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聚緣散有其內在之因素,畢竟生命藍圖是我們自己策畫的,不
過,賽斯也強調生命藍圖只是其中一個可能性,生命是有無限可能
性,威力之點在當下,這句話必須牢牢記住,只要我們願意,隨時
隨地都是個起點,沒有完美也沒有盡頭,一切一直在變化中,這也
是賽斯的基本信念。所有生命一直在過程中,尋找可能性。
**人生而自由,卻無處不在枷鎖之中。------盧梭 (法國哲學家)
**人之所以處在枷鎖中而不自知,是因為想法出了問題,很多人的
人生出了大問題,也都是因為想法出了問題。所以別小看"想法''的
嚴重性,什麼"想法"才是正確的?自古以來人言言殊,爭論不休,
歸結之,就是對於生命起源的問題無法產生共識。因此是不是枷鎖
或是自我設限?更加沒有標準可言,但看你服膺的是什麼思想學說
或宗教信仰,各自表述、各自努力,以免爭論不休或陷入獨斷或斷
人生路。很多人為了政治立場或宗教信仰或科學迷思不惜割斷親友
之情,實在很不值得。
**「未知生,焉知死」,不能了解誕生的意義,就無法了解死亡的
意義。向來我們只從誕生之後去了解一個人的存在意義,但是卻不
知這個人何以要誕生?以及他對於誕生所做的選擇。我們只看到一
個人的死亡,以為他就此結束。然而,某些死亡與疾病並非單純的
悲痛,而是具有宣示與提醒的意味。如果生與死的背後意義不去探
討,只顧及現實存在這一區塊,很多事就會失真。生命存在的復雜
意義,我們把它簡單化了。
**要遇到什麼人,自己必須先是什麼人。(自己是什麼人?不只是
表面而已,要誠實面對自己內心底處不為知的想法,合起來才是一
個完整的自己。)
**學校只是個基礎,真正的學習是自己面對生活時,自覺不足而引
起的求知欲,上進的人如同J.C會有"時不我予"之慨!趁著年輕記憶
好,多學習,退休之後才要起步,因身體因素,成功的不多。退休
之後是早先生活經驗的沉潛,智慧的增長,生命重在體會不在貪多
。但是年輕是可以乘載廣闊的知識。
**當我們不再那麼唯美的時候,這個社會會更加容忍與和諧。
**您說的沒錯,心的強大足以扭轉一切情勢,這也是賽斯所說的威
力之點在當下,只有自己委身在過去,過去的力量才會持續存在。
自由意志與無常就是要人配合當下的力量往前開創。人怎麼想,就
會引來雷同的情況,所謂自作自受就是道的原理或是生命的原理,
並無天降災劫或懲罰這種事。人類必須端正思維才能自救,歷史的
戰亂與瘟疫告訴我們,並無上帝神佛在懲罰或拯救人類。
**世界確實美好得令人留連,向來主張回歸或解脫的宗教與哲學都
不承認地球與萬物的合法性,總認為這一切是虛幻的,不值得逗留
。但是賽斯確十分肯定這一切的意義,他們不是偶然的存在,從原
子開始,每一個體都努力在生存與擴展自己的生命。
**我們不是被事件本身困擾,我們是被看待事件的觀點困擾。
-------愛比克泰德 (希臘哲學家)
莎翁說:天底下沒有好或壞的事,是我們的想法造就狀況。
莎翁與愛比克泰德所說的意思一樣,事件是中立的,但看你怎麼解
讀,有的人擅於畫下圓融的句點,有的人卻擅於讓事件無端蔓延,
沒完沒了,非把所有人拖下水不可。所謂人生的智慧,不就是如何
解讀事件嗎?
**當一棵大樹能夠隨心所欲、自由自在的伸展著,它一定是充滿快
樂與幸福感,吐出來的氧氣一定也是健康的能量,在這種大樹底下
,我們可以分享到它的健康與喜悅。
**病人吐出來的氣不會是清淨的,抽菸喝酒的人吐出來的氣,也沒
人敢聞;一棵悲傷鬱悶的樹或生了病的樹,也吐不出健康的氧氣。
跟一個帶善氣而和樂的人講話,我們不會疲倦;但是跟某些人講話
,我們不自覺不斷打哈欠,最好是趕快結束。所以在健康快樂的大
樹底下活動,絕對是正確的。
**大自然的美,花時間去守候拍攝,呈現美景,大家都會讚賞;可
是把時間、金錢花在模特兒的輕解羅衫,美其名裸體藝術,如果心
靈不美,肉體何來藝術之美?人像藝術的感動常常來自於社會寫實
,因為它傳達了真實生命的努力。
**有時提起雖然是千斤重,但是想放下卻被千斤頂頂著,怎麼也放
不下。
**不管是想法或是理論,才是真正的實用,真正在引導人的方向或
行為。如果對這點有深刻認識,就知道想法或理論的重要性,也就
能理解賽斯所說的,改變要從思想或生命藍圖下手。
身體密碼點出病因所在,最終還是要在思想上見真工夫。人生觀與
價值觀是如此,醫療系統也是如此,教育系統等等無一不是根據生
命的理論而出發。
一般人雖沒有理論,但一定有想法,只要他認定自己的想法沒錯,
你休想改變他的行為。
**有時被依附是種負擔,有時卻是一種甜蜜。每個人或多或少都須
要依附才能生存。
有些樹被依附之後就死掉了;人的情況也有類似狀況。
**八百年前孤身回日的希玄道元是如何講出這樣的一句話:
「當下認得眼橫鼻直,不為人瞞,便空手還鄉!」
*大乘佛法的真精神在菩薩道,龍樹的「不依世俗諦,不得第一義
諦」以及六祖的「離世覓菩提,猶如覓兔角」都說明了一個悟道者必
須廣行「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才能登入佛境。涅槃也就是證入空性,
然而既已證入空性,「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二」,生死如
一,還須截斷生死之流嗎?還須還鄉嗎?既是四無量心,豈有盡期
?這些道理已說得很明白,學佛必須像「法爾如是」一般的自然去
行慈悲喜捨的菩薩道,「不斷煩惱(生死的根本煩惱)、不求禪定、
不厭生死、不欣涅槃」,學佛沒有這個精神,只落在求福報、求解
脫、算計功德,恐怕會是一場空。
**「坦白說,中國僧家之於中國卻不似日本僧家之於日本般地全面
與深遠。」如果這句話屬實,日本人就不會發動兩次世界大戰,佔
領台灣五十年,戰爭中也不致於泯滅人性,日本人真能全面體會佛
法精神?或者也只是有禮無體的表面工夫?
**科學與心理學幫你把自己的挫敗原因往外推,推給父母、推給幼
年的不良環境、推給學校教育、社會、政府等等,因為你是無辜受
害者,你沒有選擇出生的權利,你只是莫名其妙被投生到這個世界
上,所以抱怨與恨怒是應該的,每個人要去爭取自己的權益。這個
社會怎能不亂?
賽斯認為你所遭遇的一切是你自己選擇的,你必須一間扛起責任,
只能問自己為什麼做這種選擇?在實際經驗中去改善到自己滿意。
如果人人只追就自己的缺失,這個社會與家庭或人際之間會混亂嗎
?在一片道歉聲中,只會看到詳和與體諒,人與人的情感也會更加
緊密。一個經常真心道歉的人不會製造敵人。
每個小孩與成人都以他內在原有的在與外界互動,所以擴展意識,
提昇自己的成長也就是在擴充原有內在的規模,否則生生世世的進
步會牛步拖行。
**四季更迭讓我們感受到大自然的變化以及各種差異;歲月的推
進,我們得以在不同年紀體會情感的變化以及人世的諸種變遷;生
死的輪轉,我們得以改變身份,重新走過人生。逐漸的我們不再那
麼堅持與善惡分明,我們學會感同身受,不再那麼苛責人的過錯,
生命的閱歷增長人的智慧與慈悲,如果一切都一成不變,生命的存
在也許不再有盼望、有朝氣。很多事,我們有了新的體會,渴望重
新來過,然而歲月如流水永不回頭,這時,生死的輪轉,顯現了生
命創造的體貼,換個身分,一切可以重新來過。
**老年病痛確實是無盡的折磨,既無奈又無語問蒼天。家父除了七
八個月以來無法下床走路,其他還好,不須吃藥看醫生。我照顧父
親生活上的一切,傾向以食療來補給他的身體,不會動不動就往醫
院送,我會先行觀察與評估。看到朋友的父母親往醫院送,很少有
活著出來的,人老了,身體的變化與意識的知覺不同於常人。家父
的人生幾乎已結束,他活在夢境、回憶與幻象(或無形的實像?)
之中。終日躺在床上,他等著百歲年老,有點像古老復活島的老人
等著大船(冰山)來載他們往天堂。但是日復一日,日子似乎還長
得很,父親幾度夢見自己可以出門買東西,他總是興匆匆的告訴我
,一切都好了,他已經起床走了好幾趟。我不知他面對事實之後,
內心的感受?他總是交待要幹什麼,而我也一貫回應他,只是夢境。
有時很難說服他,他入夢太深,總是信以為真。他開始在床上過著
他如夢似幻又逼真的奇異人生。這種人生是我們無法想像的,很多
人的人生是我們無法想像的,而我自己的人生也是一般人無法想像
的,什麼才是人生?似乎說不準,晚年的人生更是撲朔迷離。老子
的致虛極守靜篤,我的解讀是臨命終了之前,人要靜靜的等待,有
如胎兒在母體中靜靜的等待,等待進入另一個世界。家父也正處於
這種情境。
**很多人開始選擇像弘一法師一樣——自然死亡,不做急救。如果
活著不再有意義,強力挽留,只是延長他的痛苦折磨,不如讓他隨
順自然,早日離開,有一個全新的身體面對新世界。現在的世界對
老人而言,實在太陌生了。說實在的,絕大多數的老老人已無人生
或生命品質可言,我們只是習慣性把他們送往醫院,不敢做決定,
交給醫生做最後的宣告,似乎可免去日後的自責以及被批評大逆不
道。
飲食及想法得當,可免去人生的病苦。
但願妳寬心以對,面對父母的老化,有很多事值得我們自我檢討,
及早做因應。
各自的身體只能自救,醫生也只能表面的幫上忙,尤其來自想法所
產生的身體病變,真的是只能自我改變才能救自己。我們對家人必
然付出關懷,但不能變成牽絆而拖自己下水。所以自心的把持是必
須的,盡人事,聽天命。
**「百善孝為先,論心不論事,論事天下無孝子;萬惡淫為首,論
事不論心,論心天下無完人。」論心或論事有其分際,用錯標準,
只是徒增困擾。吃素就像為孝一樣,現代社會,飲食太複雜,無形
中吃到含葷的添加料已是無可避免的事實,如果耿耿於懷也只會徒
增困擾,但是多認識一些食品添加物的玄機,能避開就避開,重要
的是你的心全素了嗎?什麼是全素?這是很大的智慧考驗。
**有句話「有好皆能累此生」,任何嗜好都能疲累此生,因為嗜好
會讓人生有所偏執,無法全面觀照,甚至廢寢忘食或散盡家財或正
事不幹。既是嗜好,必然因人而異,各取所需。愛情是一種感受嗜
好,並非人人都須要,有人把它視為唯一,就像吸毒一樣,生活中
不能沒有它。這當然是極端的偏執,須要從生命思想上抽絲剝繭的
去導正,才有辦法去癮。執著會讓生命僵化,所以自古以來的聖人
都極力勸人不要心生執著,不管那種執著對生命都是一種負擔,靈
活面對當下,才能使我們的生命暢通無阻。
人好像不可能沒有嗜好,有人嗜好賺錢,有人嗜好照顧小孩,真
的是訴說不完,只是我們以價值觀把它們分類了。不過,有些人適
可而止,有些人是不顧一切,怎麼抉擇?要不要修正或改變?都是
個人的決定,很多事真的是一言難盡,有理說不清。做人確實從極
簡單到極複雜,隨人自選,選擇了之後,很多時候已身不由己,所
以第一步確實要慎重。
在生命成長的路上,能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進展,看書或別人所
說都只是參考,真正的抉擇還是仰賴自己,不要讓結果來擾亂過程
,就不會患得患失,生命的成長本來就是不斷修正再修正,沒有完
美也沒有終點。
**賽斯認為我們的人生信念以及對食物與身體的想法,會影響我們
吃進去的食物對身體產生正面或負面的影響。賽斯講這些話是四十
年前,當今社會的食物本身已產生嚴重的變化,稍一不慎,吃進去
的食物恐怕對身體產生不可預測的破壞性,這已經跟信念無關,也
就是身體受到環境因素與化工原料的傷害已不是賽斯那個年代所
能想像。所以為了身體健康,除了賽斯所說的之外,我們對於食物
與水必須花點時間去認識,以確保身體的健全。
**影響身體健康的因素很多,賽斯所說的指出一般狀況的影響,而
且是相當關鍵的,但是我們也不能否認有一些非人力可抵擋的特殊
狀況。
**今早遇到一位奇人,他說只要知道怎麼維護身體健康,其實身體
所須很簡單也很容易維護。賽斯也認為身體所須不多,理論上也是
,如果從創造論的觀點,一個聰明的創造者必然會創造出所須不多的
生命體,否則整個地球恐怕被吃光了。只有人會吃得過多,其它野
生生物都是有一餐沒一餐,沒有吃太飽的問題,有的甚至還可冬
眠。
**想安時處順,必須要能活在當下,享受慢活;但是這種生活態度
很容易流入消極無作為,所以不能淪為怠惰退縮之藉口。因此,萬
全之策必須要有閘門,不能一路慢到底,這個控制閘門就是「該與
不該」,判斷「該與不該」是否得當?就是人生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