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 not compare your position with anyone. It is unique.
Because it is, the possibility are endless. If you magnify your
limitations you create your own prisons. If you enjoy those
freedoms that are yours now, you automatically increase
them . You are in a clear position atthis moment. You can't
expect a blissful time innocent of problems. That is not the
nature of life or of existence.
[A Seth Book. The personal sessions. Book 2 of the deleted
seth material. P.98]
賽斯這段文字所講的"比較"有他的特定範圍,不是泛指一般的
比較。賽斯認為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無須與他人比較自己
所處的狀態,也不要畫地自限、自憐自艾,應該放大自我的格局,
因為每個人都有無窮發展的可能性,你必須從你所擁有的去擴充你
自己,創造屬於你個人特色的天地,也就是賽斯所說的你創造你的
實相。如果你想期待一個無憂無慮的幸福人生,那是不可能的,因
為這樣的期待不符合生命或存在的自然發展,生命的自然是在尋找
卓越的可能性,卓越並不是完美,而是超越自己,所以面對有問題
的人生是必然的,生命藍圖的設計就是怕人在安逸中產生惰性,所
以適度的困難逼使你去尋找可能性。如果你能自動自發的去開創可
能性,這是最佳的生命寫造,因為你時時刻刻都處在開放的狀態,
就像開放的基因系統一樣,封閉的基因系統與封閉的人生都是人的
自我設限。基本上人都是自由與受祝福的,除非你已經把自己逼入
死胡同或無路可走的絕境。
**死後的世界在那裡?這些死後環境不一定存在於其他的星球
上。
它們不占空間,因此 "所有這些在哪兒發生?" 這問題基本上是
無意義的。這是你們自己對實相本質誤解的結果。因此沒有一個地
方,沒有一個特定的地點。這些環境存在於你們所知道的物質世界
之中,而不為你們知覺。其實只是你們的感知機制不允許你調準到
它們頻率的範圍而已。你只對一極為特定而有限的範圍反應。如我
以前說過的,其他的實相與你自己的實相共存。在死時你只是捨棄
了你自己的物質行頭,對不同的範圍對準頻率,並且對另一套設定
反應而已。不過,的確有分隔它們的能量場。你們全盤的空間觀念
是如此扭曲,使得任何真正的解釋都極為困難。舉例來說,既然你
的感知機制堅持物體是固態的,因此它們堅持像 "空間" 這樣的一
件東西是存在的。其實你的感官所告訴你關於物質的本質是完全錯
誤的,而它們告訴你關於空間的觀念也是一樣的錯--對基本真實
來說是錯的,但當然跟三次元觀念是符合的。——賽斯
**心經講述一個觀念——是諸法空相,空相也就是佛法所強調的
實相一相,其餘皆幻相,所以才說空中無現象界所呈現的一切,既
然這樣,為何還說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因為從本質上而言,一切
只有空相,就空相而言,怎麼講都一樣。所以色即是空不能從現象
來講。
當你的一切言行都與空相應,久而久之自然呈現空相。空相、空
性或佛性、涅槃、真如等等意思都一樣,只是從不同面向談同一個
問題。因此空相不是一個觀念,而是生命的實境。但是空相(佛性)
要如何落實在人生中?而不是像阿羅漢放空以對,怕顛倒而不敢走
入人世間,如此反而肯定了人間的真實性,如何能說是開悟呢?所
以大乘佛教的即世間而出世間,中觀的不依世俗諦不得第一義諦,
就是在展現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中道精神,透過慈悲喜捨四無量
心的真實行動,讓空相有了落實的行動方針,而非遁世的藉口。因
此涅槃(空相)並非離世之究竟解脫,所謂當體即空,何須另立離
世解脫?所以六祖才說:離世覓菩提,猶如覓兔角。
研究佛法的人太多,各說各話,才讓佛法顯得異常難懂與複雜。我
的理解也是個人一偏之見,多聽也不是壞事,所以六祖說:不可沉
空守寂,即須廣學多聞。
**看著田園荒蕪退化,我有時感到懊惱,有時卻又覺得愉快,全看
當時的心情而定。
通常在眼疾和頭疼嚴重難當時,我就必須變更作息,轉而做些勞力
性質的工作;長年經驗下來,我發現從事園藝與生火焚燒這兩項假
性勞動最能達到目的,不僅可以變換身體姿勢,消除緊張,還有助
於沉思、凝神與靈感思緒的發展——所以我偶爾幾次去整理草地,
稍微減緩它演化為雜林的速度;有時卻又什麼也不做,只在土牆前
面徘徊。——赫塞 田園將蕪
**如果有一天,所有的土地都被混凝土板塊所覆蓋,那麼也仍有雲
朵的變幻,而且仍然時或有人藉著藝術打開一片通往靈妙的門
扇。——赫塞(Hermann Hesse)
*赫塞的藝術觀:
**值得注意的是,藝術在一個人心目中的重要性,隨著時間的遞衍
如何變得可有可無。過去曾經有數以千計的作曲家、畫家和詩人豐
富了我的生命,沒有他們,從前那段日子簡直不堪設想;可是現在
我卻覺得,他們的作品竟然變得如此平凡而無謂。
我認為一個人愈是執著於某個漸漸愛上的東西,以為這份執著就
是忠實的時候,它其實只是墮性罷了——當然,沒有藝術作品,這
個世界一定還是照樣在運轉。即便完全沒有藝術,世界也一定還在
運轉。藝術是存在於我們和世界內心之間的一層細膩敏感的皮膚,
有這層薄薄的皮膚,當然比隔著戰車厚重的裝甲要好得多——不過
當我們要完全進入世界的內心時,還是得把這層最細緻的薄膜刺
破。——赫塞 <夢中的家>
*赫塞的文學觀:
我常常納罕為什麼大多數談論文學的文章都那麼疏離、愚謬、不
知所云。原因是大多數批評家一點也不懂文學的真正內涵。稱得上
文學的作品所描寫的內容不外是人類的靈魂以及超時空的自我在
短暫的今世發出的震撼。然而多數的批評家以為文學是用來說教的
,用來描繪人生、研究人物個性、社會群態等等的。其實,這些都
是次要的、附帶的。真正的作家並不選擇題材,然而他的「取材」
卻永遠遭受批評。難道有人會問一個男高音為什麼他不唱男低音嗎
?(一般批評家及社會大眾對題材和故事情節比較有興趣,對真正
的文學作品反而興趣缺缺。)——赫塞
**赫塞的讀書觀:
我們唸的每一本書都使我們內心的羅盤針偏折方向,每一本書
的作者都告訴我們可以從許多不同的角度來看這個世界。如果我有
一段時間停止看書,擺動便逐漸停止,指針回到了原來的方位,也
就是我們每個人天生的方位。一個人可以唸很多的書;一個獨居的
書癡可以狼吞虎嚥無數的書本和見解,甚至多到令他自己吃驚的地
步。但是,有一段時間,人須要拋掉所有的書本,走到樹林中去,
去跟陽光、花草、晨霧、清風打打交道,再度發現他心中的定點,
從這一點望出去,世界又是美好、完整的了。——赫塞
在摸索中的人,赫塞這段話有其意義。屈原的天問也提出了一大堆
的疑問。我個人覺得先建立起自己的中心思想,對於不同體系的思
想,我們可以欣賞,甚至知道彼此的差異,各自表述就像大自然與
宇宙一樣森羅萬象,不會混亂與迷失。
*雖然妳在我心中的影像逐漸模糊,但是我們共同開創的領域卻像
明月般依然發亮遞衍著。年輕時的戀愛是一種感覺,思想成熟以
後的戀愛是一種愛情的開創,縱然沒有結局,但共同的愛情創意
與心得卻是不可磨滅的,誰說愛情的智慧不是生命的奇蹟?這也
是所有聖人無法體會與不想體會的。
**西醫是看似有效,病人卻越來越多。中醫原先雖也有治本之說,
但是治本指的依然是身體方面。賽斯認為身體是靈魂的顯現,所以
身體出了問題,一定要從靈性下手,找出真正的病因.由此可見靈性
與思想對於身體的關鍵性。老子也認為真正的養身在心,不在練氣
或補身。
在身心靈上作自我救濟才是根本之道,能自我救濟的人越來越多,
但願中西醫都有覺醒的一天。西醫雖有身心醫學,但總是把原因推
給外在,才造成病患的傷痛。心理學也是不斷往外找原因,因為西
方宗教、科學、心理學都沒有前世之說。健保讓西醫與醫院更商業
化、更沉淪。
**身心合一的觀念,基礎在於相信每個人都是獨特且完整的個體
。身心是否呈現一體,極容易由身體的健康狀態一見端倪。每一種
身體狀態都是提醒的管道,再再告訴我們背後隱藏的事實真相,和
即時拉我們一把、好馬上修復失衡的身心關係。
因果相隨,身體既然能反應心理狀態,相對地,心理必須忍受身
體這樣的果所產生的痛苦和不舒服(如同賽斯所講你創造你的實像
,你的靈魂創造肉身,因此你的想法、信念、情緒影響了身體的健
康。你的想法付之實行,從現況中你看到自己想法的優劣而加以檢
討改進。但是我們卻一直不知道想法也影響了身體,總把病痛歸給
外在因素,殊不知想法等等精神因素才是最大的影響關鍵,所以如
同事件經驗的檢討,我們應該學會藉由身體病痛來檢討自己想法等
等的缺失。)
身與心本有連繫,不可分開而論。不論腦袋想的是什麼,自然會
反映在身體。任何對他人的敵意或反感、過度迷戀、長期忌妒、負
面焦慮以及脾氣暴躁,統統都會侵蝕身體的細胞,進而產生心臟病
、肝病等等,焦慮和壓力是致命疾病的殺手。
我們在無意識傳達給身體的訊息,的確扮演我們健康與否的要角
。以失敗、失望、焦慮為基礎的訊息,一定帶來負面和垂死的感覺
,結果身體的防衛機制(也就是免疫系統受損)彷彿已經準備受死
。即使焦慮和恐懼並非和事實有關,純粹是憑空想像,然而如此的
訊息照常會引爆疾病,因為身體照樣覺得遭受到威脅或危險。
(以上引自 身體密碼 戴比.沙皮爾 著)
**人生的苦是處在風中殘燭時,想走卻走不了,苦苦等候。能走
動時,大家都說要珍惜最後歲月,要趁早做準備,不要拖累家人;
但真正癱下來時,已是身不由己,唯一的懇求就是盡早離開,然而
總是不如人願。所以心肌梗塞的人走得乾脆,未嘗不是一種幸福;
只是走得太匆匆,總是在他們心願未了的時候,留下了一堆遺憾。
人真的是無法所求皆如願,魚與熊掌不能兼得時,你選擇那一條
路?
**救命與救病不同
*非黑即白的人生終將走入灰色中,灰色即是中道、中庸,這是人
類的智慧引導。
*平息怒火,重新展現多元化,才能真正改變我們的時代。怒火只
是把自己推入自己所反對的獨斷中,怒火只會焚毀人類所辛苦建
立的一切。
*平衡就是靜謐,大自然包括人身到處充滿平衡與對稱,但是現代
人不喜歡平衡與對稱,不喜歡和諧。
**沒有任何事情是對每個人都合適的,一切都只是因人而異;沒有
任何東西對每個人都是真的,唯有那些相信它的人才是真的;沒有
任何方法和任何理論可以不加分別的用之於每個人的身上。
——紀德
所以:白色派給雲,淺藍是天空的
深藍點給海,濃綠是大地的
至於幸福,當然給願意快樂的-----周恆春
自己的人生自己安排,所有理論與方法都只是幫助你找到更加合適
的展限方式。充實自己是必然的,否則如何產生變化?彩虹的人生
不是憑空而得,天天看海的日子,只適合派給船帆石。
**人向宗教投得越深,越會失去現實感,失去對現實世界的一切
須要、一切慾望、一切愛。——紀德
佛教的龍樹菩薩有鑑於此,所以想把當時印度的山林佛教導入人間
,提倡"不依世俗諦,不得第一義諦",這個觀念導出後來走入人間的
菩薩道以及更擁抱現實人生的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的成佛之道。可惜
,中國佛教又把它導入山林佛教,追求超脫世俗以便能開悟解脫的
空靈佛教,終至成為化外之民,不食人間煙火,靠著功德無量、消
災超度來養活自己、嚴飾華麗佛寺。面對現實的挑戰,佛教也不得
不走入人間,仍然在尋找與現實人生對話的方式而不失自度度人的
宗旨。
**本來他以為已活在那種解脫般的形上、自然並具有童真樂趣的生
活中,已達到生活之極致。可是,最後他才知自己只是在那種無負
擔能力的生命中自驅滅亡而已。——史作檉
個人與群體之間的關係,一直是探討生命問題的重點,走入人群與
走出人群,出入之間的拿捏便成了自我完成的重要課題。
**小大之間本就是生命的常態,但是在現實的生存上卻是不折不扣
的威脅,如何小而無懼?確實是智慧的考驗也是生命的極速成長。
**過多的農藥。這些毒素進入人體血液會排擠掉身體的營養,使你
更容易遭受細菌和病毒的感染,同時也會讓你的身體累積越來越多
來自食物中的氟化物、漂白劑和重金屬,從而增加罹癌風險!
-------http://cht.naturalnews.com/chtbuzz_buzz002685.html
**"包容、忍耐、等待",民主與自由須要它們,成長的過程更須要
它們。當"包容、忍耐、等待"這三片花瓣展開時,主體的美就呈現
出來了。(植物園的蓮花照片,含苞待放剛只展開三片花瓣)
**我年紀越大,越覺得"容忍"比"自由"還更重要。以"追求自由"為
人生信條的胡適在《容忍與自由》認為,容忍比自由可貴。 這種
容忍,更是可貴在容忍言論行動與自己內心原本認同的體係發生衝
突的事件。----天涯論壇
**Don’t let people put you into their storm, put them
into your peace.
台灣多麼須要這句話,很多人都被捲入風暴中,因而喪失了平和的
心;如果你無法把他們拉入你的和平,至少也不要被拉入風暴中。
如果一堆人耽憂著世界末日的到來,惶惶不可終日,逼你進入他們
的恐慌中,你會進去嗎?對未來的無限恐慌,只會讓自己活得更不
快樂。大家都會說人在做天在看,人類的未來並不完全操控在人的
手中。心善了、靜了,才是真正安全的保障。整天吵吵鬧鬧、紛紛
擾擾,不地震也非引來地震不可,因為這是他們的期待,若不大地
震產生災難,他們的控訴會變成沒有正當性。大自然的災變只是呼
應人心。老子說: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
* 以失敗、失望、焦慮為基礎的訊息,一定帶來負面和垂死的感覺
,結果身體的防衛機制(也就是免疫系統受損)彷彿已經準備受死
。即使焦慮和恐懼並非和事實有關,純粹是憑空想像,然而如此的
訊息照常會引爆疾病,因為身體照樣覺得遭受到威脅或危險。
—— 戴比.沙皮爾
**自我的挑戰與超越才是真正的生命成長
**We are all ONE!——莊子齊物論篇末以莊周夢蝶做總結:周與
蝴蝶,則必有分(分曉之意)矣,此之為物化。 物化即是莊子所
說的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東方宗教與哲學只要走上回歸本體這一條路,幾乎都輕忽物質世
界的真實性,從生滅無常來談其虛幻性,緊接著人性也變成不可信
任,必須找回本來的神性(道性或佛性),所以摧毀理性的自我成
為共識,唯有這樣才能回到萬物一體,甚至與存在合一的無我境界
。因此齊物論開始也是從「吾喪我」進入,理性的自我是物質世界
個體化、分化、自私的開端,所以必須先清除,才能進入「天地與
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終至達到「物化」的境界。
**沉思默想與靈魂修練漸漸地培養我們的悟力。自我便成了幻影,
自我意識轉為無我意識,靈魂得到救贖,從孤寂的徬徨迷惘之中復
與萬物合一。——赫塞
**ME(problem)&WE(solution)——老子說:吾所以有大患者,為
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
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
當我們從自己的利益去思考時,有可能為這個社會或自然帶來一些
問題。但是,當我們的思考改成人類要怎麼辦時?我們以全體的利
益來衡量而非個人利益,如此是在解決問題。個人的私利常會帶來
整體的損傷。所以一個不為個人利益著想,只想著為地球與生命全
體謀幸福的人是值得把天下託付予他。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