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661de44e5874721bf2d205fa566e28f  

 

       照片來自「驅動之家」

 

 

 

 

 

        道德經: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

     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注釋:

 1.馳騁  本章的馳騁與馳騁田獵的追逐不一樣,本章的馳騁是

        驅使、使役之意,也可以說是推動。

 

 2.入      一般都解為進入,既是毫無間隙,如何進入?本章的

      入是攻下、奪下之意。

 

3.不言之教    言教不如身教,以身作則有示範教導、潛移默化

        之作用。也就是和光同塵的一家親,足以服人。

 

4.無為之益  為政者都是靠法令規章禁制來管理老百姓,然而   

        法令越多,老百姓因需求或達不到就不斷有犯法

        或心存僥倖、陽奉陰違的情況出現,身心不得安

        寧,甚至無法適才適性的安樂生活。

        沒有法令就沒有違法的事情,為政者布置一個安

        和樂利的環境,以身作則的示範和見素抱樸的教

        導,依道無為而行就可達到至柔與無有的強效。

        也就是道德經所說的使夫智者不敢為;若有人蠢

        蠢欲動,則鎮之以無名之樸。從第三章可知,無

        為之道是有配套措施相輔,否則如孟子所言「徒

        善不足以為政」。

 

       

 

 經文譯解:

    大自然最柔順的水一旦達到究極的至柔,就像山洪暴發、

 土石流、海嘯足可推動最堅硬或最固定不動的事物,甚至是摧枯拉

 朽、橫掃一切。平日看似不存在的風雷地震,一旦發威起來,足可

 力拔山兮、粉粹無間隙的頑強之物。由此大自然現象,我理解到柔

 性或不強制的管理也有其威猛之力,足可勸服一切冥頑不靈之徒,

 無為的效益功用確實可行。

    以身作則能夠潛移默化無需法令規章禁制的無為管理之大

 效用,天下間的為政者極少領會到也極少有人去實踐而達此大道

 之境。

 

 

 本章之探究:

   本章延續第四十章,講弱者道之用。看似平淡無奇,一般的註

 解也看不出本章的特別用意,讀者略略看過,大概也不會特別留意

 ,所以較少被後人注意而引用。

   一般人都會懷疑無為而治的可能性,所以沒有任何諸侯王接受

 老子的獻策。柔弱勝剛強,有時也會像雞蛋碰石頭,所以俗話說人

 善被人欺。大多數的人從社會現象很難去接受凡事都可以柔克剛。

 這種疑慮導因於對道德經的理解不透徹。本章就是在消除此疑慮。

 

  道德經講抱一為天下式,也就是整體去看待,不落入一隅之見,

 更不會落入兩端的極端走向,所以總是說知其雄,守其雌;知其榮

 ,守其辱;在掌握整體而行的同時,偏向凸顯柔弱守下的一方,但

 是柔中帶強,靠的就是道的智慧。所以本章的至柔用的就是比較級

 ,也就是柔是有比較級,剛柔並濟才能發揮作用,所以面對強權威

 勢,至柔足可屈服冥頑,無有之大道也能讓頑石點頭.道德經難得用

 馳騁與入(攻下),如果不注意此用詞,對於柔的全效用就不免

 有疑慮。至柔不同於怒目金剛之威猛或疾言厲色之強制性,但是其

 強效卻是毋庸置疑的,大自然現象可明證。大道之柔確實可春風化

 雨也可春雷驚蟄一般喚醒冥頑不靈或昏沉之人性。(病毒微細到肉眼

看不到 ,但是任何生物一旦遭受病毒攻擊 ,若無治療 ,很難存活 .

千年神木夠高大與巨大堅韌 ,但是也經不起長期的病蟲害或蟲蟻長

期的啃蝕 ,終將死亡而倒下 .這就是至柔摧毀至堅的普遍現象,當年

達爾文大概忘了這一層面 ,只看到弱肉強食,而誤認物競天擇.)

 

   一般人喜歡說愛可溶化一切,但是也有不少人卻深受被愛之苦

 ,可見愛也不是那麼容易,光憑一顆愛心是不夠的,徒愛不足以自

 行,人的想法不改變,所有的轉變都只會是曇花一現。

  愛是很模糊的行為,適時且被需要的愛不容易。自以為是的愛

 只是騷擾或二度傷害。愛的難度看事件而定,捐款或隨手幫人一下

 是很容易。牽涉到對方的心境是最不容易的。大道之柔是剛柔並濟

 ,智慧與自制是前提,所以說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設身處

 地為對方著想,而不是以己意強加關懷,如一般父母愛子女,卻讓

 子女痛苦,父母總說我一切都是為你好,你長大了就知道父母之苦

 心。這種智慧差別來自,道是適才適性,純任內在生命之本然去發

 展(當然,老子是把本然導向於道性而非為所欲為,否則老子無須

 講那麼多。).道德經重視的是道之德行之發展。父母親看重的是現

 實社會的價值觀與社會地位,所以以過來人之姿輔導孩子走向未來

 的康莊大道,而非靈性之成長與擴展。所以偏向技藝與實用知識之

 強調,先把個人興趣與渴望擺一邊。雖然也強調做人的道理,與道

 比起來,落差還是蠻大的。這也不能怪父母,整體人類自古以來的

 走向就是追求現實的名利以保障生活與保護家人之安危。有心人雖

 然也不斷探討人生之意義以及探究人類何去何從?影響力依然有

 限。

 

  主政者與父母親以身作則,為老百姓或子女布置妥善之成長與

 生存環境才是當務之急,否則光靠強制與勸誡或懲治是無法達到所

 要的期望。

 

 

 

arrow
arrow

    也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