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44783396_879133132283576_8776535794136383488_n  

 

 

衛靈公第十五(三十一) 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

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

 

  君子就是現在所說修道的人 ,修道的人在乎的是體道、悟道的實踐

,以期能求仁得仁 ,不會把心思放在謀求財物的積累上,也可以說修

道的人不會想著拚經濟、發大財的夢。雖說耕種有收穫可溫飽,但是

一旦遇到災年也會鬧飢荒,耕種也有飢餓的危機。就像做生意、玩股

票也是有賺有賠,不是穩賺的。真的是禍福無定。

那麼,學道有何好處呢? 學道就有善在其中,善中有福。所以修道的

君子擔憂的是道是否實踐 ,而非擔心貧困受苦。

   一般人誤解孔子學的意思,也誤解了祿的意思,整段話的意思就

荒腔走板了。變成是孔子看不起務農的,有了學問,官位俸祿就在其

中,不用擔憂。由是而有後世的「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

屋」。但是孔子那時並無科舉制度,縱有科舉制度也不見得有官做。

孔子不至於昧於現實,謊稱學問中必然有官祿在其中。他的左右手顏

回不就是「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

不改其樂。賢哉回也。」祿是道善,含有上天賜福的意味,自能逢凶

化吉。學如底下解說: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

十五歲的孔子到底想學些什麼? 孔子不會想學騎馬、練氣功或是學

醫,更不會想學唱歌、跳舞,種菜、打鐵、因為他不是一般眾生

來投胎轉世,帶有先天教化眾生的使命,所以他想學的是跟道有關

的領域,也就是日後的學而時習之的學,學習道的修身養性的道

理,要時時把它實踐在日常生活中,對他而言,沒有比這個更快

樂的。所以他才誇言十室之邑沒有人比他更好學的,以現代話來

說,就是沒有人比他更有修道精神 .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

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歷來都把色解釋為美色,好像青少年都很好色,這是一大誤解。就以

電視未產生之前的社會來說,青少年的問題在好鬥、好爭吵,而非好

色,農業社會相對保守,能刺激青少年感官養眼的鏡頭少之又少,起

色心的機會不多;現在刺激太多,所以青少年的性問題特多。既然戒

之在好鬥,為何要講戒之在色 ? 因為色字指的是形色,喜形於色,

青少年的喜怒哀樂都表現在臉上,看得一清二楚,所以很容易看不順

眼或聽不順耳就爭吵與鬥毆起來,現在社會新聞也是這樣,雙方人馬

互看不順眼或一句話聽得不爽,雙方人馬大打出手。

所以戒之在色,指的是就是不要只看表面的表情與言語、態度就爭吵

鬥毆。

到了中年爭的是位置與面子,這才是真正的鬥爭,中年要注意的就

是鬥爭,經濟與政治,中年人鬥得你死我活就是例證。

老年戒之在得,老年通常是比較有地位與權勢,想要什麼也比較容

易,這時更要注意,多想想自己的慾望是否正確、是否禍國殃民,貪

得無厭而殃及子孫,最可怕的就是這個權勢老族群,已經躺在床上下

不了床依然指揮若定,能夠呼風喚雨定人生死的也是他們,所以戒之

在得。康熙皇帝六十大壽給自己的禮物就是「戒之在得」的印章,隨

時提醒自己,檢視自己的慾望。

 

 

**祿是善的意思 ,不是俸祿或食祿 . 修道實踐在生活中就是善行 ,

善行必有其福 . 耶穌也說過 : 唯有詳細察看那全備,使人自由之律法

,並且時常如此 .這人既不是聽了就忘 , 乃是實在行出來 ,就在他所

行的事上必然得福 .

 

 

****修道與俗世的活法之差別 :

 **雍也: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人秉承道性而生,本當坦誠正直無邪曲的為人處世,自然可以心

 安理得、無憂無慮的過日子;但是很多人都是迷迷糊糊地過日子,不

 知生命的意義,只圖溫飽或追求功名利祿享受人生,在有意無意之間

 犯下許多錯誤,心存僥倖不被發現以免於罪責。

 孔子此處的直可相應於佛經所說的直 :

 《維摩诘所說經》之菩薩品 : 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維摩經屬於真

 常唯心系的經典,強調的是心念,所以道場指的不是修行場所,而是

 符合解脫法的心念或梵行,所以通達無阻的心也就是應無所住生其心

 的直心,是真如自性的清淨心,是純潔無虛假的。所以耶穌也說清心

 者必得見神,清心是純潔無汙染的心,以此清心必能見神,所見之神

 當然是自性神而非位格神。那麼,孔子的人之生也直,正直坦誠通透

 的心也是無染的,終此一生,當然也能求仁得仁的聞道以終。)

 遺教經 : 諂曲之心,與道相違,是故宜應質直其心。(此句可對應於

 罔之生,同樣都是與道相違,必須要徹底端正的。)

 

 

**讀過論語,大家對於盍各言爾志,這句話應該都有印象,這一節子

 路與孔子的志向都比較好理解,沒甚麼爭議。但是顏淵的話就無統一

 的看法,各有所見。朋友問我的解讀如何? 我也來說說我的看法。

    顏淵 : 願無伐善,無施勞

 這句話問題確實很大,講志向都是針對個人內心所向而有感而發。顏

 淵是個內斂自省少言語的人,平日就不會誇耀或推諉責任、加重別人

 勞務,他所擔心的是自己是否犯錯或講錯話。所以伐不是誇耀而是敗

 壞(自古及今都把伐定調在誇耀),但願自己沒有做出敗壞善行的事,

也沒有散播使人心病或心結不解的言論(勞也有病的意思)。

孔子所擔憂的是 : 德之不修,學(道)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

能改,是吾憂也。  配合孔子這句話,更能理解顏回的心思所在。

 

 

arrow
arrow

    也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