛教說空性(本來面目)是不一不異、不

來不去、不增不減、不垢不淨、不斷不常。最後有如一滴水入大海

不再出現生命現象,可說是究竟的無餘涅槃。因此才會轉折出菩薩

發願眾生不度盡,永不成佛。似乎成佛就與世間無緣,所以佛教徒

會求菩薩幫助,很少人會去求釋迦牟尼幫助。

但是佛教也引發空有之爭,空中一路空到底,然而有宗(真常系、

如來藏)則主張最究竟是不空,所以從苦空無常無我到常樂我淨,

因此佛有千百億化身。賽斯的本體則是多元化多重次元的發展,本

體有非常多的個體,每個個體也可發展成本體或存有,但是與原本

體之間,永遠是既合一又獨立。

當個體(假我或外我)發展到可獨當一面的階段(佛教說是開悟解

脫),就面臨涅槃或創造的抉擇。成佛則涅槃,選擇菩薩則繼續度

化眾生(類似創造之路),因為菩薩為了度眾,必須依情況示現或

慈航倒駕派出分靈再度紅塵。這就是賽斯說的本體依須要會派出新

人格解決問題。而這些新人格或分靈將成新獨立體走自己的路,所

觀音本體之下的送子觀音、魚籃觀音、南海古佛等等也在民間持

續獨自發展。差別是,菩薩為了救眾度眾而存在,賽斯的本體是為

了持續創造。如來藏系統的說法是比較接近賽斯的說法。(原本的

如來藏系統基本上屬於創造論,中國的道統與賽斯都屬於創造論的

系統,因此中國佛教也選擇了如來藏系統。所以在人類理性思維未

開始當家做主之前的生命思想幾乎都是創造論的傳統,也就是由上

講下來;理性思維與學習之後,是下學而上達。

 這種分流的現象必須弄清楚,聖與賢也可以說如莊子天下篇所言

,道術是未分化、源於一;方術是分化後的百家論,理性思維生命

與人生問題。人類的發展已較成熟,必須當家做主,學習成長與發

展物質文明。因此,從孔子開始開啟學習之門,賽斯認為自我與靈

魂都須經由學習而擴充。釋迦牟尼的開悟是源於一,而部派佛教開

始是方術時代,加入印度哲學的論戰,也就是透過理性分析與思維

,不斷擴充佛法的論述範圍與內容,和婆羅門教、哲學派別相抗衡

,也因此造成佛法的理論分析化,專有名詞越來越多,也就是學術

化、學問僧,與重實踐身心修行的佛陀逐漸拉出距離,和老百姓的

距離更行更遠,終致在印度消失。)

終極生命的抉擇其實也影響人生的過程,因此不須等到學有所成,

透過前人的論述,如果我們對於生命有所認識,也可選定方向,在

過程中我們已可開展邁進。

 

 

 

 

 

arrow
arrow

    也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