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紐約市大都會博物館裡的宇宙之舞濕婆像
賽斯的聲明:
賽斯在夢、進化與價值完成提到: p.48以某種方式而言,我們在
處理科學丟開的東西。那麼,我們最後展示的畫面必然不會適合已
確立的科學。 p.50我們主要的目的是超越心理學的界限,而非在
現有的心理學花圃裡小心翼翼的走。
我們目前的書裡有許多概念,將使科學家用非常懷疑的態度看
待,當然,其中也會有些人理解我將說的話。「最深的真理無法被
實質的證明」這句話對你們而言必然很尷尬。因為科學慣於問十分
明確的問題,而且科學通常也會給出明確的答案──縱然那些答案
是錯誤的。不過,「錯的」答案能彼此切合,而展示一個完美的畫
面,其自身是一個很棒的構造──何以說呢?因為任何不適合這構
造的答案就被丟開了,永不出現。但是,那些被科學認可的所謂客
觀證據,雖可被認為是證明事實的優先條件;然而,如你們所知
,科學也同樣不能證明它對「宇宙」起源的看法。它只建立了一個
假設,那假設在其四周收集了所有與其相合的資料,而再次的忽略
了那些不切合他們須要的。(所以賽斯談的是科學丟棄或止步談不
下去的領域也是早期宗教無法深談的部分。)
很不幸的,科學甚至綑綁住了它自己最具原創性的思想家之心
智,因為他們不敢偏離某些科學原則。所有的能量都包含意識。
這句話基本上是個科學上的邪說,而在許多圈子裡,它也是個宗教
上的異端。承認那簡單的聲明,的確會改變你們的世界。(所以不
要妄想或試圖以科學、哲學、心理學、宗教來證明賽斯所說是對的
,賽斯所談是他們無法接觸的部分,因為他們都自認為擁有無人能
比的智慧,畫地自限,跟隨者肆無忌憚的宣揚著甚至圍剿異端。)
創造能力不只幫助你寫書、畫畫、彈琴及作曲。你能活下去大
半要靠創造能力。你的細胞是創造性的。你活著是因為你想創造。
你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創造性的。你創造性的自己、你自發性的、
創造性的自己──那個透過你的衝動而談話的自己──使你活著。
(p.254 方智版 夢、進化與價值完成)
由你們的參考點內,你們常常很難知覺到所有的事件都是為了
達到創造性而發生,或很難信賴你們自己天性中即興的創造性。
意識的偉大創造性本來就是你所繼承的遺產,但這份資產並非
純屬人類所獨有。每一個生靈全都擁有這份能力,而在至高與至
微間、至大與至低間,原子、分子和有意識與理性的心智間,在
在都存在著一種發乎自然的合作,也正是由於這種合作才構成了
這個活生生的世界。
創造力本身由其中可浮出快活心情、精神活力、及遊戲感。
創造性的遊戲是那形成你們宇宙以更為偉大的特性來造成人類版
本。主觀的遊戲當然是所有創造的基礎。
一.人類的創造力是怎麼來的?
那是個極痛苦的情境。當其時,創造與存在的力量已知,但產生它
們的方法卻未知。──這是一切萬有必需學的教訓,而無法敎給祂
的。
創造力最初是汲自這極大的痛苦,而我們仍舊可以看到這痛苦
的反應 。一切萬有仍保有對那情境的記憶,以之作為朝向更新的
創造力之「一個恆常的原動力」──以你們的話來說。
每一個自己,作為一切萬有的一部分,因此也記得那情境。 為了
這個理由,每一個細微的意識天生就有求生、求變、求發展和創
造的原動力。
一切萬有作為一個「原始意識完形」欲求更進一步的存在是不
夠的,祂的每一個部份也要有這樣的決心 。人類的意識是那神聖
完形的一部分。就你們的塵世經驗而言,把物質與意識分開是個形
上學的、科學的、和創造性的錯誤(甚至是宗教上的錯誤)。因為
意識在物質生命中將它自己具體化成物質。(所以是意識困住了物
質、靈魂困住了肉體,而不是一般所以為的物質困住了意識或靈魂)
二.身體被給了你,所以你可以藉由身體來學習與創造。而你活著
,生活是容易的,因為它是容易的,所以是安全而可靠的:
「以肉體活在你們運轉中的星球上,安全地偃臥於你們的黃昏
與晨曦之間,你的存在被四季與自發性秩序之整體運作所支持。
這是一件禮物,一份恩賜,一種精妙的喜悅。」
你是一個自己,但為了操作的目的,我們將說你有三個部分
:內我或內在自我,身體意識,以及你所知的意識(外在自我)。
可是這些部分是密切相連的,它們就像是意識的三個不同系統,在
一起運作以形成整體。那區分──那彷彿的區分──並非固定的
,而是不斷的改變。
到某個程度,在物質宇宙裡、在所有的物種及所有的粒子裡
,這三個意識系統都多少在運作。以你們的說法,這意謂著這三個
系統的比例可能會有所不同(人、動物、昆蟲、岩石、水等等,都
具有內我、身體意識、外我的三種意識系統,只是比例不一。所以
自由意志與創造力、本能與身體功能也都不一樣),但它們永遠在
運作中,不論我們說的是一個人、一塊岩石、一隻蒼蠅、一顆星星
或一個原子。內我代表你主要的身分,你真正的自己(內我就是本
體是你真正的自己)。
生活是容易的指的是內我(架構二)與身體意識的部分,因為
它們已建構好身體的自動操作,把這個安全可靠的身體交給外在自
我(所謂的人類),好比是把一部出廠檢驗合格的車子交由你使用
,你只要依照使用規則與保養就可安心使用。
身體是一個奇蹟式的有機體,而你們只不過才學會其最簡單的構造
而已。雖然你們並不了解靈魂或身體的屬性,然而,身體被給了你,
所以你可以藉由身體來學習。
地球的屬性是要領你進入靈魂的本質。
你們創造了物質的實相,然而你們卻不知道如何做到的,
所以地球的美好構造是要引領你去質疑你自己的來源。
如你所了解的大自然是要做你的老師,你並非其主人。
世界遠比你們假設的更多,你的物質性身體就配備好去感知比
你現在容許它所能感知的要多得多。
活著是很容易的──如此的容易,以致於雖然你活著、休息
、創造、反應、感受、觸摸、觀看、睡覺與醒來,你盡管隨興使用
,不必去管身體內部是如何操作的,就像你使用電腦,不須去知道
內部如何運作,他們會如你所操作去呈現。它們都為你建構好了,
你只要在使用範圍內去操作即可,確實很容易。你盡管享受美食,
不須擔憂食物吃下去之後會有不可預測的變化。
然而外在自我常常不按使用手冊去操作,導致身體出現問題
,甚至活得很辛苦,這是自我造成的;或者自我生活態度與信念不
佳,也導致生活的痛苦指數增加。
有些人的信念常常告訴自己,生活是艱難的、宇宙是不安全的
,要用盡所有的資源去保護自己不受生命暗含的威脅之害,生活如
是預期天災地變的威脅,不敢放鬆快樂的去度日。
在西方的文明裡,由於來自科學與宗教兩者的影響,有些人也
相信由內而來的威脅。結果是人們忘了自然的自己,而變得捲入於
一個二手的、大半是想像的文化裡:個人及群體的,被負面地投射
到未來的信念(預言及世界末日)。人們以某種疾病或誇張的行為
來反應。
你的念頭帶動了你的人生、健康、疾病與死亡。一般人都輕忽
了念頭的威力,所以自己的人生充滿變數,無法自主,卻不知
是自己主導出來的。
賽斯如是說:你們的觀念仍然形成你們的實相。沒有一個人是
沒做要死這個決定就死了——而且沒有一樣疾病是被盲目接受
的。簡而言之,你們的念頭可被看做是看不見的病毒、帶菌者,
像個火花,不僅在體內引發了反應,並且在你們所知的整個實
質系統內引發反應。
三.生命的本有特性:
物質宇宙並非是一個劍拔弩張的宇宙,根本上它是建立在其所
有各部份都懷著愛心的合作上。那是被賜予的──生命的賜予本身
就帶來那合作的實現,因為一個合作性的內在關係,身體的各部份
也都各以一個單位存在(一個單位也是原子合作的結果)。
這些原子和分子有它們活在物質中的自己的意識,它們有種驅策力,
使它們想存在並生存於它們自己本性的架構內。它們構成細胞,這
些又組合成器官。器官擁有在其內每個細胞的聯合的意識,而以它
們的方式,器官感受到自己的身分。
器官有其目的——它們作為一個整體在這有機體內所提供的機
能。這種意識的合作繼續下去以便使你有一個活力的身體意識,它
奮力維持它自己的平衡和健康。
如果不是為著這最基本、原始的愛的合作,這是生命本身的一
個先天的特質,否則生命不可能持續。每個物類的每個個體,把那
初始的熱切和生命的歡喜當作它自己的準則。不論哪種物類的每個
分子,以及每個意識,不論其程度如何,都自動地尋求去增強生命
品質的本身(這些特性都是自發性,不須存有在背後操作)──
不只是為它自己,也是為實相的所有一切。(所以生命不可能是無
中生有或無明妄動而有,生命以快樂原理而創造,而創造力本身具備
了快活心情、精神活力、及遊戲感,絕不是苦空無常無我的虛無悲劇,
物質生命在內在生命的相對性虛幻之下,卻也是具有雖虛而實的
實存積極意義,而非如鏡中花、水中月一般的空無。佛教的四大皆
空、五蘊非有,在賽斯而言,每個意識<創造性的意識單位,與佛
教所謂的意識不同>、每個原子都有永不消失的個體性及擴展性。
佛教只看到物體表面,不知其構成原理的自發性合作,所以誤以為
是因緣和合,而結論出緣生緣滅的虛無。因此,佛教的如來藏所說
的常樂我淨是比較接近賽斯的意識說,這是生命本具應該呈現的,
但是人類忘記這生命本具的快樂互助原理而墮落,所以經由經驗痛
苦來喚醒內我的意向以改變現實人生。佛教的基本出發點也是如此
只是某些基本論點搞錯了而出現方向的錯誤,導致隔離現實人生而
自成方外之士;為了追求解脫把生命的價值完成整個拋棄掉,這個
謬誤來自曲解生命的積極創造之意涵而視為無明妄動。佛教不知空
相背後的基本內在宇宙法則與內我天生具有的知識以及架構二與
架構一的互動關係,所以對於器世間的觀察與批判流於膚淺的表象
,十二因緣說是整個結構的基本錯誤,無明害慘了佛教。由無明到
涅槃是個盲動流程,由此才能理解為何賽斯會說看到涅槃要趕快逃
跑。看到此,希望佛教徒不要反彈或憤怒,好好去深思此大問題,
事關重大,佛教真的是在拯救眾生嗎?此根本差異也是賽斯學的罩
門,如能破解,賽斯學也就結束了。也能進一步更加證明佛法禁得
起挑戰,藉著賽斯學讓佛教可以更進一步說明,拓寬論述範圍與現
代話題更接近,如果說不出個所以然,那就危險了,不能只是以老
大心態或浮誇的境界來反擊人家。各宗教都是本位主義者,只有自
己的宗教才是真正的唯一真理,佛教既然批判婆羅門教犯了根本錯
誤,各教教主要不是六道輪迴天界的水平,頂多也只是聲聞緣覺的
位階,只有佛法才是無上甚深微妙法。這是一刀兩刃,指稱別人犯
了根本錯誤也有可能是自己錯誤;同樣的,也有可能是賽斯錯誤。
吾輩凡夫無能力證明,只能指出每個系統根本差異所在,不要和稀
泥認為殊途同歸。)(賽斯的創造論所帶動的價值完成,與佛教的
緣起論、緣起無自性空所帶往的解脫論;兩者是非此即彼,無法兩
者皆是。至於現實世界的異中求同,和平共處,那是另一個議題
。)
p.s 價值完成(value fulfillment):把一個有愛心且對自己的
神聖繁複性有著天生知識的靈(指一切萬有)的本質,和一個無
限大的創造力結合在一起,好讓每個存在都能充分發展自己。也就
是讓內在宇宙的生命能量的每一部分都被賦予了一種與生俱來的
創造性,而試圖以所有可能的變奏完成它自己的潛能,並且在這
樣一種的方式下,以致這樣一個發展,也更促進了實相的各個其
他部分的創造性潛能(自立立他)。因此價值完成可說是所有事
件的目的,它是驅動自然之輪的動力。
生命存在的互動本質:
如果你認為生命的源頭是完美具足一切的,那麼,人自己並沒有
幫忙創造那個內在世界,或幫忙創造出他的美來,而他最多只能試
著在物質上複製它---- 但卻永遠不能跟它一樣的完美。在這樣一
個內在與外在實相的版本裏,在內與外之間那來來去去的流動性以
及相互取予被忽略了。(內在與外在互為表裡,互動創造,架構一
是建構二的物質顯現,架構一能發生的必須架構二的能量支援才能
存在,否則無法存在。所以世間發生的一切悲劇是架構一綁架架構
二接受了。架構二接受而支持其發生,有其必然的原因,所以賽斯
說一切無意外。人類藉由架構一的顯現適時來修正自己,允許這悲
劇的發生就是老子所說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人體與萬物就像
芻狗的工具性意義,在物質世界真的是藉假修真。所以學會在內在
實相或架構二改變觀念與想法,架構一就會跟著實現而改變。讓什
麼現象進入人世間,是人在操控,這就是賽斯所謂的真正明覺。
同樣的,讓什麼現象進入你的生活領域也是你在把關與決定,所謂
涓涓滴水不留意,到了潰堤才來怨天尤人,只會讓自己的人生重蹈
覆轍。嚴格把關才能得到清靜快樂的人生。很多信念都是套裝的,
不是單一取向。)
在內在與外在的情況之間有即刻的回饋(即刻的互動,瞬間同
步異動),但改變物質環境的機動性、必要性與方法總是由內而來
的。(外在的存在呈現必須仰賴內在的能量充填,否則無法存在)
*真正的明覺:
最具有更新力量的概念,以及達到真正明覺的最大一步,就是
覺悟到,你的實相中不可見的世界(架構二)是藉著,透過你自
己有意識的思想和信念,而跳到外在的生活(架構一),因為那
時你就體悟了你之為你的力量,而立刻被被給予選擇的機會。你
再也不能將自己當成客觀環境下的犧牲品。然而意識也正是為了
使自己有更多的選擇而升起的,使你不致於只有一條路可走,而
讓你用自己的創造力形成一個變化多端的內涵。
*外在世界與身體的建構永遠必須靠內在實相完形的種種行動轉譯
而成,它們的效力端賴個人接收內在資料的能力、轉譯內在資料的
能力、操縱能量物質並在物質場域建構它的能力而定。
意識的偉大創造性本來就是你所繼承的遺產,但這份資產並
非純屬人類所獨有。每一個生靈全都擁有這份能力,而在至高與
至微間、至大與至低間,原子、分子和有意識與理性的心智間,
在在都存在著一種發乎自然的合作,也正是由於這種合作才構成
了這個活生生的世界。
合作的本質:任何種類的物體,都是經由組成它的原子和分子共同
合作與內在認同而形成。完形決定了物質的形式。原子與分子本身,
經過它們自己濃縮的理解(內建的意向性),在負責任何特定物質
建構的個人引導,而非強迫之下,形成特定物體。沒有那樣的合作,
就不可能有物質建構。
生命懷著愛心的合作性與互動本質,所以每個意識,不論其程
度,都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而你的每個行動,不論多不重要,
都以一種或另一種方式與每一個別的實相及每一個別的世界相
連。——賽斯所說是人類所不知的,所以不要隨意輕視或拋棄任一
生物,尤其人類。因為不知任一行動都與其他實相或世界相連。如
果知道,對於自己的行動就會更加謹慎。很多人常講,我又沒妨害
到你或別人,我愛幹什麼,干你屁事。 我們不知自己與外界的關
連性,總是以人類思維來看待外界。只能期待科學早日突破,引領
人類走入新世界的思維。
由此可理解老子所說: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
故無棄物。是謂襲明。(襲明,承襲保有道之德,必須從賽斯這段
話來看,才能明瞭,無棄人、無棄物之理。物也是內含意識)
四 我們所認知的自己包含了什麼?
上面提到自己包含了內在自我與外在自我以及身體意識,以下
分析這三者的成因。(待續)
(參閱夢、進化與價值完成 早期課第二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