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宇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許多人都在問,也有許多人試著回答

似乎還沒有令大家都滿意的答案,所以情況還是會繼續下去。無限

可能就是生命本身玩的遊戲,宗教把它說死了,反而扼殺了生命的

多變美妙。
 生命創造的貼心,預留了許多冰清玉潔不利人居住的美景,只適

合偶而去散散心、靜思、反省、充充電,真正可讓生命成長的還是

人群聚落的衝撞與互助互利互相提攜的體認,智慧沒增長,一切成

就也只是點綴般的裝飾品而已。佛教八宗共主的龍樹菩薩把原始佛

教的山林修行帶入人間的修行,不依世俗諦,不得第一義諦;這是

佛教的轉機也是龍樹的智慧,但是後世的佛教不明這個轉換的意義

還是耽念在山林佛教,天下名山寺佔半,正說明了這個現象。沒有

扣緊這個轉換的認知,對於即有即空、色即是空就無法深切的體認

其意義,更別談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有點像賽斯所說的:

如果你病得很嚴重而相信你的症狀的原因存在於前世,而你必須要

「忍受它」,那麼你就不會了解你的威力之點是在當下,那你就不

會相信自己有恢復的可能性。  當下對於生命的真實體認,可以

讓你度一切苦厄,當下的威力才是決定一切的關鍵。而這一切是在

人世間發生,不在山林或天上發生,所以印順法師才會強調釋迦在

人間成佛,而非像某些經典所說的在他化自在天成佛。

 

**老子與佛法都主張簡單素樸、隨緣自在,因為他們對塵世毫不眷

念,沒有企圖心也沒有發展的欲望,更怕積極的生活引來荒腔走板

的行為,由是一心想著返本歸元。然而賽斯卻是充滿企圖心,也不

怕創造過程中的變調,他說:你的靈魂結合了肉體而存在於肉體中

是為了要經驗一個無比豐富的世界,是為了要協力創造一個有色有

相的實相。你的靈魂生於肉體中,是為了要豐富感官知覺的神妙領

域,是為了要體會能量被造成具體形態時的感受。你在這裡是為了

要透過身體來享受、來表達、來運用自己。你在這裡是要幫助意識

的偉大擴展。

  對於賽斯而言,身體可不是甚麼臭皮囊或是麻煩製造者,身體

可是靈魂的寶貝載具,在物質世界的享受與表達,全靠它,可說是

靈肉合一,鄙視肉體就等於看不起自己的靈魂。

**賽斯對醫療保險的看法:你在對一個你確定會降臨到你身上的

疾病預先付款。你現在在為一個患病的未來做所有的準備。你押寶

在疾病而非建康上,這是最糟的一種自然催眠。然而,在你們的系

統內,保險卻是的確有必要的,因為對病患的信念是如此瀰漫在你

們精神的大氣裡。許多人只在保了這麼一個險之後,才開始生病(生

了病才有錢可領,不生病似乎有點虧大了,健保也一樣。)——對

那些人而言,這個行為本身象徵性的代表對疾病的接受。在人們選

擇了保險與他們隨之陷入的疾病之間有極大的關連。---賽斯

   (未知的實相 下p.491-2)

 

生命存在的互動本質,貫穿個人綜向生命的本質亦是互動性的。

相互的作用是經常的在所有你轉世的自己的「當下」進行的,並且

是創造性的。你汲取「他們」的知識,就如「他們」汲取你的一樣

,而這當然也適用於你會認作是將來的「自己」。----賽斯

由於對未知的形上世界之無知,我們一直以為自己只是在人世間努

力,卻不知當下的努力在無形中是和生命本體以及自己的累世生命

是有互動的,所以我們更要慎重自己的所思所為,甚至我們的思想

也影響別的世界之氣候,正如他們所影響我們的一樣。

 

**如果你對自己有一種懷著愛心的尊重(懷著愛心不能以我是一個

有價值的人來代替),那麼,你就會信任你自己的方向。做你自己

,並且信任你自己的完整性,你將會自動的去幫助別人。----賽斯

**如果你相信你不做夢,你就會壓抑對它們的記憶——但你還是會

作夢。只不過那些豐富的夢經驗就會因為你不相信的信念而不會形

成為你有意識的生活的一部份。---賽斯

 

**當我踩著堅實的地面,卻要我相信這世界是虛幻的,實在很難接

受;但是當我踩在濕軟的沙灘上,看著濕地上的倒影,不用告訴我,

我也知道那是虛幻的。然而離開物象,很多層面上的真實與虛幻就

不是這麼好分辨。真實與虛幻有時只是相對性的說法。

 

**如果熱衷於某一思想或宗教,這個思想或宗教將取代我們原先的

眼識與感受,自我向來是被宗教所排斥的,如何去裝扮或擴充自己

或削減自己,確實是個大問題,不要輕言抓到一個浮木就以為得救

了,生命如以簡樸就草草了事,自古以來無須談論不休。

 

**每個人都以自己的想法看見了自以為是的社會現況與大自然,我

們的眼睛不像照相機就只是看,而是帶著價值觀與意向性向外觀察

與解讀。

**When we look out at life, what we see is a reflection of ourselves.

 

**很多聖哲都認為這個世界並無意外事件,這句話的意思並非指一

切都是命定,而是事情在發生之前,在另一個層面,我們內在的靈

已有共識,事情才會發生,但是面對現實世界的自我卻不知情,所

以我們總是認為這個世界充滿意外。這個說法建立在身體並非自我

(外我)所獨享,而是另有自己的靈性(內我)共享決定權。

**What if EVERYTHING is happening RIGHT ON TIME?

 

**山居歲月確實遠離塵囂,然而凡心若是不靜,眼前所見就不是''

  山色無非清淨心,溪聲盡是廣長舌"。

**演而優則導,許多人熱衷於當導演。能演、能導、能看,大概是

人生的全貌,只是比重的差別以及什麼樣的劇本。

  人與人之間多重交叉,有些你可以全然做主,有些你只能被動的

選擇反應。一個完全可以做主掌控自己人生的人,大概是個自私不

理會親朋好友的人。不少人的人生是被親朋好友打亂掉的,除非你

能置之不理。理了就是被動選擇反應,這些不是你的人生規劃。

 

**詩和禪一樣,若道一句能夠心心相知。眼眼相照。也算是得了詩魂

  上身.

**無須追尋自我,自我等著你去擴充發展他,自我等著被你創造而

  非完成品等著你去認親。

 

**日本的佛寺以禪的無言默示著千古的靜謐與自然和諧之美,然而

台灣的佛寺卻不實顯露著財富的雄厚與富麗堂皇,古色古香的小佛

寺很快就會被俗世心態的主事者推倒,蓋起美輪美奐的現代佛寺一

爭高下。出家界好像也存在著一股世俗的成就欲望,要告訴親友或

昭告天下,雖然他出家了,也是很有成就與名氣,名片列了一堆頭

銜顯示著他不凡的地位與成就。

**謝佳樺雖非文學科班出身,但是她的詩作有許多原創性,不為寫

作而寫作,緣於生活之感悟與生命思想之心得,雖不易閱讀,有其

耐人尋味之處。我很少欣賞詩作,也不懂詩,她的詩作我也看不太

懂。哲學是把思想弄清楚,偏向論述,詩對於思想的陳述卻像是打

啞謎,在霧裡下標題,標題就好像只是給答案,但是哲學思想要的

是講出個所以然,詩人雖然喜歡講境界,但是立論又缺缺,很難去

釐清他們思想的完整性或一慣性。詩的寫作內容也不是都這麼復雜

有許多還是傾向平易近人。藝術的創造技巧與內容之鋪陳方式,因

人而異。日新月異,各行各業的發展傾向艱深復雜是不可免的,簡

單易懂的介紹也只是似懂非懂。清楚論述也只是對同行而言。有興

趣的話,個人還是要花點時間努力接觸,才能深入讀懂可提昇自己

的作品。

**經過檢討與反省的生命可擴展自己的生命領域,但是未經檢討與

反省,就如同萬物皆有其素樸的存在意義,這是勿庸置疑的。蘇格

拉底的這句話(沒有經過檢討反省的生命.是沒有存在價值的生命)

有待商榷。

康德:沒有理論的實踐是盲目的,未經檢證的理論是空虛的。

**山居歲月確實遠離塵囂,然而凡心若是不靜,眼前所見就不是''

  山色無非清淨身,溪聲盡是廣長舌"

 

**易經被導入吉凶禍福,把人性帶進趨吉避凶的現實衡量,忘卻了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創造論傳統,生命的理想性逐漸喪失,

只知追求最高利益,價值觀的扭曲掩蓋易傳的人性提昇的意義,把

整個民族性推入現實利益追求的迷執中,這或許是中國人的不幸而

不是奧秘的驕傲文化。也或許這是我個人的錯解。

 

**素食者禁吃五辛(蔥、洋蔥、韭菜、大蒜和蒜頭)的原因:

 *根據佛教《首楞嚴經》所說:如果生吃這類辛菜,會使人動肝

火,容易增長嗔恚的心念;如果煮熟吃,則會助長淫欲的念頭。無

形之中便助長我們犯下種種殺生、偷盜、淫欲、妄語等……惡行,

斲喪我們的法身慧命。

  (如果真是這樣,對普天下吃五辛的人是不是一種汙衊?)

 *根據達摩寶傳記載:修行人食五葷會傷五臟──蔥傷腎,蒜傷

心,韭傷肝,菸傷肺,薤傷脾,修行人要修得五氣朝元必須戒此五

葷。(五辛傷五臟,似乎也沒什麼醫學根據。)

我是素食者,不吃五辛,只是因為這五種味道聞起來不太舒服。)

 

**基因改造作物與過去幾千年來經由接枝、受粉、交配所達成的傳

統品種改良不同。傳統的手段只能限定在較低階如「同科、同屬、

同種」 (界門綱目科屬種) 內為之;但是透過分子生物學操作的基

因科技,卻能貫穿種種階層,甚至跨越「界」的藩籬,以致於可以

造出動植物不分的新物種。

(詳見內文   http://ttnazlsv.pixnet.net/blog/post/17376653 )

基改者認為人類在一萬年前開始農耕,一直和雜草、昆蟲對抗,至

於細菌與病毒等微生物更是麻煩。.......自古以來,大家均在從事基

因改造,以改變生物,但是現代的基因改造使用基因接合技術,它

讓基改技術提升到明確精準的層次,且縮短了改進的時程,也克服

物種之間不相容的障礙。

  基改生物通常只是加入諸如抗病蟲害、耐乾旱、耐高鹽、耐低

溫,或有益健康或環境等基因,與動植物分類無關,因此,素食者

並不用擔心"吃到葷食",修道者也不必操煩"修行破功"。-----(基因

改造的美麗與哀愁 林基興博士 著)

 

**賽斯說架構一是架構二在物質世界的顯現,我們的世界是從夢

世界走出來,但是賽斯也說有無數宇宙,各有其真實性,真實與虛

幻是相對性的說法,物質不能比靈性來得低下。驚世理論比較像柏

拉圖洞窟理論的說法。我們的世界既然已經具現化,而且可以有自

己的創造去影響架構二,就不能說只是投影,投影的虛幻宇宙無法

影響真實的宇宙。賽斯講的是互動創造論,而不只是被創物而已。

賽斯認為黑洞與白洞是一體兩面,吸進已死的星體是黑洞,產生能

量釋放出來時則是白洞。以上是賽斯的說法。

*任何一個完整宇宙的突然出現,就暗示了一個組織之不可想像的、

了不起的發展——那宇宙並非只是出現自空無,卻是一個內在的高

度集中的努力之「完整的具體版本」,一個靈感具體顯現隨之突然

進入物質的確實性。意念的世界處處滲透進物質實相,但意念,縱

使在未被表達時,也擁有自己的組織、呼應,及自己的活動和發展

的圈子。那麼,主要事件從所有意念於其中發源的意念實相浮出,

而透過天然的呼應統和那些意念。每個你所知的具體顯現都有它永

遠偃臥其中的非具體的對等者,它由之而來,並且也會朝之歸去。

這又有點如易傳所說的「乾道變化,各正其性命」以及道德經的「夫

物芸芸,各復歸其根」(在上界之原形已各各變化,下界各類隨其映

現之萬物,當亦各復歸其所來自。)

  夢、進化與價值完成 p.327

  賽斯在生命雲也提到宇宙開始被播種的方式

  一切萬有如何將其自身包裹在無數實相的構成物裡,這是一個

令人深省的說法。此種生命雲「仍舊」存在——每個生命的種子,

生活的種子,在其本身內包含了它自己保護性的外殼,它自己必要

的滋養及環境的情況,它自己可能性的系統和分支。

  那些可能性的分支像是遙遠的感受器,找尋出那些適合種子的

最佳價值完成與發展的條件。以最簡單的說法,那些生命雲會派出

它們的內涵,到最適合它們自己須要的環境。在另一方面,生命雲

能完全播種它們自己的世界。空間本身已然說出了一個「已開始的」

創造,因為不論空間顯得多空,它卻看起來像是一個廣闊的大教堂

、帳棚或金字塔的形狀,目前也許內部是空的,具有如此遙遠的牆

,以致它們沒被看到。

  可能性也許在處處打轉,然而,在任何既定的剎那卻當然仍是

看不見的。所以,在這突兀而其怪的比喻裡,你也許會聽到一個微

弱且短暫的呼呼聲,如風打轉的聲音,而認為它不重要——然而,

你聽到的卻是一整個世界的可能性飛馳過你站立的地方。

  因此,你自己整個的生命結構以其在實相的包裹裡銳利而精確

的定義,是一個活生生的生命雲,那在其他的實相裡可能被感知,

也可能不被感知。那個雲在其內包含了永在更新的新創造性之源

當你作夢、睡眠或思想,你自動的增益了一個生命雲或夢雲的其他

次元,那是由你自己主觀動作的行動本身浮出的。

  (夢、進化與價值完成 p.440)

 *個人的生命結構像是一朵有生命的雲,不斷在擴大,同時也是

 個人的創造之源。生命雲的擴展,不只是有意識的生活經驗與學習,

 夢境與思想在我們沒覺察的情況之下,已經主動納入生命雲不同次

 元的新內容。所以不要輕忽那些我們自以為天馬行空的胡思亂想沒

 人知,其實它們已在發揮影響力,我們生存的範圍不只是物質世界

 而已。

 

 **生與死之間的歲月何其漫長,其間所發生的事數也數不完,千變

萬化,如何生存?如何成長?是一大學問,生不生,死不死,拖垮

一大堆人,人生豈是簡單兩個字可以了結,稍一不慎就有可能後悔

莫及,放下與享受談何容易,必須經歷過多少人生的歷練與智慧的

獲得,才能甘於平淡。人生涉及到生命的成長,勿掉以輕心,有些

事業是有成就而無成長,有些則是成就不大,但是生命的成長卻是

大大躍進,這是要去理解其間的差別以利抉擇。

**驚艷之後,未必要永恆,然而年輕時總是渴望持續,對於中斷所

帶來的哀痛,好像是成長的試金石。經驗之後,生離死別逐漸了然

於心,淡淡的思念代替不堪的哀痛,曾經擁有總勝於留白,小酌之

中別有一番酣暢淋漓。

 

**有名望的人彎下腰來與微不足道的人物對談,是一件不容易的

  事。

**單純的感動力量讓人的生命力量在無形中靜默的擴展

**生有時但見身旁周遭如是紛華亮彩,而自己眼前的路卻如此灰

  暗崎嶇,雖說路是自己走出來的,有些領域確實是不易開路。

**地球的多樣化依靠所有生命的共同努力,每個領域都有待開發與

擴展,大自然並不念舊也不保存古蹟,經常天翻地覆、摧枯拉朽,

過不了多久又是一番新景象,生命的生死不改變也得改變,以其被

動被改變,不如化被動為主動。

**"鴻飛那復計東西" , 無須思考留下些什麼,能夠在心中感念不

   忘的即是自然真誠的事跡。

 

**如果當前我們無法從過去的不如意跳脫出來,無法從過去得到正

面的積極意義,那表示我們並無從失敗當中得到教訓與成長,也說

明了自己的想法沒改變,這樣子去專注眼前與未來,恐怕會再落入

前車之鑑。一錯再錯是一般人的通病,只因想法沒徹底改變,思維

方式走的還是老路。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留言
    全站熱搜

    也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