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G_0200  

  激情過後    石刻    也乎篆刻

 

 

 

 

  如果沒有新聞背景,只是單純的看這本小說,衝擊力也許沒那

麼大,甚至要看懂作者寫作背後所要企圖表達的也沒那麼容易。還

好的是,作者在生前接受六次訪談之中透露了一些寫作訊息,可以

稍稍在閱讀中深入一些,而不是只看到文字的表面意義。在小說中

,作者沒直接丟出意圖,而是從整體事件的精雕細描中,去反襯出

抽象意義;作者也喜歡用歧意去凸顯文字的張力,就像書名初戀樂

園,明明是痛不欲生卻用樂園來表達,所以書中在某些痛苦掙扎的

情境下,卻說她很幸福、很快樂;房思琪生長其中的豪宅大樓讓她

失去靈魂與貞潔,書的結尾卻是路人經過大廈門口羨慕的說:「

是能住進這裡,一輩子也算圓滿了。」有些人從文學寫作的層面去

批評這本書,作者也作了一些回應。幾乎沒什麼人看懂她的小說,

所以她只好在訪談中談自己的作品,也算是導讀。

 

  但是這本小說牽涉到命案,作者突然自我了斷,讓大眾很錯愕

,所以揪出狼師遂成為全民共識,然而苦無實證,雖然可以勾勒出

書中人物,但是無法據此辦案。令人費解的是,作者至死,始終不

願鬆口書中的狼師──誘姦犯、犯罪者,到底是誰?亂猜也不行。

作者在書末提到:「寫完以後再看,最可怕的就是:我所寫的、最

可怕的事,竟然是真實發生過的事。而我能做的只有寫女孩子被

傷害了。女孩子在讀者讀到這段對話的當下也正在被傷害。而惡人

還高高掛在招牌上。我恨透了自己只會寫字。」既然稱惡人、誘姦

犯、犯罪者,縱使沒留下證據告不了他也不方便告他,這本小說也

不是報導文學,當然不能用真實名字。可是在日記中總該寫出他的

名字吧?也沒有。部落格寫作是小說的前期試作,文筆磨練,當然

也不便寫真名。所以案情就膠著下來。一開始大家都很憤怒,以為

書中的對話或無奈自嘲是作者本身的經歷,但是事發自今,似乎是

有些是有些不是。雖說是真實發生過的事,但並不全然是她的親身

經歷,女孩子受傷害了是泛指那些受傷害的中學生而非指某幾個。

她是將心比心,感同身受的痛徹心扉。

 

  作者既然保證書中所說是真實發生過的事,那麼是她聽來的或

是親身經歷?作者在訪談中也提及這是貼身之痛,那就是親身經歷

;但是她又強調不要畫等號,也就是書中的故事是混合的,如同她

所說整本書的寫作是詭辯的,是經過精心策劃的,為了導引出對文

藝作品所謂真善美的質疑。因此從小說來探討,而非從書中找犯罪

證據,可能比較符合林奕含的寫作本意──多重訴求與叩問,她短

暫的生命所經歷悲慘的遭遇與其中環境所暗含的陷阱,甚至她所熱

愛的文學作品為何無法撫慰她受愴的身心,卻要透過精神科醫師與

藥物?那麼文學寫作的意義何在?

 所以寫作過程無疑是逼迫自己不斷一再走過肝腸寸斷的不堪過往

,如作者所言,書中禁錮房思琪靈魂的小旅館、小公寓在她腦中來

來回回走了千萬遍,是屈辱、不雅的刀割自己與悲從中來,淚如奔

流也洗不盡那份委屈與悲憫同境況的小女生,所以縱然她想假裝沒

發生過,想往前尋找幸福都不可能。

書末她藉由伊紋之口向怡婷說道:「怡婷,其實我很害怕,其實有

時候我真的很幸福,但是經過那個幸福之後我會馬上想到思琪。如

果有哪怕是一丁點幸福,那我是不是就和其他人沒有兩樣?真的好

難,妳知道嗎?愛思琪的意思幾乎就等於不去愛敬苑(毛毛,書中

珠寶店的少東設計師,深愛著家暴後離家的伊紋)。我也不想他守

著一個愁眉苦臉的女人就老死了。這似乎又再告訴我們,何以她

要與愛她的新婚先生分居。她透過曉奇之口禱告上帝,求上帝賜給

她一個好男生,他願意和她與她的記憶共度一生。和她的記憶共度

一生,這是非常困難的,往後不能有爭執,否則終究是一顆潛藏的

炸彈。除非重新解讀不堪的過往,讓自己走出那傷疤,讓生命有一

個新的發展。想依賴愛妳的人共擁傷疤過一生,這是殘忍與冒險的

終究她是沒勇氣說出口,只能選擇分開。思琪在她心中已然是死

神在向她招手,以至自殺的念頭從沒斷過(淨几明窗前的風景,她

看到的依然是地獄。)。也許是話語的重量壓得她翻不了身,書中

有一段提到李國華在小公寓淋浴時,低頭看自己,他會想起房思琪

:「想到自己謹慎而瘋狂,明媚而膨脹的自我,整個留在思琪裡面

。而思琪又被他糾纏拉扯回幼稚園的詞彙量,他的秘密,他的自我

,就出不去思琪的嘴巴,鎖在她身體裡以至到了最後,她還相

信他愛她。這就是話語的重量。」所以林奕含強調其中有愛,她只

能說愛上一個誘姦犯,而非長期被性侵。有一天她突然想到「老師

是真愛我的」,從那之後,每一次他要我含,我總有一種唐突

又屬於母性的感激,每一次,我都在心裡想:老師現在是把最脆

弱的地方交付給我」她迷幻似的美化了這一幕,可是這一幕在夢

醒後卻變成惡夢,打從十三歲李國華第一次硬塞進房思琪的嘴巴後

,它像惡魔島一樣永恆的矗立在她的腦海,乃至在精神病院她依然

不自覺的剝著香蕉。那麼為何十七歲是個劇烈的轉折點?有一次數

學老師問李老師「你還是那個台北的高二生嗎?還是高三?」李老

師嘴巴沒有,可是鼻孔嘆了氣有點疲乏了,可是你知道,新學年

還沒開始,沒有新的學生,我只好繼續

之後,思琪看到老師帶了瘦小的小女生,一切假象戳破之後,天旋

地轉的崩潰了,無法再騙自己,整個世界癱蹋了,所以有往後三年

的年年輕生。

 

  可是,作者是以小說創作來表達,如何能釐清書中情節?作者

在訪談中也提到當初寫作時能確定的主結構是十三歲與五十歲

就是故事發生的起點,長達八年(她第二次自殺在醫院加護病房提

到:我身上阡陌縱橫,小小一張病床,一迷路就是八年。而小說從

國一寫到大一正是八年。書中提到:從十三歲到十八歲,五年,兩

千個晚上,一模一樣的夢。李國華就一直橫在她腦子裡,既非想念

也非思考。那是停格的死屍,抹黑了她的人生。讓她只能幻想著素

未謀面的故鄉她多麼忌妒能說出來的愛她早已不是她自己了,

真愛也只能是她對自己的鄉愁。),如何去疊床架屋結構小說,她

是邊寫邊修正,經常在腦中寫句子,一路下來,折磨多年,二十五

歲時才決定把它寫下來。這個心情也許如同書末她借伊紋之口告訴

怡婷:「怡婷,妳可以寫一本生氣的書,妳想想,能看到妳的書的

人是多麼幸運,他們不用接觸,就可以看到世界的背面。」但是作

者也強調這本書不是憤怒或控訴的書,也不是探討性侵強暴的書,

而是有更大的命題探討隱含其中。而現實的追究中,爭執的是發生

在何時?似乎是迷霧一團,各說各話。林奕含為何要把李國華的犯

行下修到十三歲?兩千個未成年的日子。如果這兩千個日子她不曾

經歷過,如何把它當成書的主結構?這有違她所強調的小說的表現

與存在應該是合一的。何況是第一本小說。

 

  作者不是以自述來回顧,而是以全知觀點來鋪排各個角色的經

歷與內心轉折,可想而知有些場景她不可能在場,書中人物想些什

麼?她也不可能知道,所以書中情節既然是真實事件,必然是她的

親身體驗,才能工筆描繪;不是她參與的,只是小說須要的陪襯,

大概就輕輕帶過人物的內心剖白當然是作者所要說的,有她的感

觸也有推測,李國華夫妻的對話當然是依人物特性去推測。而作者

本人的經歷分配到幾個人物身上,從新聞事件的點點滴滴,捕捉一

些些作者的真實生活事蹟等等,以及作者的訪談,大概可以確定書

中人物所分配的任務,怡婷與房思琪這對靈魂雙胞胎,怡婷代表林

奕含的本性,未經摧折的,依然保有文學的嚮往與理性雖然對老

師猶然有仰慕之情,對房思琪帶有些不捨與不滿,但是最後卻是林

奕含想擺脫房思琪的惡夢,寄託在怡婷身上繼續往前行的動力。而

許伊紋代表的是林奕含未來的自己,所以在伊紋的生活上著墨較多

她八年的點點滴滴像拼圖一樣,分散在各個角色身上,依此來

找出脈絡,拼出原貌較有可能。

 

  在那八年,房思琪只有李國華一個人,書中提到兒時玩伴在美

國讀書有意與她交往,她也覺得很可以喜歡上他,只是來不及了。

雖然只是想想也感到:「原來這就是對老師不忠的感覺,好痛苦。

而現實中的林奕含也不敢接受其他男生的追求,深覺不配他們。

房思琪是專情且聽話的,深信老師視她為唯一且愛她,形同金屋藏

嬌。誘姦犯是經過七、八年才體悟出來的。那時還存有幻想當真。

所以承認與她交往,不管多久,其實就是對號入座。兩個月也就是

最後兩個月,小說終止於此。飯店談判的情節落到郭曉奇身上。

媒體報導一直落在十七歲爭論,其實重點是在十三歲到十七歲,

這才是千真萬確的。

 

 

**老師怎麼捨得,我那時那麼小

  思琪問李國華,又似自言自語:「我有時候想起來都不知道老

師怎麼捨得,我那時那麼小。」他躺在那裡,不確定是在思考答案

,或是思考要不要回答。最後,他開口了:「那時候你是小孩(13

歲),但是我可不是(50歲)。」她馬上低下頭用指腹描摹信上伊紋

姊姊的筆跡。老師問她怎麼哭了她看著他說沒事,我只是太幸福

  房思琪成為李國華的蒐藏品下修年代的一個無花果,或許這群

狼師本來都是以十六歲以上的小女生為下手目標,以逃避法律責任

。但是房思琪讓李國華胃口大開,開始往國中女生尋找。當他們這

群狼師去新加坡時,李國華嫌十八歲太老,結果找來一個十五歲的

中國小女孩。早年台灣的雛妓問題也是很嚴重。

  十三歲被李國華強暴得逞,他視之為全世界最佳的教師節禮物

,然而卻是房思琪靈魂失落的起始,人生從此落入萬劫不復的複製

,「人生不能重來的意思是,早在她還不是贗品的時候就已經是贗

品了。」李國華心想「她的羞恥心,正是他不知羞恥的快樂的淵藪

」。李國華也吃定了她的自尊心,而她的自尊心與欲望來自囫圇

吞棗的文學餵養。最終她反問自己的是「自尊?自尊是什麼?」

 

  高三時,怡婷修辱思琪「妳明明就愛他愛得要命。 你們太明

顯了。 妳全身都是,色情的味道,夜晚的味道,內褲的味道.....

」「妳根本不知道自己在羨慕什麼,妳好殘忍我們才十三歲啊

思琪放聲大哭,眼淚漸漸拉長了五官,融蝕了嘴型。怡婷真的看

不懂。」十三歲的烙印如影隨形,椎心蝕骨之痛。讀者怎能忘卻?

 

  思琪發病期間,怡婷看過她的日記,得知一切,去找李國華質

問,反被羞辱。怡婷說道:我要等我靈魂的雙胞胎她被你丟棄在

十三歲,也被我遺忘在十三歲我要躺在那裏等她,等她趕上我,

我要跟她在一起。

  怡婷與伊紋看過日記後,決定去控告李國華,但是人權律師告

訴她們:「沒辦法的,要證據,沒有證據,妳們只會被反咬妨害名

譽,而且是他會勝訴。什麼叫證據?保險套衛生紙那類的。

  這條路行不通,那麼告他強暴未成年總可以吧。怡婷獨自去

找李國華興師問罪,李國華老神在在用以前講掌故的語氣說道:「

唉,妳沒聽我說過吧,我的雙胞胎姊姊在我十歲的時候自殺了,一

醒來就沒了姊姊,連最後一面也見不到,聽說是晚上用衣服上吊的

,兩個人擠一張床,我就睡在旁邊俗話說,可惡之人必有可憐之

處。怡婷馬上打斷他的話「老師,你不要跟我用佛洛伊德那一套,

妳死了姊姊,不代表你可以強暴別人,所謂可惡之人必有可憐之處

,那是小說,老師,你可不是小說裡的人物。」李國華收起了小狗

眼睛,露出原本的眼睛他說,瘋就已經瘋了,妳找我算帳她也回

不來。林奕含是曾努力過,想告他,但是無計可施。所以她看不起

自己只能透過寫作,連名字都不能講。雖然她才說過籌劃第二本書

以及這輩子往後的寫作方向,她最終還是選擇走了,沒透露狼師的

姓名是有諸多考量,不讓親人繼續糾纏在此惡夢中或是另有不可知

的原因?她的心情錯綜複雜、五味雜陳、起起落落,也有可能一夕

數變,自己也無法預測與控制。只能靜候檢調偵查。

 

p.s 這個事件喧騰一時,終究是落幕了,消失得像是未曾發生過一樣

  ,媒體與名嘴不再討論此事 ,因為台灣的政治與社會事件層出不窮

  ,所有事件都像流行商品迅速被取代 .文學作品依然像原先的步調

  在持續發展著,有如市場機制的自行發展 ,讀者決定了作品的生死

  .如何去看待林弈含的人生與她的作品 ,那已是個人的事了 .

     人與身體的認同度太高 ,自我意識太強化 ,所以很容易深陷

  自我感受中 ,無法逃脫 .生物學家或許認為缺乏自我意識的生物

  ,對於令人不悅的刺激不會覺得不愉快 ,也不會有反應 . 不過賽

  斯卻有不同的看法 ,他認為缺乏自我意識的生物 ,即使對於這類

  刺激的自動反應 ,也會滿心歡喜 ,因為任何刺激和反應都代表感

  覺 ,而感覺則是這種行動了解和表達自己的另一種方法 .

         人類人格是複雜的生物 ,擁有肉體結構 ,也伴隨著許多

  其他結構 ,在這個精密複雜的完形之下 ,就是較為單純的存在基

  礎 ,以及對所有刺激的那份認可 .自我意識是在肉體出現後才有

  的 ,因此即使自我抗拒痛苦 ,但人類人格仍然願意接受阻礙性行

  動 '痛苦或疾病 ,而且將其視為本身的一部份 . 這些都是基本

  知識 .

     人格的另一特性是人格永遠在變 ,它的靈活性很有幫助 .我

  們可以改變人格的某些能量移動方向 .人格必須了解阻礙性行動

  是整體結構的一種困境 ,若要有所發展 ,就要放棄它本身的某些

  部分(任何一部分都是可更動的) .將阻礙性行動接受為自己一部

  分的時間越長 ,造成的問題會越嚴重 .無論如何 ,阻礙性行動或

  疾病畢竟不是基本人格結構或行動完形的一部分 .事實上 ,人格

  結構是由出生時就形成的行動模式所組成 .每個原子與分子的記

  憶 ,所形成的結果實在是驚人的結構 ,對比之下 ,這種阻礙性行

  動就相對不重要 ,因此一旦用對方法 ,不難將其去除 .

     自我意識這個特殊部分 ,並不屬於基本的原始人格結構 ,它

  只是被接納而已 .(自我與靈魂都經常在改變內容 ,需要不斷被

  充實與創新 ,所以不要固執在某一情境中 ,妨礙了生命的發展.)

  -------賽斯早期課第四冊 p.168--170

     
任何人格都是由行動組成 ,整個人格必須接受引導 ,以選擇

那些整體而言對它自己最有利的行動 ,而且它的個體完整性 ,也

取決於這件事的選擇結果 . 就像阻礙性的疾病是人格本身的創造

物 ,這一點必須了解清楚 .人格的效能和本質 ' 人格的健康 ,就

取決於它是否能掌握好自己的能力 ,從各種不同的行動中做出抉擇

.沒有了選擇 ,就沒有人格 .人格究竟是歡欣鼓舞 ' 勝利成功 ,

還是疾病纏身 ' 多災多難 , 端視它能否善用從行動中做選擇的

能力 . 

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 ,阻礙性行動是由於拒絕讓行動循著特定方向

順暢流動 ,行動只好尋求其他出口 ,而這些出口則是出於恐懼 .

----賽斯(同上p,172)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也乎 的頭像
    也乎

    問風部落格

    也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