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0204  

黑洞精神(石刻):大自然分工合作消解掉所有沒有生命意識的

屍身與物體,轉化成有用之能量。賽斯說黑洞與白洞是一體兩面,

,黑洞把宇宙垃圾及死亡之星體轉化成宇宙有用之能量,釋出能量

即是白洞。人的成長或是宗教所謂的修行行為就是努力把負面能量

轉化成正面能量,也就是把屈辱、折磨、吃虧等等人類不願接受的

痛苦轉化成成道之資糧或是成熟之人格。對於生命的成長,這種轉

化很重要,就像胃部把食物消化成人體所須之營養,生命才得以成

長。因此吸收消化已經是生命成長的必然途境。金剛經的忍辱仙人

及道德經的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乃至六祖的煩惱即菩提都

是這種精神的代表與解說。而佛法的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是正面的表

達,但在過程中也必然要有此轉化負面能量的智慧,才能持之以恆

 

   寫意、寫實、寫心——兼談什麼才是成佛之道

佛法既說真如自性(或曰佛性、空性)如如不動、完美具足一切、

沒有變化,又說萬法唯心造,可見性與心是不一樣,心是所有生命

的主導,心雖源於性,但是這個幻化的生命所具有的心,在未達到

清淨心之前,當然是能幻化一切萬法的雜染心。心猿意馬(寫意),

所以變化無常且莫測;心如工畫師(寫實),所以能造萬法,但是

心如何造萬法呢?賽斯說:你要做的是把「信念」、「情緒」、

「想像力」全部結合起來,在心靈上製造出一幅你想要在實際生活

中發生的圖畫來。然而,思想(信念、想法)包含它們自己的電磁

實相,有它們的形狀,你的念頭或是你的思想,並不存於虛幻之中

,好像僅只是沒有實質的幻象或幻影,它們全都有著一種電磁性的

實相。它們影響你的身體並且自動的會被你的神經系統所轉化,變

成你血肉中的東西,或你體驗的東西。

所以你一定要學會如何來直接處理自己的信念(也就是掌握自己的

心),在行動上掌握自主(境隨心轉),而不是對環境作盲目的反

應(心隨境轉)。

心既是變化的,不像性是完成的,所以須要經過學習與成長,以期

達到心性一如。這就是寫心。

佛法認為物質世界如空中花、水中月,虛幻不實。然而,賽斯認為

物質系統雖是一個幻象,但你們必須接受它,而從物質世界的觀點

試著去了解那超越它而存在的實相。既然這幻象存在,它就是真的

(龍樹的世俗諦比起原始佛教認為世間是苦空無常已向世間邁進一

大步,比起淨土宗認為世間是五濁惡世要趕緊逃離到極樂世界,龍

樹對於世間的正面意義是肯定的,沒有世間還成不了佛。逃離世間

絕對不是上上之道。)。你們不知道你們自己的本體和實相的內在

部份,因為你們無法把們客觀化,因此也無法去知覺它們的存在

那些視物質生活比一些更完美的靈性存在要卑下的人,對整體的物

質存在是非常不公正的。物質生活處處都充滿了來自源頭的宇宙能

量,因此,它幾乎不可能比它自己的組合要低下。肉體的實相是存

在的一個燦爛片段。它不能比存在來得低下。由於你們如此常常由

一個極為狹隘的信念系統去看你們的世界,以致常誤讀俗世生活的

含意。

如果你無法體會物質世界的這一層含意,你就無法深切體會色即是

空、空即是色的究竟意涵,也無法理解不依世俗諦,不得第一義諦

的真實意。如果你理解了,就能了知為何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才是真

正的成佛之道。慈悲喜捨必須在人間才能對應,所以須廣行菩薩道

。既是無量心,就是永無止盡,如果你還心存解脫的觀念,那就是

把色空分為二境。當你了知空性的究竟意義是建立在色空不二的大

慈悲心上,而非建立在證入空性的無餘涅槃上,如此也才能理解為

何菩薩不入無餘涅槃,由是而了悟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才是真正的佛

心。那麼你說,釋迦牟尼佛現在在那裏呢?

宗教由人所創見,勢必也要跟著時代思潮的演進而適當的轉化,才

能為當代人所接受而生存下去。佛教在世間的生存,無可避免也是

要經歷這些階段,一再蛻化才能生存。中國佛教也從全盤吸收到走

出自己的路,但不出原始佛教的解脫觀念。但是印度佛教也從早期

山林佛教的解脫思想轉進到即世間而出世間的大乘菩薩道的精神

,悲憫眾生、救度重生不能再逃避世間,但是成效不大。因為當權

的上座部(小乘)佛教並不推廣,以至印度佛教終於走入滅亡。佛

教始終無法跳脫解脫的觀念,以致習慣於躲起來修行或在山林間與

人世間做一明顯區隔。雖然當代提倡走入人間的人間佛教,積極做

出無私的奉獻給這個社會,但還是不普遍,大部分依然執迷在解脫

生死輪迴的漩渦裡。

民初太虛大師所提出的「人成即佛成」以及印順法師所強調的「釋

迦在人間成佛,而非在天上成佛」,都是在強調了悟色空不二的究

竟佛法之後,就不要再有解脫的想法。唯有在人世間廣行慈悲喜捨

四無量心才是永恆的成佛之道。做得到即是佛,也就是見證了心佛

眾生三無差別,何須再來個解脫的追求?無至亦無得,當體即空,

當下之間人成即佛成。六祖所說的「離世覓菩提,猶如覓兔角」,

簡直是當頭棒喝,離開人世間,那來的成佛之道?

 

arrow
arrow

    也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