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照顧當下:照顧這桌出現在你面前的豐富實相。照顧你當下的

自己這種人,並且照顧對你自己獨特性之懷著愛心的珍惜。以這樣

一種方式照顧你的生命,將把你帶到與你自己存在的內在行動更清

晰的溝通裡。

 生命具有多變、目的或意義的本質。可是,這個目的或意義並

不與你自己的存在分開存在。你是生命之意義及目的的一部份——

但那些目的「來自」你自己存在的源頭,是太偉大而無法在如你了

解的個人性結構內表達或描寫。不過,有時當你在聆聽音樂或當你

深深的被情感擾動,並且當你不在它與你之間保持一個很大的距離

時,這種了解常常被體驗或感受到。(夢、進化與價值完成  p.441-2 

方智版  王紀慶 譯)

  賽斯這段話或許不是那麼好了解,照顧當下與先前賽斯所說的

向你的生命投降並且信任你的生命,如此才能肯定你與生俱來的生

命現況,也唯有如此你才能安心的照顧當下,而不至於一心多用或

過多的憂慮,以至於心神散亂。所以照顧當下才能置心一處、才能

靜心,進而與內我有所溝通,感受存在源頭的臨在性。

  賽斯提互動創造論,所以生命是有積極意義與目的的,而因為

架構一是架構二的顯現,本質與現象互為表裡關係是二而一的,所

以生命的目的或意義並不與你自己的存在分開存在。身體是靈魂的

顯現,照顧當下就是看著自己的靈魂,順藤摸瓜就可到存在源頭。

佛教視身體為虛幻無我,因此繞過身體而往內心求合一 ——佛在靈

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生命是妄動而有的,沒有目的與意義

,人活著就是要讓生命驅於寂靜進入涅槃,讓個體生命不再現起。

 

  賽斯的照顧當下與禪宗的活在當下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為了

與源頭接觸,只是當下的根本意趣有別。關於這點,奧修對於佛陀

的獨到闡述可以幫忙進一步的理解與運用。

 

  內觀靜心-----佛陀為整個靜心過程帶來全新的詮釋,他說:早

晚一小時的靜心或者一天要做四、五次的靜心是沒什麼價值的。

心不可能是從生活分離出來的一段活動時間,靜心必須成為生活的

同義詞,必須像呼吸一樣;你不可能只在早上和下午才呼吸一個小

時,否則下午就永遠見不到你了。靜心一定是像呼吸般的東西,即

使睡覺,呼吸也不會間斷;也許你陷入昏迷,但呼吸還是繼續著。

  佛陀說,靜心應該是一種不間斷的現象,這樣才能使你轉化。

以此,佛陀發展出一種全新的靜心技巧。(p.34-5) 

 (中庸所說的「道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陳炘鈺也提到

「" 靜 " 即空之工夫,必記在心上,靜法是必須要自然,行靜、食

靜、睡靜、講話靜、待人靜、勿激動、勿緊張,事事要看開,人在

世上,本來不如意的事情多。日常這種事情(靜)不可停,心不離

靜。一切靜是非常重要,不可斷靜。行靜、食靜、話靜、待人靜、

睡靜、心不斷靜。靜才能看出一切妙法,靜達成一切。靜即空,心

即空,一切靜。」這些不同說法與賽斯的照顧當下,意思是大同小

異,不如此,無法感受到內在的存在源頭。所謂不間斷的靜,並不

是要你整天不苟言笑板著臉孔,而是指你的內心隨時是靜定的,不

管在外表上你是歡樂的、忙碌的或是悲傷的,你的心依然是靜定的

,不會因為外境而亂心。有的人得意忘形或怒氣沖天、心亂如麻,

解決不了事,甚至鑄成大錯。大學講定靜安慮得,心靜才能產生智

慧,對於與內在的溝通這是不可或缺的。)

 

  有意識-----覺察:佛陀教你如何去生活——不為任何目的,沒

有要達成甚麼,而是在此時此地成為喜樂的。他教導如何覺察地活

著,不是說覺察能帶給你甚麼——覺察不是任何事物的手段,覺察

的目的就是覺察本身,覺察就是手段和目的兩者,它的價值是本有

的。(p.22)

  佛陀不談論來世或有關來世的東西,他只教你如何處在今世的

這裡。如何警醒地、有意識地、留心地處在這裡,如此,你的空無

就不可能被侵犯,你內在的空無將不受染著、玷汙,可以不受染著、

清淨地活在此處。這麼一來,你便能待在這個世界,但世界無法

占據你。

  佛陀的靈性論調別有風格——是一種沒有理想、沒有未來、沒

有「來世」的風格;它是一朵此時此地的花朵,無所求,一切都具

足了。只要變得更警醒,你就能看到更多、聽到更多,你就會更臨

在。(空相以外的存在是虛幻的,你不能對虛幻懷抱理想與未來)

 因此,佛陀的整個訊息就是變得有意識(專注在當下的所思所

別無理由,只為了有意識——因為意識帶來存在,意識造就了

你,它造就一個全然不同的你,那是你無法想像的。在那個你裡頭,

「我」已經消失了,不再有我這種概念,你不再受任何框限----只有

純粹的空無,無限、無邊無際的空無。(p.24)

 

  涅槃——字面上的意思是「將蠟燭吹滅」

 有意識的覺察最終證入空性,也就是涅槃,佛陀說你所謂的「我」

不過是個火焰,因為你的欲望,它才燃燒下去;當欲望全部消失時

,蠟燭就不見了,所以火焰也隨著消失——消失在虛空中,不留絲

毫痕跡,你再也找不到它了,它已經消失了,不再有任何的認同、

任何的局限。

 因此佛陀才選了涅槃這個詞,而不是領悟,因為領悟還是帶了你

某些自我的優越感——你是有所領悟的人,你是個解脫的生命體,

你悟道,你有智慧光明,你已經找到了甚麼,但那個「你」還是在

那裡。

 佛陀說「你」會消失——那麼還有誰要去找到甚麼?(心經所說

的無至亦無得)你消失了,你只是各種元素的集合,現在每種元素

都回到源頭,而個體的認同已然不再。不過,你會像宇宙一般存在

。涅槃無法創造欲望,甚至也無法產生達成它的欲望。佛陀認為這

就是涅槃的美,能使你有任何欲望的用語都幫不了你,因為欲望就

是痛苦的根源。唯有消解才能保有純淨無染的狀態。(p.25-6)

  (以上引自 與先哲奇人相遇 佛陀篇  奧修 著  生命

潛能出版社)

 

 

  從這裡就可看出佛陀與賽斯的根本差異,賽斯說看到涅槃就要

趕快跑開,個體性小至粒子、細胞,只要誕生就永不消失,而且無

止盡的不斷做意識上的擴展。這個根本差異來自空相與第五次元空

間的理解不同,心經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雖虛幻也是由空相

中妄動而起。而賽斯的第五次元空間,本質上也是空相,但是一切

實相及宇宙萬事萬物都由此而產生,是積極創造而非無明妄動,各

類實相與生命依其感官知覺而感知自己的存在,對於他類存在卻無

知覺,彼此互不干擾。第五次元空間依內在宇宙的五個法則創造,

佛教不知五個法則,到空相就止步了,所以與老莊及整個印度靈學

系統都走向回歸回到空相中,以為與存在合一就是生命的最高境界

與終極意義,因為只看到色相的虛幻不實,卻不知色相存在的積極

意義。原因就是不知內在宇宙的五個法則,尤其是價值完成更影響

了人生的積極作為與創進。

  在一切萬有之內,創造的希望 、欲望和 期望存在於所有其他

的事實之先。這些欲望和期望的強度和活力而後變得如你們所謂的

不可忍受 , 因此 一切萬有被迫去找產生他們的方法 。

賽斯朝向互動的創造論,創造的希望、欲望和期望開展出一切。

佛陀朝向回歸源頭,所以因著欲望而產生的自我等等總總的一切都

必須消失,欲望因此成為輪迴無法出離的痛苦之根源。

  由此可以明確看出賽斯與佛陀是兩個背道而馳的系統,永無交

集。把兩個人類比畫等號,是一種嚴重的誤解,甚至可以說完全不

懂賽斯與佛陀主要的生命思想是在表達甚麼。

  賽斯的照顧當下是要你與內在的存在連接,幫助自我去開展。

佛陀等有意識的覺察或靜心,是要你消解自我,回歸到如如不動且

具足一切的源頭,與存在合一,永不再出現個體性。

*p.s 有關賽斯談個體性與涅槃的問題,請參閱:

  個人性與完美的迷思

  http://selfpossession.pixnet.net/blog/post/232432793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思想體系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也乎 的頭像
    也乎

    問風部落格

    也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