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蘇來成全律法和先知的道:"莫想我來是要廢掉律法和先知。我
來,不是要廢掉,而是要成全。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就是到天
地都廢去了,律法的一點一畫也不能廢去,而且都要成全. ......
但無論何人遵行這誡命,又教導人遵行,他在天國要稱為大的。我
告訴你們,你們的義,若不勝於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斷不能進天
國。"-----馬太福音第五章
雅各書:唯有詳細察看那全備 、 使人自由之律法的,並且時常如
此, 這人既不是聽了就忘,乃是實在行出來,就在他所行的事上
必然得福 。
**你們的義和文士的義之差別,就像孔子所說君子與小人之差別;以
現代語言就是修道與世俗之差別。修道在基督教就是屬靈的、你們
的義;有別於屬物慾的世俗人。 耶穌沒有廢掉律法和先知的道,這
又像佛教八宗共祖的龍樹在中觀所說的信戒無基,妄取一空,是謂
邪空。耶穌的意思是並非受洗信主就可不遵守律法與先知的道 ,而
且要更加嚴格的遵守。律法與先知的道和佛戒都與孔子的「興於詩
,立於禮,成於樂」「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 游於藝」一樣,
都是行為的參考依據。等這些都練純熟了,就是全備 、 使人自由
之律法,到了這個境地,佛教說心平何用持戒;起心動念都合於道
,就無需再把戒律掛於心中,此時也就是孔子所說從心所欲不逾矩
。因為儒家與基督教都沒有修道的說法,所以常常與世俗法搞混。
尚書說道心惟微,人心惟危。道心與人心就是修道與世俗的差別,
想上天堂、想解脫、想下學上達而求仁得仁 ,都必須謹守道在平常
日用中的根本。妄想因信稱義上天堂或念佛去西方而忘卻道在平常
日用中---並且時常如此, 這人既不是聽了就忘,乃是實在行出
來,就在他所行的事上必然得福 。得福才能上天堂、去西方。 --
--是不可能的。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 , 思而不學則殆 」。
孔子的學指的是學道而非一般泛泛的學習。學道不思考,盲信而
囫圇吞棗不加辨別,就會走入忙修瞎練;但是只思考辨別而無實
踐看看來驗證,又顯得怠惰流於空談。所以談修道必然要勤於實
踐,否則畫餅充飢,一無是處。學而時習之 ,不亦悅乎 ! 時時
把道理實踐出來,那種心靈的愉悅是無法分享的。
德國大哲康德也說過 : 沒有理論的實踐是盲目的,未經實踐檢
證的理論是空虛的。
**完美的自我要求是許多人痛苦的根源,這是誤解了生命的意義。
無常是一種變為狀態,因為無我,所以我們必須不斷去充實自己,
創造新的自我與靈魂,才能變成「更是它自己 」。也唯有如此,
才能對某些情況說不。許多人缺乏自信乃源於內在的匱乏,無法
主導自己的人生,所以屈服於現實環境,進而衍生出逆來順受,
更加深了自己的無力感。
生命本質的發展趨向多元化,你是多元化之一,所以必須先
肯定自己的獨特性,然後加以充實深化,擴展自己。如此才有能
力肯定自己的方向,不致迷惑於大環境而隨波逐流,終至迷失自
己。小我的擴充才能圓滿大我的多元化,犧牲小我只是限縮大我
的發展性。傳統告訴我們犧牲小我以完成大我,是在某些特殊情
境之下。沒有充實的小我,犧牲也沒用。在混亂的多元價值社會
裡,對生命本質的認知與充實自己才能站穩自己與自保,否則似
是而非必然淹沒自己。全世界每二百五十人就有一人得憂鬱症,
嚴重性可想而知。忘卻了自己,能不憂鬱?
這是個多元化的時代,每個人的知識吸收與對生命的認識也都是
多元化的,但是有多少人能消化吸收變成自己的統一新觀點為自己
所用 ? 前些日我的夢境中有一穿白衣服的年輕人名字---從心焿,
友人帶他來問我有關生命與人生解套的問題。事後思索夢境,年輕
人不發一語,名字卻很奇怪,幾經思索,他的名字其實就是在告訴
我答案。
焿字是台灣的特有字, 電腦打不出來,也就是台灣的焿與中國
的羹是不一樣的,中國目前的社會、教育,老百姓還沒來到焿的階
段,「焿」是「羹」的異體字,為臺灣本地自創的形聲俗字。台灣
已進入自由民主,個人可隨自己意願自由學習吸收的階段。
羹,為一種黏稠濃湯。羊羹是固態,臺灣的麵店或是夜市小吃店
常見到羹,但店家常寫作俗字「焿」,在台灣強調液態的焿。焿的
味道好不好吃? 但看勾芡調和的功力,沒錯,多元化的學習與認識
,能否消化融合為一,就必須從心裡去勾芡調和像一道好吃的焿一
樣 ;但是大多數的人沒進入從心焿的領域,只是端出一道拼盤,也
可說是思想的拼裝車,在人生道上當然會遇到內在的矛盾糾纏,嚴
重的會產生憂鬱症,比食古不化更不堪。所以在多元價值的社會所
產生的人生問題也是極其複雜的(像同婚、廢死刑等等),也是社會
紛紛擾擾的原因之一; 落至個人與個人之間也是紛紛擾擾,因此
加強從心焿的勾芡調和功力是必須的。
***孔子與蘇格拉底的教化任務:
孔子與蘇格拉底先後從高層天界下凡投胎為人 ,任務是以道教化眾生如何依道而行 ,才能離開人世間轉往更高層次的天界發展自我的生命。 但是雙雙失敗 ,雖然在人世間留下了美名,卻無人理解他們所說的重點,他們的門生及後繼者不知他們的來歷,只把他們當成古代有思想的凡人,他們跟一般眾生不一樣,不需要老師來教,他們是來教人的,也無需去找他們的歷史傳承,時間到了自然會打通思路,進入所要傳授的生命思想領域,源源不絕來自內在的湧現。但是他們與釋迦及耶穌的道成肉身(應身佛)不一樣,任務不一樣,所以沒有神蹟可顯現,本靈所在的天界也低一階。了解孔子與蘇格拉底的來源,對於他們所留下的訊息就有理解的脈絡可循,而非依學界的理性去分析探索。
蘇格拉底是誰?一般人大概也無興趣知道,學哲學的也未必有興趣,只是在哲學史上稍加認識而已,但是西方哲學史對於前蘇格拉底的希臘早期哲學卻以自然主義或宇宙起源的探討來介紹,當然是失焦了,看過賽斯的資料就知道這些早期的哲學家在說甚麼;對於蘇格拉底的介紹也摸不著邊,所以西方哲學的發展就偏斜了。就像儒家及新儒家搞不清楚孔子在說甚麼。所以孔子只有慨歎知我者其天乎,這句話適用於蘇格拉底,蘇格拉底更慘的是被雅典政府處死.西方國家對於天界下來的導師都是處死,能期待西方說出什麼生命真理?
看蘇格拉底的教學要先了解禪宗的教學與對答,這樣就知道蘇格拉底在幹甚麼。蘇格拉底的道德觀,要先理解老子的修心養性以及達摩祖師對於福德與功德的分辨。(蘇:逆境是人類獲得生命本質的知識的最高學府.難題是人們取得生命智慧之門.想在天地之間長久立足,就必須學會低頭.田野與樹木沒有沒有給我一點教益,而城市卻賜給我頗多的教益.寧遭受不義,也不主動為惡.)
對孔子與蘇格拉底有興趣的人,最好從修道的立場去理解,而非僅從入世的俗世觀點去理解。他們雖強調實際的生活,也更強調道在平常日用中的生活,否則人生只是往死亡之路在重複,如耶穌所說讓死人埋葬死人.尚書的「道心惟微,人心惟危」,可概括如何是永生之路?如何是雖生猶死?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