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宇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許多人都在問,也有許多人試著回答
似乎還沒有令大家都滿意的答案,所以情況還是會繼續下去。無限
可能就是生命本身玩的遊戲,宗教把它說死了,反而扼殺了生命的
多變美妙。
生命創造的貼心,預留了許多冰清玉潔不利人居住的美景,只適
合偶而去散散心、靜思、反省、充充電,真正可讓生命成長的還是
人群聚落的衝撞與互助互利互相提攜的體認,智慧沒增長,一切成
就也只是點綴般的裝飾品而已。佛教八宗共主的龍樹菩薩把原始佛
教的山林修行帶入人間的修行,不依世俗諦,不得第一義諦;這是
佛教的轉機也是龍樹的智慧,但是後世的佛教不明這個轉換的意義
還是耽念在山林佛教,天下名山寺佔半,正說明了這個現象。沒有
扣緊這個轉換的認知,對於即有即空、色即是空就無法深切的體認
其意義,更別談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有點像賽斯所說的:
如果你病得很嚴重而相信你的症狀的原因存在於前世,而你必須要
「忍受它」,那麼你就不會了解你的威力之點是在當下,那你就不
會相信自己有恢復的可能性。 當下對於生命的真實體認,可以
讓你度一切苦厄,當下的威力才是決定一切的關鍵。而這一切是在
人世間發生,不在山林或天上發生,所以印順法師才會強調釋迦在
人間成佛,而非像某些經典所說的在他化自在天成佛。
**老子與佛法都主張簡單素樸、隨緣自在,因為他們對塵世毫不眷
念,沒有企圖心也沒有發展的欲望,更怕積極的生活引來荒腔走板
的行為,由是一心想著返本歸元。然而賽斯卻是充滿企圖心,也不
怕創造過程中的變調,他說:你的靈魂結合了肉體而存在於肉體中
是為了要經驗一個無比豐富的世界,是為了要協力創造一個有色有
相的實相。你的靈魂生於肉體中,是為了要豐富感官知覺的神妙領
域,是為了要體會能量被造成具體形態時的感受。你在這裡是為了
要透過身體來享受、來表達、來運用自己。你在這裡是要幫助意識
的偉大擴展。
對於賽斯而言,身體可不是甚麼臭皮囊或是麻煩製造者,身體
可是靈魂的寶貝載具,在物質世界的享受與表達,全靠它,可說是
靈肉合一,鄙視肉體就等於看不起自己的靈魂。
**賽斯對醫療保險的看法:你在對一個你確定會降臨到你身上的
疾病預先付款。你現在在為一個患病的未來做所有的準備。你押寶
在疾病而非建康上,這是最糟的一種自然催眠。然而,在你們的系
統內,保險卻是的確有必要的,因為對病患的信念是如此瀰漫在你
們精神的大氣裡。許多人只在保了這麼一個險之後,才開始生病(生
了病才有錢可領,不生病似乎有點虧大了,健保也一樣。)——對
那些人而言,這個行為本身象徵性的代表對疾病的接受。在人們選
擇了保險與他們隨之陷入的疾病之間有極大的關連。---賽斯
(未知的實相 下p.491-2)
*生命存在的互動本質,貫穿個人綜向生命的本質亦是互動性的。
相互的作用是經常的在所有你轉世的自己的「當下」進行的,並且
是創造性的。你汲取「他們」的知識,就如「他們」汲取你的一樣
,而這當然也適用於你會認作是將來的「自己」。----賽斯
由於對未知的形上世界之無知,我們一直以為自己只是在人世間努
力,卻不知當下的努力在無形中是和生命本體以及自己的累世生命
是有互動的,所以我們更要慎重自己的所思所為,甚至我們的思想
也影響別的世界之氣候,正如他們所影響我們的一樣。
**如果你對自己有一種懷著愛心的尊重(懷著愛心不能以我是一個
有價值的人來代替),那麼,你就會信任你自己的方向。做你自己
,並且信任你自己的完整性,你將會自動的去幫助別人。----賽斯
**如果你相信你不做夢,你就會壓抑對它們的記憶——但你還是會
作夢。只不過那些豐富的夢經驗就會因為你不相信的信念而不會形
成為你有意識的生活的一部份。---賽斯
**當我踩著堅實的地面,卻要我相信這世界是虛幻的,實在很難接
受;但是當我踩在濕軟的沙灘上,看著濕地上的倒影,不用告訴我,
我也知道那是虛幻的。然而離開物象,很多層面上的真實與虛幻就
不是這麼好分辨。真實與虛幻有時只是相對性的說法。
**如果熱衷於某一思想或宗教,這個思想或宗教將取代我們原先的
眼識與感受,自我向來是被宗教所排斥的,如何去裝扮或擴充自己
或削減自己,確實是個大問題,不要輕言抓到一個浮木就以為得救
了,生命如以簡樸就草草了事,自古以來無須談論不休。
**每個人都以自己的想法看見了自以為是的社會現況與大自然,我
們的眼睛不像照相機就只是看,而是帶著價值觀與意向性向外觀察
與解讀。
**When we look out at life, what we see is a reflection of ourselves.
**很多聖哲都認為這個世界並無意外事件,這句話的意思並非指一
切都是命定,而是事情在發生之前,在另一個層面,我們內在的靈
已有共識,事情才會發生,但是面對現實世界的自我卻不知情,所
以我們總是認為這個世界充滿意外。這個說法建立在身體並非自我
(外我)所獨享,而是另有自己的靈性(內我)共享決定權。
**What if EVERYTHING is happening RIGHT ON TIME?
**山居歲月確實遠離塵囂,然而凡心若是不靜,眼前所見就不是''
山色無非清淨心,溪聲盡是廣長舌"。
**演而優則導,許多人熱衷於當導演。能演、能導、能看,大概是
人生的全貌,只是比重的差別以及什麼樣的劇本。
人與人之間多重交叉,有些你可以全然做主,有些你只能被動的
選擇反應。一個完全可以做主掌控自己人生的人,大概是個自私不
理會親朋好友的人。不少人的人生是被親朋好友打亂掉的,除非你
能置之不理。理了就是被動選擇反應,這些不是你的人生規劃。
**詩和禪一樣,若道一句能夠心心相知。眼眼相照。也算是得了詩魂
上身.
**無須追尋自我,自我等著你去擴充發展他,自我等著被你創造而
非完成品等著你去認親。
**日本的佛寺以禪的無言默示著千古的靜謐與自然和諧之美,然而
台灣的佛寺卻不實顯露著財富的雄厚與富麗堂皇,古色古香的小佛
寺很快就會被俗世心態的主事者推倒,蓋起美輪美奐的現代佛寺一
爭高下。出家界好像也存在著一股世俗的成就欲望,要告訴親友或
昭告天下,雖然他出家了,也是很有成就與名氣,名片列了一堆頭
銜顯示著他不凡的地位與成就。
**謝佳樺雖非文學科班出身,但是她的詩作有許多原創性,不為寫
作而寫作,緣於生活之感悟與生命思想之心得,雖不易閱讀,有其
耐人尋味之處。我很少欣賞詩作,也不懂詩,她的詩作我也看不太
懂。哲學是把思想弄清楚,偏向論述,詩對於思想的陳述卻像是打
啞謎,在霧裡下標題,標題就好像只是給答案,但是哲學思想要的
是講出個所以然,詩人雖然喜歡講境界,但是立論又缺缺,很難去
釐清他們思想的完整性或一慣性。詩的寫作內容也不是都這麼復雜
有許多還是傾向平易近人。藝術的創造技巧與內容之鋪陳方式,因
人而異。日新月異,各行各業的發展傾向艱深復雜是不可免的,簡
單易懂的介紹也只是似懂非懂。清楚論述也只是對同行而言。有興
趣的話,個人還是要花點時間努力接觸,才能深入讀懂可提昇自己
的作品。
**經過檢討與反省的生命可擴展自己的生命領域,但是未經檢討與
反省,就如同萬物皆有其素樸的存在意義,這是勿庸置疑的。蘇格
拉底的這句話(沒有經過檢討反省的生命.是沒有存在價值的生命)
有待商榷。
康德:沒有理論的實踐是盲目的,未經檢證的理論是空虛的。
**山居歲月確實遠離塵囂,然而凡心若是不靜,眼前所見就不是''
山色無非清淨身,溪聲盡是廣長舌"
**易經被導入吉凶禍福,把人性帶進趨吉避凶的現實衡量,忘卻了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創造論傳統,生命的理想性逐漸喪失,
只知追求最高利益,價值觀的扭曲掩蓋易傳的人性提昇的意義,把
整個民族性推入現實利益追求的迷執中,這或許是中國人的不幸而
不是奧秘的驕傲文化。也或許這是我個人的錯解。
**素食者禁吃五辛(蔥、洋蔥、韭菜、大蒜和蒜頭)的原因:
*根據佛教《首楞嚴經》所說:如果生吃這類辛菜,會使人動肝
火,容易增長嗔恚的心念;如果煮熟吃,則會助長淫欲的念頭。無
形之中便助長我們犯下種種殺生、偷盜、淫欲、妄語等……惡行,
斲喪我們的法身慧命。
(如果真是這樣,對普天下吃五辛的人是不是一種汙衊?)
*根據達摩寶傳記載:修行人食五葷會傷五臟──蔥傷腎,蒜傷
心,韭傷肝,菸傷肺,薤傷脾,修行人要修得五氣朝元必須戒此五
葷。(五辛傷五臟,似乎也沒什麼醫學根據。)
(我是素食者,不吃五辛,只是因為這五種味道聞起來不太舒服。)
**基因改造作物與過去幾千年來經由接枝、受粉、交配所達成的傳
統品種改良不同。傳統的手段只能限定在較低階如「同科、同屬、
同種」 (界門綱目科屬種) 內為之;但是透過分子生物學操作的基
因科技,卻能貫穿種種階層,甚至跨越「界」的藩籬,以致於可以
造出動植物不分的新物種。
(詳見內文 http://ttnazlsv.pixnet.net/blog/post/17376653 )
基改者認為人類在一萬年前開始農耕,一直和雜草、昆蟲對抗,至
於細菌與病毒等微生物更是麻煩。.......自古以來,大家均在從事基
因改造,以改變生物,但是現代的基因改造使用基因接合技術,它
讓基改技術提升到明確精準的層次,且縮短了改進的時程,也克服
物種之間不相容的障礙。
基改生物通常只是加入諸如抗病蟲害、耐乾旱、耐高鹽、耐低
溫,或有益健康或環境等基因,與動植物分類無關,因此,素食者
並不用擔心"吃到葷食",修道者也不必操煩"修行破功"。-----(基因
改造的美麗與哀愁 林基興博士 著)
**賽斯說架構一是架構二在物質世界的顯現,我們的世界是從夢
世界走出來,但是賽斯也說有無數宇宙,各有其真實性,真實與虛
幻是相對性的說法,物質不能比靈性來得低下。驚世理論比較像柏
拉圖洞窟理論的說法。我們的世界既然已經具現化,而且可以有自
己的創造去影響架構二,就不能說只是投影,投影的虛幻宇宙無法
影響真實的宇宙。賽斯講的是互動創造論,而不只是被創物而已。
賽斯認為黑洞與白洞是一體兩面,吸進已死的星體是黑洞,產生能
量釋放出來時則是白洞。以上是賽斯的說法。
*任何一個完整宇宙的突然出現,就暗示了一個組織之不可想像的、
了不起的發展——那宇宙並非只是出現自空無,卻是一個內在的高
度集中的努力之「完整的具體版本」,一個靈感具體顯現隨之突然
進入物質的確實性。意念的世界處處滲透進物質實相,但意念,縱
使在未被表達時,也擁有自己的組織、呼應,及自己的活動和發展
的圈子。那麼,主要事件從所有意念於其中發源的意念實相浮出,
而透過天然的呼應統和那些意念。每個你所知的具體顯現都有它永
遠偃臥其中的非具體的對等者,它由之而來,並且也會朝之歸去。
這又有點如易傳所說的「乾道變化,各正其性命」以及道德經的「夫
物芸芸,各復歸其根」(在上界之原形已各各變化,下界各類隨其映
現之萬物,當亦各復歸其所來自。)
夢、進化與價值完成 p.327
賽斯在生命雲也提到宇宙開始被播種的方式:
一切萬有如何將其自身包裹在無數實相的構成物裡,這是一個
令人深省的說法。此種生命雲「仍舊」存在——每個生命的種子,
生活的種子,在其本身內包含了它自己保護性的外殼,它自己必要
的滋養及環境的情況,它自己可能性的系統和分支。
那些可能性的分支像是遙遠的感受器,找尋出那些適合種子的
最佳價值完成與發展的條件。以最簡單的說法,那些生命雲會派出
它們的內涵,到最適合它們自己須要的環境。在另一方面,生命雲
能完全播種它們自己的世界。空間本身已然說出了一個「已開始的」
創造,因為不論空間顯得多空,它卻看起來像是一個廣闊的大教堂
、帳棚或金字塔的形狀,目前也許內部是空的,具有如此遙遠的牆
,以致它們沒被看到。
可能性也許在處處打轉,然而,在任何既定的剎那卻當然仍是
看不見的。所以,在這突兀而其怪的比喻裡,你也許會聽到一個微
弱且短暫的呼呼聲,如風打轉的聲音,而認為它不重要——然而,
你聽到的卻是一整個世界的可能性飛馳過你站立的地方。
因此,你自己整個的生命結構以其在實相的包裹裡銳利而精確
的定義,是一個活生生的生命雲,那在其他的實相裡可能被感知,
也可能不被感知。那個雲在其內包含了永在更新的新創造性之源。
當你作夢、睡眠或思想,你自動的增益了一個生命雲或夢雲的其他
次元,那是由你自己主觀動作的行動本身浮出的。
(夢、進化與價值完成 p.440)
*個人的生命結構像是一朵有生命的雲,不斷在擴大,同時也是
個人的創造之源。生命雲的擴展,不只是有意識的生活經驗與學習,
夢境與思想在我們沒覺察的情況之下,已經主動納入生命雲不同次
元的新內容。所以不要輕忽那些我們自以為天馬行空的胡思亂想沒
人知,其實它們已在發揮影響力,我們生存的範圍不只是物質世界
而已。
**生與死之間的歲月何其漫長,其間所發生的事數也數不完,千變
萬化,如何生存?如何成長?是一大學問,生不生,死不死,拖垮
一大堆人,人生豈是簡單兩個字可以了結,稍一不慎就有可能後悔
莫及,放下與享受談何容易,必須經歷過多少人生的歷練與智慧的
獲得,才能甘於平淡。人生涉及到生命的成長,勿掉以輕心,有些
事業是有成就而無成長,有些則是成就不大,但是生命的成長卻是
大大躍進,這是要去理解其間的差別以利抉擇。
**驚艷之後,未必要永恆,然而年輕時總是渴望持續,對於中斷所
帶來的哀痛,好像是成長的試金石。經驗之後,生離死別逐漸了然
於心,淡淡的思念代替不堪的哀痛,曾經擁有總勝於留白,小酌之
中別有一番酣暢淋漓。
**有名望的人彎下腰來與微不足道的人物對談,是一件不容易的
事。
**單純的感動力量讓人的生命力量在無形中靜默的擴展
**人生有時但見身旁周遭如是紛華亮彩,而自己眼前的路卻如此灰
暗崎嶇,雖說路是自己走出來的,有些領域確實是不易開路。
**地球的多樣化依靠所有生命的共同努力,每個領域都有待開發與
擴展,大自然並不念舊也不保存古蹟,經常天翻地覆、摧枯拉朽,
過不了多久又是一番新景象,生命的生死不改變也得改變,以其被
動被改變,不如化被動為主動。
**"鴻飛那復計東西" , 無須思考留下些什麼,能夠在心中感念不
忘的即是自然真誠的事跡。
**如果當前我們無法從過去的不如意跳脫出來,無法從過去得到正
面的積極意義,那表示我們並無從失敗當中得到教訓與成長,也說
明了自己的想法沒改變,這樣子去專注眼前與未來,恐怕會再落入
前車之鑑。一錯再錯是一般人的通病,只因想法沒徹底改變,思維
方式走的還是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