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經否定人性的真實性,只肯定空性為唯一真實,生存的目

   的就是消滅虛幻的人性,讓空性再度顯現。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

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

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

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心經不斷的被譯解,還是難懂,有些人把它講得太玄虛或者太

複雜。如果把重點擺在內文的解釋,可能會霧裡看花,抓不到重點

,只是背了很多佛法的名相。所以盡量單純化的來談心經。

  心經只是在談一個觀念,而這個觀念扣緊了釋迦摩尼的教法,

言簡意賅,容易實踐,聽懂了,相信了,奉行一輩子也不須再聽經

、看經,符合當時一般老百姓的真實生活以及知識水平。釋迦在世

時,已經派遣徒弟四出傳道,並無在他身邊跟隨一輩子,而且釋迦

也嚴禁徒弟以梵文傳道,必須以地方語言讓大家聽懂,所以他們只

是在傳遞一個簡單易懂的信念,而不是後來的佛教所演譯出的浩瀚

難懂的佛法。中觀與唯識只能存在於高深的那蘭陀大學的殿堂,與

民間佛教的發展已經是南轅北轍了,所以佛教轉入與本土的神教結

合,演變成印度密教,終至在印度本土消失。秘術與咒語徹底違背

了釋迦的教法,大乘佛教所推出的菩薩道,雖然符合了時代的需求

,但卻把釋迦的教法淹沒了,從心經可以了知這之間的根本差異。

  心經與釋迦只強調一個「空性」才是究竟的真實,其餘的生命

現象都只是空中花水中月的虛幻,如果你相信生命是真實的,而與

之相呼應,就會沒完沒了,永不出離。所以你如果相信釋迦所說,

「空性」是唯一的真實,那麼只要你的心扣緊空性並與之相呼應,

不再與世間呼應,那麼你的生命就會進入空性之涅槃,也就是解脫

了生命假象的纏縛。試想:如果你對水中的自己的倒影執著為自己

,那麼當有人對你的倒影丟石頭或潑糞,你是不是會與之衝突,進

而有種種的情緒反應;但是如果你明確肯定那只是水中影像,根本

不當一回事,無論對方有任何行動,你都如如不動,一點也不受影

想。同樣原理,你如果真能徹底相信人的生命確實如水中影像那般

虛幻,你還會為現實人生計較或計畫大展鴻圖?你不可能為水中影

像張羅打點或擔驚受怕,問題是你能一輩子真確生命的虛幻性而無

動於衷嗎?就像釋迦面對釋迦族被殲滅也不做搶救動作嗎?如果你

真能看破生命的虛幻,你還會心有罣礙、有恐怖、有顛倒夢想?當

然不會,如果還有,那就是視生命為真,當然就永無出離之日。所

以這是一超直入,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更沒有什麼頓悟與漸悟的

問題或是次第漸修的拖延戰術,說穿了只是捨不得人生而已。你不

會發心思去研究與分析空中花水中月的假象問題,同樣的,你如果

相信空性是唯一的真,確信生命現象是虛幻的,你還會花那麼多的

時間去研究分析這個假象嗎?所以問題只在於你信或不信?佛教因

為不信釋迦的教法,所以發展出八萬四千法門的拖延戰術以滿足眾

生對於人世間的耽念,把佛教搞得五花八門,符合社會的發展與需

求,菩薩道與人間佛教可以搏得世俗人的掌聲,但是卻嚴重背離

釋迦的教法。所以毀滅釋迦摩尼佛法的其實就是佛教。

  諸法空相,空中無色身,更沒有依色身而有的六根、六識、六

塵,也沒有十二緣起,當然也沒有因果輪迴或修道得道這些問題,

空性如如不動,當然也沒有物質世界的生滅、垢淨、增減等問題,

不管是空或有(色),其實都只有實相一相,也就是空相或空性,

所以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都只是空相而已。如果一輩子都能

堅持與空性相應,不與世間相應,必能證入空性。釋迦摩尼的教法

就只是這樣而已,相信了就是易行道,不相信就是說破了嘴,說了

三藏十二部經教依然不信。佛教所作所為無一不與這個世間相應,

根本不敢談釋迦的教法,就像現在的國民黨不敢談統一一樣,只能

以「終極統一」為目標來欺騙自己,佛教也是一樣,用成佛要三大

阿僧祇劫來欺騙自己,所以「解脫」也只能視為終極目標,這其間

還是要與世間糾纏不清,否則消災超渡的籌錢活動就玩不下去了。

這種修法莫說三大阿僧祇劫,就是三千阿僧祇劫也翻不了身。

p.s 補述:
  
心經講述一個觀念——是諸法空相,空相也就是佛法所強調的

實相一相,其餘皆幻相,所以才說空中無現象界所呈現的一切,既

然這樣,為何還說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因為從本質上而言,一切

只有空相,就空相而言,怎麼講都一樣。所以色即是空不能從現象

來講。

  當你的一切言行都與空相應,久而久之自然呈現空相。空相、空

性或佛性、涅槃、真如等等意思都一樣,只是從不同面向談同一個

問題。因此空相不是一個觀念,而是生命的實境。但是空相(佛性)

要如何落實在人生中?而不是像阿羅漢放空以對,怕顛倒而不敢走

入人世間,如此反而肯定了人間的真實性,如何能說是開悟呢?所

大乘佛教的即世間而出世間,中觀的不依世俗諦不得第一義諦,

就是在展現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中道精神,透過慈悲喜捨四無量

心的真實行動,讓空相有了落實的行動方針,而非遁世的藉口。

此涅槃(空相)並非離世之究竟解脫,所謂當體即空,何須另立離

世解脫?所以六祖才說:離世覓菩提,猶如覓兔角。

研究佛法的人太多,各說各話,才讓佛法顯得異常難懂與複雜。我

的理解也是個人一偏之見,多聽也不是壞事,所以六祖說:不可沉

空守寂,即須廣學多聞。

(   2023 01 補記 :   以上所說是根據佛教的說法   .   但是真實情況是釋迦

牟尼並無出家  ,出生在一般家庭而不是什麼王子 .  龍樹來自阿修羅道 ,

這兩個基本事實搞清楚   ,   才能釐清賽斯資料所說與佛法的根本差異  . )

(   六祖的金身不壞是徒弟搞出來的 , 並非六祖死後的真實情況, 六祖

壇經也是後人寫的  ,   與六祖所說也是有落差 , 大概是為了配合塑造

六祖的禪宗形象, 六祖並無禪坐 , 佛不禪坐也不持咒 , 更不會教人

念佛或修什麼法門 , 阿彌陀佛與淨土宗也無關 . 總的來說  , 佛教與

真正的佛 ' 菩薩無關 .)

 

賽斯:1.如果你接受你的生命在宇宙裡的正當性,那麼,你的理想

就會與你的天性相配。你的天性將會相當容易的被賦予表達,因此

它們可以增益你自己的成就,並且也同樣的增益了社會的發展。所

以不要讓認為你自己是無價值的這種恐懼擋了你的路。積極表達你

的理想主義到你所能做到的不論什麼程度,這是很重要的,因為這

增加了你的價值感與力量感。

  你必須先要承認你在自然的架構裡的存在,接受你做為宇宙的

一部分之自我價值,並且也給予每個其他人同樣的認可,同時也尊

重在所有形式裡的生命。每一次你肯定你自己存在的正當性時,你

也幫助了別人,你的精神狀態是這星球之心靈氛圍的一部分。

  許多人寫信要求我把達成靈體投射、神通的進步或心靈的了解

之正確分法概廓出來。  可是以這本書(個人與群體事件的本質)

自己的方式,它的確是為了帶來這種能力的發展而寫的,因為,並

不是方法的缺乏抑制了這種活動。反之,「神通的進展」是被我們

一直想令你注意的那些非常負面的信念所阻礙的。

  你們許多人一直在尋找可以信賴,並且向之求助的某個彷彿很

遙遠的靈性的「內我」,但同時,你卻一直不信任與你有如此親密

觸的熟悉的「自己」。你在自己的那些部份之間建立起不必要的

分隔。

 有許多追求靈性進步的派別教你要「去除你心中的那團衝動與

望」,去把你現在的自己推到一邊,而去找一個更大的理想化版本

(佛法視現在的自己為虛幻,要悟得本心本性才能跳脫出虛幻的物

質世界)。首先,你本是的自己是一直在變化而且從來是不穩定的

以那種定義來說,的確有一個內在的自己(內我),但是那個內我

你目前存在的來源,透過你所感知的衝動而表現。內我提供了朝

你最理想的發展天生固有的靈性上與生物上的驅策力。那麼,你

須信任你現在就是的自己。

  如果你想以最深的方式了解自己,你必須以你自己的感受、情

緒、欲望、意圖與衝動開始。(心經則是以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但

是龍樹的中觀卻認為不依世俗諦,不得第一義諦;六祖慧能也認為

離世覓菩提,猶如覓兔角;大乘佛教開始推動即世間而出世間,不

再視世間為虛幻不實,而以菩薩道積極介入人間世,改變了釋迦的

教法。就這個觀點而言,大乘佛教是比較貼近賽斯所說,雖然他們

的終極目標依然不一樣。)的知識及神通的智慧是一種自我統

一感(內我與外我合一)之自然結果。

.衝動與存在之本質: 

如果你害怕你自己的衝動或你自己存在的本質,那麼,沒有一

方法會有用。你們大多數人都了解「一切萬有」是在你內的(佛

的本心本性也在你內,不假外求),上帝是在創造之內,在具體物

質之內的,而「祂」並不只在實相的外邊,像某個宇宙的指揮者那

樣的運作。你必須了解靈性的自己也以同樣的方式存在於肉身的自

己之內。內我也並不遙遠——並沒有與你最親密的欲望與事情分離

,反之,卻是透過你自己最小的手勢,透過你最小的理想而顯現出

來。【在賽斯來說,雖然物質世界的本質也是空性,但就物質世界

本身而言,卻是真實的存在,有它的明確意義,是因著需要而被

創造出來,不同於佛法所認為物質世界是因無明的誤執,誤以為因

緣和合的物質假象是真實的,而身陷其中,不得出離,要跳脫這個

物質假象,必須撥除迷執的人性,本心本性使能發露當家作主。以

賽斯而言,本心本性(廣義的內我)是透過人性始能在物質世界體

驗與創作,本心本性與人性是二而一互為表裡的存在,讓兩者合作

無間,才是人類之福。人性(自我)並非天生來障礙內我的,只因

後天的甚深物質經驗而忘卻了內我的存在。這個說法賽斯與佛法是

一致的,差別只在於對人性的肯定與否定,而這個差別根源於彼此

對生命起源所抱持的看法不同所致,也就是創造與緣起性空的差

別,賽斯的創造論不同於婆羅門教與基督教的二元論的創造論,所

以與佛教會有某些共同的認知,只是詮釋不一樣。賽斯也認為佛法

對於實相的解說比基督教正確。】

  在自己之內的這種分隔感強迫你這麼去想:有一個遙遠的、靈

性的、聰明的、直覺性的內我,以及一個迷惑的、被貶低的、靈性

上無知的、較卑劣的肉身的自己,而那剛好是你與之認同的那個。

更有進者,你們許多人相信,肉身的自己之根本本性就是邪惡的,

而它的衝動,如果放任它去,會直接與物質世界及社會之好處背道

而馳,並且與內在實相更深的靈性真理正面衝突。於是,內我變得

如此被理想化,並且如此遙遠,以至於相形之下,肉身的自己彷彿

只有更無知,更缺陷重重了。面對著這種信念,那些神通發展或靈

體出遊或靈性知識,甚或精神健全的生活之理想彷彿是如此的遙遠

以至於像是不可能了。因此,你必須開始禮讚你自己的存在,把你

自己的衝動看做是在肉身的與無形的自己之間之自然連接物。兒童

信任他們的衝動因而學會走路,而由信任你的衝動你可以學會再找

到你自己。

  再說一次,在心靈與生物兩方面,衝動天生就是好的。它們由

「架構二」、由內我浮出,而它們建立在你們星球上所有物種之間

偉大的內在溝通網路上。衝動也提供了朝向對你最有好處的那些行

為模式之自然驅策力,因此,雖然,好比說,有些衝動也許會聚在

一起導向身體的活動,但其他的——彷彿與之矛盾的——則會導向

安靜的沉思,因此,整體而言,維持了某種平衡。

  有些人只覺察——或只大半覺察——朝向憤怒的衝動,因為他

們已抑制了那些朝向愛的自然衝動,而愛的衝動本來會緩和看似可

能產生攻擊性的欲望。當你開始信任你自己,你藉由認識過去到某

個程度,那時你一定沒有信任你自己或你的衝動:你曾認為衝動是

危險的,會造成分裂或甚至是邪惡的。因此,當你開始學習自我信

任時,你要承認你的衝動。你把它們一一試試。藉由容許它們一些

自由,你就能夠看到它們會把你帶到那兒去。你並不會去貫徹那些

會造成別人身體上的傷害之衝動,或那些彷彿直接與你目前的信念

相反的衝動——但你的確承認它們的存在。你的確試著去發現它們

的來源。在它們背後你幾乎永遠可以找到一個——或許多個——被

抑制的衝動。它動員你朝向某個理想的方向移動,去尋找在你心中

被如此理想化而彷彿不可能達成的愛或了解。否則的話,你所剩下

的就只有攻擊的衝動了。

  如果你檢查這種惱人的刺激,你會發現它們最初都是在一個長

長的過程之後昇起的。在那個過程裡,你害怕去採取朝向某個理想

的、積極的小步驟。你自己的衝動自然引你去追求創造性的成就、

你意識的擴張、靈體出遊以及對你的夢之有意識的知識及操縱。

  (個人與群體事件的本質 p.328-333 方智版 王季慶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思想體系
    全站熱搜

    也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