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溝邊構樹  

 

 

   道德經: 第23章

  希言自然。
 
     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
 
  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
 
     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解說:歷來把本章引申為暴政以致失去民心,似乎太遷強。而且
 
前後幾章都在談道的問題,突然插了一章談暴政問題,未免唐突。
 
所以關鍵在於"希言"兩個字怎麼解釋?由希而引申出本章兩段論
 
述,然後下了結論--不信來自於信心不足。不相信甚麼?全文
 
只有" 失者,同於失。"是負面的,為何有人選擇負面的人生?
 
因為對"希言自然"失望。這裡是講述現實人生的困境何以會發生,
 
不是談老子的理想國。所以緊接著下一章(24章)馬上談人生有
 
哪些負面的行為,這些負面行為,有道者視之為"餘食贅行",
 
22章所談剛好是24章的相反,而且真正是合於道的正面人生的行
 
為。因此這三章連著講,前後相關是很明顯的。
 
 
註解: 希言自然----- 希,稀疏、疏遠、靜謐、停止、希望之意。
 
         言,乃也。
 
  希言自然,希乃是自然之特質。自然並非我們通常所說的大
 
        自然,而是 "道法自然" 的自然。自然是一種自動化生生不
 
       息的自發性系統,創造採取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
 
       宰,功成弗居。" 的輔導狀態,所有的存在生命皆有自由意
 
       志可進行再創造,但是創造也設了自保政策-----反者道之動
 
       ,弱者道之用------,一切生命的行為後果自行負責。所以
 
      希的深意必須由此加以引申,才能了解本章的意義。
 
 
譯解:道法自然,自然的特質是純任生命自由發展,自行負責行
 
為後果,但是也在大自然中顯示了生存之道,生命個體仔細觀察
 
不難體會。所以看起來自然與人之間是疏遠的、靜謐到有如停止
 
不存在一般,然而整個大自然生生不息,又充滿了生機,充滿了
 
未來的希望。所以整個大自然顯現出變化無常,就像人心變化無
 
常一樣,但是循環反覆的現象卻又顯示了某些常軌可依據,不至
 
於亂無章法,讓人無所適從。因此縱然是強悍的飆疾暴風也無法
 
狂吹一整天。猛爆型的急速大雨也無法下一整天。因為疏靜才是
 
自然之常態,然而是誰讓風狂雨驟?天地!天地的力量尚且無法
 
讓風狂雨驟持續於不墜,更何況是區區的人類。永恆不變是不可
 
能的。
 
也因為自然創造生命卻不主宰生命的特質,個體生命可自由的決
 
定自己的生活方向。(賽斯真正的明覺)
 
所以,認同於道且從事於與道相同的工作,可說是相同於道。認
 
同於德性者,則相同於德。認同於失道失德的負面生活,喪然若
 
失,也相同於迷失。當你選擇了道的精神領域,道也樂得歡迎擁
 
抱你。若是你選擇了德性的具體慈護眾生行列,德也樂得歡迎擁
 
抱你。如若不然,你不認為有道有德,而選擇了迷失於道德之外
 
的生活,同樣的遠離道德的這塊領域也會樂得歡迎擁抱你。
 
  自然是全然的信任與放任,賦予每個生命自由選擇的權利,
 
由是學會自我管理。也就因為這樣,大自然中的天災地變以及人
 
類的貪婪所引來的的戰亂、疾病,人類求助無門,又欠缺反省的
 
自我要求,所以逐漸對自然、對道、對天地失去了信心,也因為
 
信心不足,也就有了不信出現!
 
 
p.s 本章後半段與賽斯所說真正的明覺有異曲同工之妙 :
 
 真正的明覺:

 最具有更新力量的概念,以及達到真正明覺的最大一步,就是

覺悟到,你的實相中不可見的世界(架構二)是藉著,透過你自

己有意識的思想和信念,而跳到外在的生活(架構一),因為那

時你就體悟了你之為你的力量,而立刻被被給予選擇的機會。你

再也不能將自己當成客觀環境下的犧牲品。然而意識也正是為了

使自己有更多的選擇而升起的,使你不致於只有一條路可走,而

讓你用自己的創造力形成一個變化多端的內涵。】

 

 *世代以來,有許多人曾對那個架構二略見一斑,而給了它許多

名字。可是,如果你造訪一個國家,你往往會以你曾去過的小小

地區來描寫整個國家,雖然其它部分也許在地理上、文化上與氣

候上都相當的不同。

 

 那麼,那些或多或少感知過「架構二」的人,按照他們自己短

暫的造訪去描寫它,理所當然的認為「『部分』是『全體』之具

有代表性的樣品。」柏拉圖把它認為是理想的世界,而在它內看

到,在每個不完美的物理現象之後的完美模型。

 

 他把那個領域想為永恆不變的,一個完美卻冰凝的合成物

它在一方面固然的確會激勵人去獲致成就;而在另一方面,卻也

責備他們的失敗,因為他們的成就在對比之下必定好像很卑微。

於是柏拉圖視「架構二」為一個令人讚嘆的絕對模型,人所有的

成果都在其中有其最初的來源。按照這個觀念,人自己無法影響

那個理想世界分毫。不過,他可以用它做為一個靈感的泉源。

(基督教的完美上帝與佛教的具足一切的自性亦復如是,所以

人生重要的是德行的向善,而非人世間的名利與文化的發展或

追求。)

 

 有些古老的宗教把神明的存在放在那兒,而認為每個生物的

「靈」存在於那個看不見的實相媒介裡。因而,「架構二」一

直多少被視為你們世界的一個來源。基督徒視它為天堂、為天

父,祂的天使、聖人以及死去的虔誠信徒們所居之地。(p.112-3)

 

 你們的世界是一個多次元的創造性冒險的結果,是你們目前

幾乎不可能了解的一件藝術品

 在其中,每一個人與生物以及每一個粒子都扮演了一個活生生的角

 色。再次的,在架構二裡每一件事都是已知的架構二有的方能顯

 現在架構一,架構一可能做不同形式的顯現,但本質是一樣。譬如

 架構二有殺人的模式,落實到架構一的殺人事件卻是千變萬化。人

 一旦啟動殺生這個模式,殺生也是朝價值完成的變化在推進。這是

 很可怕的。所以人類要慎選所使用的觀念,架構二是一應俱全,隨

 人自選。但是就創造整體而言,賽斯認為:

  任何事件都有一種看不見的"厚度",一個多次元的基礎。

 你們的天空充滿了微風、氣流、雲彩、陽光、塵埃等等。蒼穹覆

 蓋在整個行星上。架構二無形的蒼穹會有無數的模式,與雲彩一

 樣變化--它們混合並融合起來,形成你們心理的氣候。思想

 有我們暫且名之為電磁屬性的東西。以那種說法,你們的思想與

 別人的思想在架構二裡混合與配合,創造出那集體模式它形成

 在世界事件背後的整體心理基礎

  然而,再說一次,架構二並不是中立的,它自動的傾向於善的

 或建設性的發展。它是一個生長的媒介建設性的或積極的情感

 或思想,比消極的要較容易被具體化,因為它們與架構二的特性

 一致。)

  (接上) 再次的,在架構二裡每一件事都是已知的

都是已知的從一葉之落到一星之隕,從夏日最小的昆蟲之感受到

市街上一個人恐怖被殺。那些事件的每一個在一個更大的活動模式

都有其意義。那個模式並沒有與你們的實相分離(架構一沉浸在

 架構二裡,兩者互為表裡,所以是同步運轉。)也沒有被強加於

 你們之上(是人類自選,人類的不當行為造成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地

 球生活環境。所以植樹救地球這個說法是不恰當的,地球並不會滅

 亡,是人類會滅亡,所以植樹是救人類,不是救地球。),也沒有

 與你們的經驗分開。它常常看似如此,只因為你們把自己的經驗如

 此的劃分成隔間,以至於你們自動的把自己與此種知識分開了

 (同上,p.102)個人與群體事件的本質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老子
    全站熱搜

    也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