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82102_1035745633188115_5699110437855512921_n  

 

Karijini National Park, in Western Australia's Pilbara

卡瑞吉尼國家公園是澳洲第二大的國家公園

Photo Copyright © Neither Haven NOR HELL

 

 

**這個小瀑布流下的水,決定了這潭水的性質。小瀑布就像人的

 念頭,你的念頭帶動了你的人生、健康、疾病與死亡。一般人

 都輕忽了念頭的威力,所以自己的人生充滿變數,無法自主,

 卻不知是自己主導出來的。

 賽斯如是說你們的觀念仍然形成你們的實相沒有一個人是

 沒做要死這個決定就死了——而且沒有一樣疾病是被盲目接受

 的。簡而言之,你們的念頭可被看做是看不見的病毒、帶菌者,

 像個火花,不僅在體內引發了反應,並且在你們所知的整個實

 質系統內引發反應。

 

當你的眼睛閉著時,有一些形狀及構成物會出現,那是原子、

 分子與細胞之完美複製品,但你們卻沒把它們認知為如此。

 

 

 賽斯:我所有的死亡補足了我的人生,因為對我而言似乎別無

     他途。

 ──每一世的角色轉換以及環境與主題的變化,就是為了價值

 完成:一世無法完成"試圖以所有可能的變奏完成它自己的潛能"

。轉世系統(非六道輪迴)是生命的慈悲與富足,有它的美感

 本質。不能因人的犯錯痛苦而否定轉世的美意。大異於無明

 而起的六道輪迴,認為人類無盡的悲苦永無出期,所以要尋求

 解脫。而且身體完美的多功能,因為無知不解不會使用,而以

 誤用的貪嗔癡等負面行為來否定身體的寶貴,視它為臭皮囊、

 觀身不淨等等。佛教以負面的視角觀察人生,以偏概全而認定

 人生是苦空無常,急欲逃脫;無法看到生命價值完成的積極意

 義。

 

   悲哀、無望、仇怨的人會覺得生命是無止盡的輪迴,所以

 期盼解脫逃離。 嚐到生命甜頭的人,就像一首曲子在與不同的

 樂器、演奏者的合作中,發現了變化無窮的奧秘。 一期生命經

 歷各種年齡層的不同體驗,加上學習程度與體會的不同,又組

 成了無盡的變化。每一世來又都扮演不同的角色,有如演員的

 角色更換,如是又是幾番揮彩多變的組合。生命的慈悲,讓你

 不斷的重溫童年的安適與歡樂;青春的好奇與探險,中年的建

 立與責任, 晚年的孺慕憶往,構思下一趟旅程。多美的設計,

 是人自己把自己推入哀怨的輪迴。夢、孤獨、記憶、愛等等任

 一元素都有無窮的變化,像音樂一樣,你覺得音樂會有窮盡或

 不斷重複的一天嗎?年輕的夢多如髮絲,年紀大齒危髮禿,夢

 也跟著稀疏。是啊,點滴到天明的聲聲入耳,無眠又如何入夢

 

 

 七情六慾各種情緒都是生命內具的元素,

 所以人能反應出來,

 生命中沒有的,我們反應不出來。

 但看我們如何界定各種情緒,給它們新面貌,

 然後,決定讓什麼情緒在我們的生活中馳騁。

 就像你對苦樂、無常與有常的界定一樣,

 然後你決定了你的快樂及對待之道。

 對人生的反應與感想,確實掌握在我們的手中。

 

 

 內在實相沒有的,人就不可能發展,

所以了解人體究竟具備多少功能可發揮,

就像了解電腦具備多少功能可運作一樣,

了解越多越能創造出不可能。

潛能確實無限,

而所有生命都朝向試圖以所有可能的變奏完成它自己的潛能

只有透過轉世系統,個體生命才能達成此目標。

轉世與愛一樣,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問自己,內容是你自己編

寫的。

 

 

 ***

疾病是健康的一部分,沒有疾病,人不可能存在賽斯如是說。

 所以,我們面對疾病的態度是錯誤的,對治的方向也錯誤,所

 以疾病的種類越來越多。同樣的勇敢與脆弱也是同時並存

 是我們把脆弱汙名化,面對脆弱的態度不對,改變的是態度,

 而非跨越它。整體來看待一切,而非以偏概全。大自然展示給

 我們看的是強弱並存,並非菁英式的強者天下。牙齒的堅硬與

 舌頭的柔軟是並存和諧的,所顯示的是剛柔並濟之理,如果互

 相較勁,恐怕你不會有好日子過。

 

 

 迷思:人類的文明、文化創作、個人事件與世界或群體事件,

       甚至是宗教、科學都是由此升起。

 迷思並非是一個對事實的扭曲,卻是事實必須由之而來的子宮

 「迷思的形成」是一種自然的心靈特性,一種心靈成分與其

 他成分組合在一起,以形成對內在實相的神話性表達。然後那

 種表達又被用為一個模型你們的文明就組織於其上,而它被

 用做一個感知的工具,透過它這個透鏡,你們詮釋在歷史範圍

 你們人生的個人事件。(人生的林林總總其來有自,有其價

 值完成的積極意義,不是佛教所說的無明緣起。)

 (參閱個人與群體事件的本質第三章 p.88-92  方智版)

 

 

 

 **觀身不淨與懺罪

 

**佛教四念處(四念住)之觀身不淨

   釋迦牟尼佛臨入涅槃時,告訴阿難陀及弟子說:「 我入滅

後,汝等比丘,應依四念處安住。」由此可知四念處之重要性。

佛教最怕的就是這個身體,就像老子所說的吾所以有大患者,

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對佛教而言,身體似乎無法

控制愛慾,所以想盡辦法醜化身體,讓你對它毫無遐想,專心

修道。

 

 欲愛、色愛是生死的根本,只要有一點點貪愛的念頭,將來還

是要繼續受輪迴的果報,所以修習觀身不淨,來破除我們自己

及他人對身體的愛著,以及破除欲愛、色愛的根本煩惱。

 在日常生活當中,看見自貪愛的人,我們就會開始打妄想,想

那個人的頭髮很飄逸,身材很勻稱,或者面貌姣好、清秀、有

氣質等,種種念頭就會開始念念遷流,所以用觀身不淨

道理來思惟,破除對「淨」的執著。不淨的觀法很多種,例如

:五種不淨、七種不淨、九孔流不淨及白骨觀等。

 (欲愛這一段引自中台世界觀行法門之四念處)

 

 

  針對觀身不淨,賽斯的看法

 就如動物撿起了牠們主人的特性,細胞也極受你的行為和信念所

影響,如果你肯定你實質存在的「正當」,那麼你就幫助了在你

體內的細胞與器官,而在無意間仁慈地對待了它們。如果你不信

任你肉體的天性,你也會把這種感覺輻射出來,而不論你採取了

那些保健的措施。甚至就像動物一樣,細胞與器官也知道你不信

任它們。

 

以某方面而言你使抗體與你作對,只因你不確認你的肉體存在

於時空中的正當性。(佛教說比丘要常帶三分病,三分病有各種

不同解讀,不管什麼說法都與賽斯大不同。出家人身體普遍不很

健康,是否起因於對身體的不信任?賽斯認為身體是可見的靈魂

,兩者是二而一,何其慎重:你要做的是儘可能信實而美麗地

在你的身體中創造你的心靈。)

 

  對身體的不同看法也導致往內探索的不同方向,

賽斯是搭升降機直上,在其內體驗到內我天生具有的知識以及

基本內在宇宙的法則,而引出價值完成的意識擴展

佛教是搭直升機直上頂樓(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一超直入),

只看到一片空蕩蕩,所以強調證入空性為究竟,錯過了內我天生

具有的知識以及基本內在宇宙法則的認知。以致一切都變了調。

 

 

 **佛教認為人為了這個臭皮囊,無始以來不斷造業,幾乎是惡

貫滿盈,所以在六道輪迴永無出期。惡業還不完,所以聰明的人

類就想出懺悔法門,藉著五花八門的懺罪方法,莫非是想要懺罪

清淨,讓自己可以順利解脫(有興趣可參閱:中國佛教早期懺罪

思想之形成與發展 釋大睿)。

 

 關於有罪的自己,賽斯當然也有話說

  如我的確暗示過的,身體是一個奇蹟式的有機體而你們只不

過才學會其最簡單的構造而已。你們並不了解靈魂或身體的屬性

,然而,身體被給了你,所以你可以藉由身體來學習

   地球的屬性是要領你進入靈魂的本質。

   你們創造了物質的實相,然而你們卻不知道如何做到的,

   如你所了解的大自然是要做你的老師,你並非其主人。

    所以地球的美好構造是要引領你去質疑你自己的來源。

  世界遠比你們假設的更多,你的物質性身體就配備好去感知

  比你現在容許它所能感知的要多得多。

 

 肉體生命的誕生既不是偶然也不是錯覺,而是一個了不起的

自發秩序的結果──由意識單位的能量創造性自發地形成的身

體秩序(自發性是基本內在宇宙所依據的法則之一)。

 

 

 思想與身體息息相關,思想與身體相互作用,而變成身體的

  一部分。

  對於是非的概念和你身體的化學性是密切相關的,而你不能

把自己的道德價值和你的身體變化分開如果你相信自己是好

人,凡事問心無愧,樂於助人,你的身體會工作得很平順,身

心愉快。但是你如果時時自責,時時懺悔自己的罪過,認為自

己罪孽深重或不夠好,沒有信心也走不出去那麼你的身體就

會逐漸出狀況

 

 你們的宗教強調罪惡,你們的醫學界強調疾病。許多復辟的玄

祕學派都推崇慾望的死亡(無慾,如宋明理學所推崇的存天理

、去人欲,一般所說的無欲則剛)、自我的滅絕(無我,犧牲

小我、完成大我),以便把物質元素變煉到一更精細的層面。

在所有這些例子當中,個人清晰的心靈與生物的健全性受到矇

蔽,而無法把握當下這寶貴的一刻。

 

  人間的生活應是獨特的、有創造性的、活生生的經驗,

  然而在他們眼中,卻變成只是一個更高境界的黯淡倒影。

                 (空中花,水中月)

 

身體變得迷失了方向、被蓄意破壞了。在身與心之間清楚的

溝通線路變得阻塞住了。

 

於是個人及團體的,疾病與其他狀況就產生了,那是意在

把你們領入其他的了解裡面去。(疾病與災難是要讓你去找出

錯誤之所在,進而加以改變。)   

 

 

 

arrow
arrow

    也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